分享

[转载]史海钩沉

 黑老赵 2016-01-29

[转载]史海钩沉---忻州

(2015-09-08 17:27:26)
来源:我不是清风侠客 
       
忻口城:清代《一统志》引魏《土地记》载:“汉高祖平城之围,还军至此,六军欣(欣同忻)然,开口而笑,故名。”第三章第四节又记:“高祖自平城还师,驻此筑城。明万历二十九年

  (1601年),山西巡抚魏允贞用石砌堡,险固可守。”由史实可知,忻口故城始于西汉,明时重修加固。

  又据清学者张钟英的《重修忻口石坝记》(载《忻州名胜古迹诗文录》)云:“忻口之有石坝也。自万历辛丑(1601年)年始,内卫城垣,外弭水患,民得聚庐而托处焉。”说明修坝是为防御外族进犯和防止水患。“越二十年,所渐成倾圮,每洪波骤发,灌射城中,沉灶产蛙之众汩汩乎,将随水凫木梗以去矣。”水患,泛滥成灾,民不聊生。乃至清乾隆辛丑年(.1781年),“会大司马宫保白公持中丞节来抚吾晋北,巡至此,蒿目兴叹。乃进藩臬等人筹咨之,众议咸同,罔不协于厥衷,第虑上下,告诎经费为艰。公慨然捐输,相与倡始。”在他的倡议带动下,“于是藩臬、守牧诸大夫暨庶尹、营将咸割俸襄事而檄张牧以董其成。并令以余资葺平道路,无使策蹇者病危途焉。”

  是役也,肇于四月,竣于秋之闰月。“厥坝言言,厥路坦坦,行者歌舞,居者奠安。”但是,“适工甫竣,秋潦暴涨,山涌云轰,势若滔天”,非常可怕,由于坝的坚固耐久,“保以无恙,民咸感激涕零,(乃伐石而令钟英纪其事,以诏示永久。”“忻口固三关绾毂区也,有坝而后有城,有城而后有民,有民有城而后可坐领黄枢之柄,遥宣紫塞之威”,足见其坝的重要性了(见张钟英《重修忻口石坝记》)。

  忻口之北,还有春秋时的屠岸贾城《中国历史地名辞典》云:“忻州北忻口镇有忻口城,北宋时为忻口寨。”

  新兴城:该城又名建安城。东汉末叶建安二十年(215年)“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驱聚塞外流民四千余人,迁徙长城以内,定居忻州垦荒种地,发展经济,医治创伤,休养生息,设置了新兴郡,领秀容一县。到曹丕废掉汉献帝由徐昌移都洛阳成立魏国的三国时期,忻州一直隶并州新兴郡,所以忻州城西门拱券勒石上写着“新兴门”三字。

  在忻州城南10公里的麻会镇修筑了另一座城坞也叫“新兴城”。据《平定州志》记载,“是汉末建安时期建筑的,故又名建安城。”忻州籍清代学者王锡纶(字印川)所著《恰青堂文集·忻州考略》载:“麻会的”会“,当从“溷”(混的异体字,本为厕所之意,此处作脏水池讲).字,与麻组词成为沤麻之水池。远古时候,忻州“境内山高林深,平地泉涌,气候比现代温暖湿润,为多条河流的发源地”(见《忻州乡土历史》)。又据《忻州市地名录》载:“原麻会镇的东门外有一条河流,名叫洛阴水,南北朝时期本地居民即利用河水筑池沤麻,颇多获利,以后遂即以沤麻织麻为务,随之镇名亦称为麻溷,后演变为麻会。”

  从地理位置看,麻会南依系舟山,面向牧马河,又靠洛阴水,有山有水,符合古代一般城池建造所择之地利。直至明嘉靖年间,镇的四周还修筑着堡墙,镇南设置墩台,仍然保留了新兴城的轮廓,是明清时期州八镇忻镇之一,名麻会镇。有《新兴堡碑文》作证。

  肆州城:第一章的第四节中写到:“北魏泰常至东魏初,建置又有变化,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废九原县设立了肆州,原九原县境内设置了秀容、平寇和肆卢三县。治所在今忻州市城西北12.5公里处的河管村南,后移治九原城(今忻州市城)。辖境相当今恒山以南的滹沱河牧马河流域,北周移治广武(今代县),隋开皇五年改为代州。”第一章北魏的秀容中又讲到:“尔朱羽健于登国初秀容领民酋长,子郁德、孙代勤袭,高宗末代勤假南宁将军,除肆州刺史,后子新兴,孙荣袭。”据明朝晋恭王(朱棡)夫人(指樊氏)墓碑记载:河拱村因位于云中河中部,并负管河之责,故名为“河管”。乾隆四十七年,取其河川拱照、山峦环绕之意,更名“河拱”,一直至今。因晋恭王夫人墓就在河管。

