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考作文如何辩证说理?

 默默的收割者 2019-11-04

 辩证说理

[专题引语]写作实践表明,一个对辩证法一无所知的人,是无法透过事物表象或命题者所给的文字材料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挖掘出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的。当然也就无法正确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目前,不少考生写论述文不会运用辩证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是抓住问题的某一侧面,极力夸大或缩小,以偏概全,陷入极端,从而得出片面性、绝对化的结论。看来,真该好好补一补辩证法这一课,从而学会如何辩证说理。

(2017·全国)题目见专题一精审真题部分。

满分佳作

中国,成长中

河北考生

标题令人眼前一亮,当别人纷纷写辉煌”“壮美”“科技之中国时,一个成长中暗含辩证法的发展观点。

你见过什么样的中国?是刚下高铁时的迷雾摇缀,还是街头小黄车的错落有致?是满汉全席的惊艳,抑或对食品安全的蹙眉担忧?朋友,今天我不粉饰太平也不标榜荣耀,只为你呈现一个成长中的真实中国。

在发展中看问题,就要看到中国的两面性:美丽与污染并存。

成长中的中国定是美丽与污染并存的。诚如你所见,满天黄沙飞扬,雾霾蔽日是真实的。但你要记得,黄沙雾霾覆不住飞流直下三千尺的豪迈,掩不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的柔美,挡不住长河落日圆的壮阔。我想让你知道,那些美妙的山河美景不会被空气污染涂抹掉灿烂的颜色,并且你不也看到了,那一排排可爱的共享单车正是我们为保护环境、开启低碳生活所做出的巨大努力。所以啊,朋友,请欣赏那个辽阔壮美、刚柔相济的美丽中国,请在一定程度上宽容如今这个为了天更蓝而做出努力的成长中的中国。

用发展的眼光看中国,依然是两面性:发展与问题交织。

成长中的中国定是发展与问题交织的,想必你在餐桌上已有所耳闻了。除空气污染外,食品安全是成长中的中国面临的又一难题。但你也应该知道,一次次问题的出现抹杀不掉中华美食的美味及其骨子里的文化,抹杀不掉脍不厌细日啖荔枝三百颗的吃货精神。中华美食里含着太多太多文化,有对生活真谛的探寻,也有内心的大爱、乐观。我知道标榜美食和文化掩盖不掉如今食品安全真实存在的问题,但这些小小的问题不足以撼动中华美食的地位和中华文化的根基。所以呀,朋友,请品味那个让人类垂涎的美味中国,请相信这个为了让你吃得健康而不断发展的成长中的中国。

把目前的中国比作青春期的孩子,十分恰当。

美丽与污染并存,发展与问题交织,这个在成长中摸爬滚打依然坚定向前的中国就如同一个青春期的孩子。成长里少不了叛逆,少不了走走弯路,但更多的还是成长与日渐成熟。因此,希望你接纳这个孩子,我们一同接纳与守望,期盼她成长得更好。

再用发展的眼光看中国,不过,不是当下之中国,而是将来之中国:成长成熟。

佛语云,心有明珠便可照破万里山河;诗语云,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朋友,愿你带上一颗如明珠般澄澈的心,包容成长中的中国;愿你我共同见证成长后的成熟中国。

亮点点评 该文有许多亮点,如直击现实问题,用例正反结合。但阅卷组给出的最大亮点是以成长中的中国为立足点进行辩证分析,即用发展和全面的眼光看待中国:不仅要看到中国的成绩,也要看到中国的问题;不仅要看到当下之中国,更要看到未来之中国。字里行间,闪耀着辩证法思想的灵光。

当今高考作文命题最大的热点就是思辨性,而思辨性的底蕴就是唯物辩证法的哲学意识。它要求人们看待事物,要看到事物的正面、反面,主流、支流,长处、短处;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性,区分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用全面、联系、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辩证法的内涵很多,这里仅选几种常用观点谈谈在论述文写作中的运用。

