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楚文化的文化特质|长青书香

 道法自然工作室 2019-11-04

楚文化的文化特质

编辑部  吴莎

西楚霸王项羽写有一首垓下歌: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它道出了,这个在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的气魄英雄,在乌江自刎的英雄式悲剧结局。宋代词人李清照更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赞扬这种以仁当先的义士之举。这种行为似乎是古人所彪炳的仁义的价值选择,所以项羽的事迹被后世所赞美,而且不少迁客骚人为其写下了歌赞咏怀的诗篇。

楚文化意为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文化,而项羽的选择,表现的是不断积淀的楚文化对项羽的影响。而这种文化的特点表现在:它含有中原姬周文明的特色,同时也吸收了少量蛮夷文化。

众所周知,楚国来自于周王室的分封体制下的诸侯国,人民随封王自王畿所在地的中原迁往当时蛮夷所在地,即今长江中下游地区。那时的迁移就像是美国西部大开发一般,人们进入了荒郊野岭的地区,开疆拓土。相比黄河流域的早期开发,这里环境相对湿润、热量充足、植物繁茂、土壤贫瘠,这对楚国人来说是一场艰难的考验。在历史转折关头,楚人的独创精神使楚文明得以发生显而易见的变化,楚文化的发展成就也初步地显现了出来。

但是在楚国的前期,仍然以原姬周文明特色占主流。然而,如果以这样的发展之态,也就无法成就现在门派众多、学术成果不胜枚举的楚文化宝藏。历史就是这样不可预计,在突然间就改变方向,而人们有意识有思想的文化活动在大体上,不断促进时代的发展。

当时的楚地可是说一个人迹罕至的地区,中原地区的人都以正统自居,将华夏民族以外的民族称为“蛮夷”,蛮夷之地便成凄苦低下的土地了。众多政治不得意的诗人们所说的左迁、嫡、贬、降等文字都是意为:迁往楚地,楚地当时就是蛮夷地区。“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就是描写蛮夷地区悲凉的情景,如此看来,被贬之人的凄苦境遇可见一斑。

至于后来的“师夷长技以制夷”,谈到的”夷”就和这个概念不同了。但同时证明了一点:楚地在楚文化的影响下发展得非常迅速。自春秋时期至南宋时期,全国的经济重心由北方移到南方,此后南方最发达的江浙地区长期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这算是用事实证明了楚文化的长期熏陶对楚地的强大作用。

此外,在带来的姬周文化的感染下,楚文化带有宗法的神秘感,如现在比较著名的帛画《人物御龙图》,就表现了神与人权的完美结合。古人以神的感应确定了王权的合法性,于是楚文化不可避免地带有神秘色彩。当时人们生产力低下,无法对抗自然的强大力量,便用神来解释各种超自然的现象。现代博物馆楚国文化展区中,精美绝伦的器具上所描绘的龙凤就体现了这种意识。

同时姬周文化在楚文化前期还表现在礼乐文化上。现珍藏在湖北省博物馆的曾侯乙编钟就代表了楚地文化中移植于周礼并不断繁荣的部分。楚国编钟将独步一时的青铜制造业与八音齐全的音乐相结合,超越了中原其他国家的编钟,独具特色。楚人喜爱编钟是出了名的,甚至还上升到王权的高度,所以有“烧高府之粟,破九龙之钟”这一说。破钟象征着击碎楚国的王权,可见传统周礼对楚文化的影响了。

蛮夷文化渗透在楚文化后期,在文学作品上体现得最为明显。如屈原的“登白薠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其中的“佳”则指湘夫人。还有楚辞中出现的东皇太一、湘君、山鬼、河伯等,都出自南方神话。同时楚地的文学作品多表现巫术题材和楚地方言,带有明显的土著民族的原始气息。

楚文化发展至今,仍有众多专家学者从这浩如烟海的史书典籍中探寻其真理,陆续出土的文物也给了学者们解释历史的论据。楚文化的混合体质在资料中已是盖棺定论的呈现,但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所有的解释都将历久弥新,古为今用。

文字|吴莎

排版|周鑫宇

审核|付章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