  肆卢城:汉代桑钦的《水经》云:“滹沱经云母山分两支,一支流肆卢川,另一支入肆楼川。肆卢川又名忻水。”《中国历史地名辞典》载:肆卢川指今山西忻县(今忻州市)、原平之间平川。”

  西晋末刘虎刘琨所败,徙居朔方肆卢川,即此。”《北魏志》:“肆卢县洽忻会城,真君七年并三会隶焉,即肆卢。城也。”《中国历史地名辞典》:“肆卢郡十六国时置,治所在肆卢县(今忻州市西北奇村与辛庄之间亦说今屯庄柱。”《水经》又云:“北魏太和五年三月辛酉朔,车驾幸,癸亥讲武于云水之阳。

  上述史实说明肆卢川有肆卢城,肆卢川因有忻水而名,忻州即由忻水而来。其次说明北魏太和年间1孝文帝拓跋元宏曾驱策车驾驻跸肆卢川视察地形并于云母山之南讲武传艺。(《忻川L志·古迹》)云:“治西北五十里为肆卢川,土人名四六奇村(四六为肆卢的谐音),明时简称奇村,清康熙年间,定为奇村镇》”该城遗址迄今仍有明显的标志,肆水镇也是由肆卢水而来。

  北恒州城(包括秀容城):按《北魏志》记载:“东魏孝静帝天平二年,恒州寄治于秀容郡城。”《唐志》:“武德八年以蔚州寄治忻州秀容之北恒州城。”为什么东魏时的恒州要寄治秀容城呢?《北魏志》作了详细的说明:“北魏太和十七年(493年)、改司州置恒州,治所平城(大同)o孝昌中为六镇起义军所攻克。”所以东魏天书二年(535年)寄治肆州秀容郡城城“直至北齐天宝时复还故地,又移治平城。”元代《一统志》载:唐高祖入关王君谔拜大将军,封新兴公,从太宗征辽领左营兵。《忻州志.古迹》云:“秀容故县在治西北二十五里,即所谓南秀容也。后魏肆州治此。又引《文献通考》:“南秀容即积栗所在,谓之羊肠仓。后周徙州洽雁门,隋立秀容县,明洪武九年省入忻州。”

  《北魏志》说:“秀容县有秀容城。”考其秀容址即今忻州市河拱村南。南秀容城另一址在今岚县南,相传为刘渊生地。秀容址并列有偶,是与古代灭国迁民的背景有关。

  敷城:《北魏志》说:“敷城故县隶秀容郡,北魏始光初置郡,真君七年改为县。敷城郡,治所在敷城县(今原平县西北)。”据《忻州区情》考证:敷城故治在今原平红池—带。

  平寇城:北魏太平真君七年,在北岳恒山以南的滹沱河牧马河流域设置肆州的同时,析九原为肆卢、秀容和平寇三县。这平寇县便是现在离忻州城2.5公里的芝郡村(又名故郡)。《隋志》说:“后齐(指文宣帝高洋所建立的北齐)曾置平寇县,并筑有城池,称平寇故郡,隋开皇十年废。”到明末时演变为芝郡。直至清光绪末年芝郡仍有土堡(见《忻州志.古迹和堡寨》)。

  肆州长城:肆州长城是东魏武定元年(公元543年)孝静帝大丞相高欢调集民夫五万人于肆州北山(即今忻州市西北部)修筑长城,东西百里,障北部之冲,以卫太原。后由于自然风化与

  水土流失,现存遗迹仅留10余里(见《忻县大事记》)。

  忻州城:忻州城,始名九原城,始建于东汉末年。后面详写。见第八章“城建探究与传闻”。

  北罗城:忻州城西北25公里处的西高村南面有过北罗城。何谓罗城者?所言罗城乃是指城墙外加建的凸出状的小城圈,作里外双层,形似关厢,以利利屯兵扎营,且增强其城池的防御力量,致使敌方难以攻克,故名。亦有外之大城

