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闻康熙年间的清官张伯行 13

 青梅煮茶 2019-11-04
                                                     “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二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
  这段话是清代礼部尚书张伯行在江宁府(今南京)为官时的座右铭,亦可看作是他对自己一生做官的金绳铁矩。

  拒绝进贡大力整顿吏治

  张伯行,字孝先,号恕斋,晚号敬庵,清代河南仪封(今河南兰考)人。自幼即聪敏好学,受父亲、祖父的影响,13岁时就通读了四书五经。1685年中进士,后返乡依旧朝夕读书不辍,并在家乡南郊建造了一座精制的房屋,摆上数千卷书以供纵情观览,看到《小学》《近思录》及程、朱的《语类》时说:“进入圣人的门庭在这里呀!”他曾全力找到宋代理学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各位大儒的书,一边诵读一边抄录。数年后他赴吏部再试,补授内阁中书,从此开始了他一生数十载的为官仕途,忠于职守,清正廉洁。
  1703年,即康熙四十二年,张伯行被授山东济宁道道台。适逢灾荒之年,他便从家乡运来钱和粮食,并缝制棉衣,用来解救百姓的饥寒。皇上命令按各道救济灾民,张伯行便拿出仓谷二万二千六百石,赈济所属汉上、阳谷二县。山东布政使不满意了,责备他独断专行,准备上疏弹劾。张伯行说:“皇上有旨救灾,不能说是独断专行。皇上如此重视民间疾苦,应该以仓谷为重呢?还是以人命为重?”待康熙南巡时,闻知此事,赐予张伯行“布泽安流”匾额。
  1705年,张伯行调江宁府升为江苏按察使(驻地为苏州)。此时正是康熙中晚期,世风已日落西下,对下属官员也多有放纵,贪贿之风渐起,官员间请客送礼已成俗例。
  按照惯例,新到任的官员是要给到任地的顶头上司送一笔厚礼,一是表示自己的一点敬意,二是想通过此举,对自己日后的工作有所关照。送这样的礼,至少得四五千两白银。惊人的数字,让一般新任官员无力拿出这笔开支,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不少官员就会到百姓那里去搜刮民脂民膏,然后孝敬上司。
  张伯行对这种腐败风气深恶痛绝。他说:“我为官,誓不取民一钱,安能办此。”到任后,不但没有送礼,还下大力整顿吏治。如此一来得罪了他上面的总督和巡抚,时常受到他们的排挤,备受压制。张伯行以病为由请求退休。康熙爱惜人才,不准他退休:“张伯行操守清洁,立志不移,朕所深悉。江苏重地,正资料理,不得以衰病求罢。”张伯行只好忍辱负重,继续任职,为民为国尽力。

  出任福建巡抚勤政于民

  1707年,康熙再次南巡,到苏州后,对随从的臣子们说:“朕听说张伯行任官特别清廉,这是最难得的栋梁之材。”命负责管理江苏的总督及巡抚推荐德才兼备的官员,而张伯行并没有被推荐。皇上见到张伯行说:“朕很早就了解你,他们不举荐你,朕来举荐你。如果将来做官做得很好,天下都会认为朕是知人善任的。”于是,提拔张伯行为福建巡抚,赐予“廉惠宣猷”的匾额。
  张伯行到任福建后,发现衙门里面帷帐都是锦绣,器皿全是金银的,他感到非常奇怪。就问衙役是怎么回事,回答说:“是当地百姓给准备的,历来都这样。”张伯行说:“百姓生活本来就不易,我如何能拖累他们?而且我已经习惯了粗茶淡饭,无须如此奢侈的东西。”他下令将那些陈设全部撤除,还给百姓。
  张伯行在福建巡抚任上,始终兢兢业业,明察秋毫,抑恶扬善,造福百姓,使得全省风气大变,官清民乐。
  福建人多地少,每年的粮食要从外省购买,但前几任官员从不过问此事,致使奸商乘机囤积居奇,贱买贵卖,牟取暴利。百姓叫苦不迭。张伯行经过调查,弄清原委之后,当即决定由官府动用国库的钱,从江西、湖广等地买来粮食,再平价卖给百姓。这样一方面使百姓免受奸商盘剥,另一方面也可以赚些钱用在下一年买粮济民上。此外,他还捐献衣物钱财,赈济一些受害的百姓。在他任职期间,百姓没有因灾荒和饥饿而背井离乡。
  张伯行还建鳌峰书院,置学舍,拿出自己的藏书,搜罗前代文人的文集刊印成《正谊堂丛书》,用来教学生。福建百姓祭祀瘟神,张伯行命令毁掉这些瘟神的偶像,改祠堂为义学,祭祀朱熹。
  1709年,张伯行奉旨再次调任江苏巡抚,福建的百姓痛哭相送,如失青天。