一、要用全面的观点分析问题

事物往往有正面,有反面;有主流,有支流;有成绩,有问题;有长处,有短处。一个问题总有两个方面,甚至几个方面。说理议论时如果只说一面,而忘记了另一面,就会犯说理片面的毛病。因此,我们要培养全面说理的能力,只有整体把握事物、全面分析问题,才能避免说理的片面性、绝对化。比如就命题作文第一步写论述文,在论述了第一步的重要性之后,不妨加上这么一段文字:

第一步固然重要,它几乎奠定了你未来的路。但第二步、第三步亦不可小视。在这一路上,我们应坚定信念,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地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走向远方。

第一步,大多数学生恐怕始终是围绕第一步展开,如果你能由第一步联想到第二步、第三步亦不可小视,就会使论述更为全面。当然,这样的内容所占篇幅不宜太多,无需展开,点到即可。

需要强调的是,不少同学将辩证分析简单地理解为要对所讨论的问题各打五十大板,或在表述观点时含糊其词,不作明确的判断,这其实是对辩证这个词内涵的误解。辩证分析并不反对论点鲜明,辩证思维首先就应该体现在文章论点的正确与鲜明上;如果观点模糊,态度不明朗或似是而非,就谈不上真正的辩证分析。

二、要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

世上万物,都是普遍联系着的。这联系,有直接、间接,有内部、外部,有必然、偶然,有整体、局部等。要正确地认识事物,分析问题,就必须对事物、事件、现象之间的各种联系,全面地、分别地、具体地加以分析、研究,而不能只对其中的部分联系进行分析后就简单地作出判断和评价。2015年全国卷作文题中关于老陈开车接电话的问题,我们完全可以运用联系的观点去分析。

开车接电话不只是个人行为,也不应是个人的自由,因为个人的违规行为可能关系到他人的性命,可能关系到社会的安全,可能关涉到法律的尊严。开车接电话只是违反交通规则的一种,除此之外还有许多陋习和不文明现象。由此可以写出如下句子:高速路上开车接电话,这是一种对生命的不负责任和对法律的轻屑漠视,父亲或许未曾意识到,但小陈你尽到了自己的责任,我要为你点赞。若为旁观之人,举报此行为乃公民责任,即使冠上女儿之名时,责任并未发生改变。珍爱生命,关乎自己和他人;履行责任,关乎家庭和社会;制止违规,关乎交规和法制。小陈,你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责任,诠释了大爱”“高速公路上开车接电话,醉酒驾驶,急速超车,乱闯红灯,无视斑马线……中国道路乱象丛生,是规则之松垮,是监管之不力,还是体制之漏洞?我想,根源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如果我们每个人都重视文明修养,都谨遵交通规则,那就不会有规则流于形式之尴尬,那就不会有中国式过马路的荒唐之举了。

三、要用发展的观点分析问题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不仅是相互联系的,而且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从来都不是静止的。在一定条件下,事物的性质都是可以转化的,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可以变成坏事;事物的发展取决于内因,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在一定条件下,外因(环境)有时甚至起决定性作用;量变引起质变,好的方面,我们要注意量的积累,坏的方面,我们要防微杜渐等。这些发展观都可以帮助我们去分析事物和问题。如依此继续分析老陈开车接电话行为。

老陈经常在高速路上开车接电话但从未发生事故,这使他的侥幸心理越来越严重,防范意识越来越淡薄,长此以往发展下去,量变可能就会引起质变,原来的偶尔为之就会变成难以改掉的积习,发生危险的概率可能就会越来越大。由此可以写出如下句子:难道你没有见过那些血淋淋的事故现场吗?难道你没有听过妻子殷切的叮嘱吗?难道只有让悲剧成为现实,让儿女的哭声响彻灵堂时,才算清醒吗?中国每年因漠视交规而出现的悲剧数不胜数,难道你只有亲身经历才能信以为真吗?没有必要为一时的侥幸而称幸不已,当你大意或违规时,危险时刻会降临。