  《魏书·杨侃传》云:“裴邃后竟袭寿春,入罗城而退。”《新五代史·刘鄩传》日:“鄩 乃使人负油鬻城中,悉视城中虚实出入之所,油者得罗城下水窦可入。 鄩乃以步兵五百从水窦袭破之。”诚然,罗城前为何冠以“北”字呢?古代道教认为:罗丰山在北方癸地,系鬼王神魁荟集之所,其高1300公里,周回1.5万公里,下有洞天,四周7500公里。山上洞中各有穴宫,是为六妖鬼神的宫室,所以该山成为道家七十二福地之一。这本是道家乌托邦式的虚构仙境,而道士惑世附会,言在四川丰都,并云西汉的王方平和东汉的阴长生皆于罗丰山修行得道,故能判断人间的吉凶祥灾、生死命运。正因北罗山是光明、神圣和超凡的象征,朔方固以筑城者颇多。

  据考忻州西高村的北罗城为宋朝所建,当时因取其罗城之义而修建,加之从北汉至北宋时期忻州之地战争频繁、戎马偬倥,辽族常扰,“寨堡既巳星罗”,即“可守者”,“常作熙皓之民,安享升平之福”。一传罗城为当地一位骁勇无匹、威慑敌胆的名将,此为纪念其人其事而筑城。六郎城:六郎城在忻州城南20公里的石岭关

  第二章的“三关总要”中提到了杨六郎,兹将有关情况作一些补充。

  其一,杨业的祖籍问题杨业,一说河东人氏,—说太原人氏,一说保德人氏,而多数认为他是太原河曲火山人,生于公元928年,卒于公元986.年。陈家谷口战后被俘绝食而死。原名重贵,

  后在北汉皇帝刘崇手下为官,赐姓刘。其事迹因为在第三章的第三节业已作了详细的叙述,故此处毋庸赘述了。佘太君,亦称杨令婆,是杨业夫人。本姓折,祖籍多说是陕西省府谷县,亦有认为是山西省保德县折窝村人,该村有折(佘)太君墓。折氏一门世袭府州职位。《保德州志》载:《北宋纪》说,杨业娶府州折氏称太君,其父为麟州刺史又为火山军节度使。业后为代州刺史皆距此不远,故缔姻卜地于此。可知佘太君府谷之人较为准确,保德属移说。

  其二,杨家的后嗣问题杨业与折氏共生几子历说不同,《保德州志》曰:“业与太君生子六,今州北河神庙乃四将军延昭号六郎,宋太宗朝以崇义使知保州,屡败契丹,延昭子文广,娶慕容氏,善战雄勇,令州南墓塔村犹其故地。”后依从者居多,代县杨家祠堂雁门赵鹤鸣为龙虎卫上将军杨友撰写的《题世将杨族祠堂碑记》载:“杨业其子八人,曰平、定、光、辉、昭、朗、兴、玉,昆弟各效忠义,捍卫王室,史册昭然。”殿内塑像依次排行完全一致。这样既与各种典籍记载有所不同,也与小说戏曲叙述有别。无疑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杨氏世系的繁衍变化情况,增添并提供了一条重要资料依据,所以《杨业传》依从此说。

  其三,简略补充几笔六郎(《碑记》中系五子)的生平事迹按《宋史本传》所载,延昭即延郎,“以避圣祖讳改”。咸平二年(999年)七月,辽军倾巢出动,驰突南下,攻势极猛,结果被延昭率军击败,宋真宗高兴地说:“他父亲杨业是前朝名将,延昭治兵护塞有父风。”并给予重赏。以后的战斗又多次取得胜利。

  景德元年(1004年)辽萧太后、辽主耶律隆绪卷土重来,延昭与大将石普等在保州城下坚决抵抗,英勇杀敌,使辽军未能攻克一城一寨,只得绕道结集于黄河北岸的澶州。辽军主帅萧挞揽已被宋军射死,辽萧太后深知进攻已无胜利的可能,便提出苛刻的条件以议和,真宗为求苟且偷安的局面,便与辽国订立了“澶渊之盟。”而在议和之前,延昭就上书给真宗,指出:契丹停顿澶州,去北境千里,人马俱困;凡有剽掠,皆在马上,人有归心,马无余力,其军虽众,败之不难。请饬诸军,扼其要路,众可歼焉,即幽易数州,亦可袭而取之。