  康熙手书“天下第一清官”

  张伯行回到江宁府上任后,吸取上次的经验,一到任立即发布檄文《禁止馈送檄》,严禁下属馈送钱物,以整顿当时日益盛行的贪腐之风。文中写道:“一黍一铢,尽民脂膏。宽一分,民即受一分之赐;要一文,身即受一文之污。虽曰交际之常,于礼不废。试思仪文之具,此物何来?本都院既冰蘖盟心,各司道亦激扬同志,务期苞苴永杜,庶几风化日隆。”同时果断地废除了许多的苛捐杂税。
  1711年,位于南京的江南贡院乡试发生了一件作弊案,副主考赵晋内外勾结串通,大肆舞弊,发榜时,苏州士子大哗。康熙皇帝命令张伯行、两江总督噶礼同户部尚书张鹏翮、安徽巡抚梁世勋会审此案。由于牵涉到噶礼受贿银五十万两,案子错综复杂,审理一个多月竟然没有任何结果。
  张伯行愤而上奏弹劾噶礼。噶礼就买通官吏,得到张伯行弹劾奏稿。然后又捏造事实反过来诬告张伯行。主审官畏惧噶礼的权势,逢迎巴结,案情无法审结。康熙无奈中只得下令:张伯行与噶礼解任,再命主审官审理。扬州百姓听到消息之后罢市抗议,哭声震动了扬州城。第二天,扬州百姓拥到会馆,因为平时就知道张伯行清廉不贪,肯定不会接受礼物,便用水果蔬菜相送。张伯行依然婉言拒绝,百姓们哭道:“公在任,止饮江南一杯水;今将去,勿却子民一点心!”万不得已,张伯行才收下一把青菜。受审结束回来听候结果的路上又路过扬州,百姓们为防不测,竟有数万人聚集江岸护送。
  最后案子结果下来,竟然是噶礼免议,张伯行革职治罪。康熙闻之痛斥大臣们是非颠倒,然后亲降圣旨:张伯行留任,噶礼革职。
  消息传出,江苏官民额手相庆,纷纷写下红幅贴在门旁:“天子圣明,还我天下第一清官。”更有上万人进京到了畅春园,跪谢皇恩,上疏表示愿每人都减一岁,以便让圣上活到万万岁。福建百姓闻讯也奔走相告,在供奉的张伯行像前焚香祈祷。可见张伯行受人民爱戴之深。康熙亲自手书“天下第一清官”6个字,以示嘉奖。
  张伯行为官数十年,始终过着清苦的生活,正如他所说:“臣虽历官巡抚,而服食、起居末脱寒酸故态。”正因为此,才深受百姓的衷心爱戴,福建百姓在鳌峰书院之旁为他建祠塑像;江苏建春风亭为其立祠;山东立其生祠于五岔口,这就是为官清廉者在人民心中的地位。张伯行一生笃学守道,提倡程朱理学不遗余力。生平著作有《濂洛关闽书集解》《道南原委》《学规类编》《正谊堂文集》《困学录》等。
  雍正皇帝即位后,对张伯行也很敬重,军国大事都听从他的建议。1723年9月,升张伯行为礼部尚书。1725年2月16日,一代清官张伯行不幸病逝,享年75岁。皇帝赐谥号“清恪”,意思是为官清廉,恪勤职守。光绪初年,张伯行准许附祭于孔子庙。 徐廷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