四、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问题

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生活本身就存在着相对立的两个方面:是与非、多与少、快与慢、成与败、进与退等。所以,写论述文常常需要从相对的两方面辩证地分析论述。这就需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问题,全面地认识问题,不可以偏概全,攻其一点,不及其余2017年浙江卷优秀作文《人生能读唯有心灵之书》认为:有字、无字之书对人生的作用远不如心灵之书,或者说到底,人能读的只有心灵之书。但是,考生在主体论述结束后写了这么一段:

当然,这并不是否定有字之书、无字之书的积极作用,孔子的予欲无言也没有否定教育的意义,庄子的学习之殆是建立在一定的学习认知之后的。这两本书,在人生启蒙阶段,在积累阶段,还是不可或缺的,它们中间的一部分或会成为心灵之书而化为生命内容。只是说,它们唯有成为心灵之书才能成为人生能读,对人生有用。

这段内容就是一分为二的观点在写作中的典型运用。在强调心灵之书的巨大作用的同时并没有否定那两本的作用,在肯定它们的同时又回扣了自己的主体观点。

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问题固然没错,能够避免议论的片面性和绝对化,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但简单地把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当作辩证地看问题的全部,就会在作文训练中或考场写作中限制思维,一遇到材料,就去找寻其中的好处与坏处、正面与反面、内因与外因、得与失、利与弊……甚至总是把事物的正反两面同等看待,不去分析哪一方面是主要的、哪一方面要作重点论述、如何深入展开论证,这样的文章,难以避免模棱两可、中庸骑墙或简单武断、片面偏颇的嫌疑。

另外,用辩证法看问题的实质在于全面、客观、公允、有分寸。这告诫我们在分析说理时要避免三头话过头话。提出的观点是正确的,但对事物某一方面过分强调,就成了站不住脚的过头话。如经历苦难的人才能获得成功一头话。只注意事物的一面而不注意事物的另一面,片面议论。如一个人只要让他经历苦难就一定能获得成功到头话。用静止、孤立的眼光看待问题。如只有拥有苦难的人才能获得成功,强调苦难是唯一标准,忽视其他因素。

1阅读文章选段,看看它是如何使用辩证法进行说理的。

不知从何时起,较真这个词悄悄挂上了些贬义色彩。比如说谁爱较真、太较真,言下之意是此人不好相处、认死理儿,甚或还有愚钝、狭隘、遇事爱钻牛角尖、与人斤斤计较的意思。

然而,并非所有的较真都不必要。试问,如果布鲁诺不是宁肯被烧死也要坚持日心说,袁隆平不是较上了杂交稻的,或许科学史的许多章节都将重写。不妨再设想一下,假如华南虎”“毒奶粉”“躲猫猫等一些公共事件中缺少了媒体、政府、公众对事实真相的追问与较真,假如汶川桑枣中学的叶志平不是一次次较真去搞校舍加固和安全演练……那么若干事情的走向与结果,可能不会是现在所乐见的。

可见,辨析、评价较真,关键不在于是否较真,而在于因何较真、为谁较真。在一些琐事、小节上过于较真,容易生疏、隔阂感情,甚至闹僵关系,影响正常工作和身心健康。这样的较真者,当不足取。但出于岗位职责、公民意识乃至做人的本分和良心,为追求真理和自由、推动发展和进步、维护公平和正义、弘扬真、善、美,为捍卫祖国声誉、人民利益和党纪国法尊严,敢于直面,矢志挑战,不畏叫板,这样的较真者和较真作为,值得褒扬,应予鼓呼。

(节选自王朝明《辨析较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选文使用了一分为二的辩证说理方法。先从生活中人们对较真的普遍认识说起,引出本文的论题。作者先是认可,紧接着话锋一转:并非所有的较真都不必要。然后通过举例、对比分析了较真精神的重要和可贵,批评了伪较真和不敢较真的行为。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为了赶在美国职业探险家肯·沃伦之前完成首漂长江,1985529日,西南交大电教室摄影员、乐山人尧茂书起程,奔向长江源头,一个月之后,尧茂书驾驶橡皮艇在漂流1 300多公里后不幸遇难,时年35岁。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论述类文章,注意说理的辩证性。

下载本文档方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