  然而,昏聩的真宗却充耳不闻,反而下令“勿追契丹”。延昭不顾这—命令,挺身而出,独自率领一万多骑兵冲锋陷阵,“抵契丹界,破其古城(在今灵丘),俘馘甚众。”翌年,延昭升为莫州

  防御使高阳关路副部署。大中祥符元年正月七日卒,享年57岁。真宗甚为悼惜,命中使护榇以归,河朔之人多望柩而泣。守关抗契期间他在忻州修筑了城坞,保卫了本地的和平与安全,人们为水远纪念这位爱国将领,特起名叫“六郎城”。

  杨延昭的儿子杨文广,也很有名。宋仁宗时候,北宋正在陕西防御西夏,叛兵邵兴和张海等骚扰后方,进行抢劫,杨文广带兵救平,进见统帅范仲淹,受到赏识和重用。后从大将狄青南征收复失地,为广西钤辖、知宜邕二州。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在西北为秦凤都总管,筑筚篥城(在今甘肃武山县甘谷),击退来犯的夏军。历宫定州路副都总管、步军都虞侯。辽人争议代州地界,他献阵图与取幽燕策,可惜未施展他的雄才大略,便赍志而没,年约70岁左右。

  其四,民间传说概述民间传说谓延昭子名宗保,文广为宗保长子。元徐大焯《烬馀录》有“延昭子名宗保”之说。明王世贞《宛委馀编》亦有此说,云“延昭妻名柴郡主”,宗保娶了山东穆柯寨穆羽的女儿穆桂英为妻。穆柯寨以产“降龙木”为名而制服辽人。穆桂英智勇双全,尤善骑射,她与宗保并驾齐驱,在抗击辽的侵扰时,跃马披甲,大破天门阵,立下不少汗马功劳,她同佘太君一样是古代作品中为人民所喜爱的巾国英雄、妇女形象(见《杨业传》、《三关》中亦有简介)。

  孟良城:本书在第三章的第四节,对孟良城作了详细的介绍,兹追述一番孟良的有关情节。孟良原住靠近辽地的胡村涧可乐洞。聚众劫掠,占山为王,起名“草头王”。此人“勇猛无敌”,一身虎胆。六郎收服其原奸细王钦军中的年轻力壮、武艺高强的岳胜后,又以几擒几纵的战略,使孟良归顺,他并召集刘超张益等16员头目及其所有兵卒,放火焚烧了山洞,一同投入六郎军中。六郎大摆筵宴,热情款待了他们。与此同时,建议他们推举能人前来助援,孟良当即向六郎荐引了芭蕉山的焦赞(字义兴),在焦赞得知六郎就是先朝杨令公的儿子杨延昭时,便立刻表示愿意誓做荩臣,全力报国,率领部众径奔六郎所据僻远艰苦的佳山寨(时六郎已辞去节度使之高官)。

  真宗为此欣喜异常,下达诏书加封六郎为镇抚“三关”都指挥正使,岳胜、孟良、焦赞三人指挥副使;关上扯起了杨家将旗号,孟良城、焦赞寨等“三关”镇守,辽兵畏惧,不敢向迩,成为北宋抵御辽兵入侵的中坚力量,这便是真宗时期“杨六郎计收三将”的动人故事(《宋书.杨家将)))。轩岗亦有孟良城。

  新兴故郡:前写到新兴城时云:“东汉建安二十年(215年)由太原郡分置了新兴郡,并建新兴城今麻会镇。”当时新兴郡的治所在九原县城(即今忻州城,亦有认为在新兴城,待考)。西晋元康中改为晋昌郡,后仍复旧名。北魏永安中改为永安郡,移治今定襄县。隋开皇中复置,移治秀容县城(今忻州市河拱村),不久废,“义宁初(617年)复置新兴故郡,领秀容一县,唐武德元年(618年)。改为忻州”(见《旧唐志》)。

  铜川故县:据《原平志》载:隋开皇十年(590年)置铜川县,治所城头村,隶秀容郡,大业二年(606年)废。”《忻州区情沿革》云:“开皇十年,自秀容移平寇于石城(治所今原平崞阳镇),同时另置铜川县(治所今原平城头村),大业初废铜川和石城县,改平寇为崞县。”(按:平寇原设秀容,后徙定襄,隋移崞县),开皇十年废秀容入忻州。

  怀化故县:《唐志》记:“唐贞观五年(631年)以思结部落(敕勒部族名)驻于秀容境,置怀化县,隶顺州(治所在今原平南怀化村),十二年(638年),改属代州,后并入秀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