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未民初,福州的富贵家族(上)

 柏涂hyzvi9113s 2019-11-04
近代福州,自鸦片战争之后,从东南海滨不太重要的省会城市,迅速窜起而在近代中国史占有重要地位。

在这过程中,伴随大时代的浪花泡沫,突然于百余年间冒出了很多名家大族,或由仕途、或因财富、或靠买办、或依才识,显耀于近代中国历史舞台。

福州富贵人家大多聚于三地,鼓楼的三坊七巷、台江的上下杭和仓山的南台岛,这叫物以类聚。当然,周边乡镇亦有豪门高族,多是孤星零雨罢了。这三处地方豪宅别院、高阁重楼多至上千,考虑到彼时富人多广置房产,故清未民国时期的名门富贵之族,应有百多之数。

但任何时候,富贵贫贱多不过三代,应是至理名言,很多此一时期显贵家族,前一代甚至多代都默默无闻,到了某人身上就忽而雄起了。

东哥从中撷秀择芳,选出二十个供时人分享,以不负光阴不负读者:

1、林则徐之林家: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历史名人、民族英雄,有关他的事迹之文章汗牛充栋,这里不再赘述。


他出生于1785年,父亲不过是一个嘉庆年间的岁贡生,一辈子不曾出仕,完全靠开塾授课为生,林则徐幼儿生活极为贫苦。

林则徐之能显达,一靠读书致仕,1811年高中进士,授翰林编修;二是娶了河南永城知县郑大谟之女为妻,这时他不过是个举人,郑县长会将女儿嫁他,实在是看上林则徐的才思敏捷,未来不可限量。

此后,他仕途顺畅,从道员、按察使、布政史、巡抚、总督等,官至一品,成为晚清重臣,林家亦显赫一时。

2、沈葆桢之沈家:沈葆桢是晚清洋务运员中的主将,马尾船政的肇立者,官至二江总督。他的另一个身份,是林则徐的外甥和女婿,其母是林则徐的六妹林惠芳。


沈父林廷楓也仅是道光年间举人,中举时已经46岁了,一生亦不曾致仕,也是一个贫寒的教书匠。幸而,沈母林氏贤淑知书,从小培养他的苦读精神。

1840年,沈葆桢双喜临门,在高中举人的同时,又娶了林则徐次女林普晴为妻,从而改变命运。这时的林则徐已是江苏巡抚,有这个亲舅舅兼岳丈的提携,加之自已努力,沈葆桢当然就雄起了,沈氏一门自亦不同啦。

3、陈宝琛的陈家:出自南台岛东南端的螺洲小镇,从清道光初的陈若霖(刑部尚书)始,陈氏一族就开始显达,到了陈宝琛这一代更为出名,出现叔侄“六子科甲”的盛况。


陈宝琛父亲陈承裘亦是进士,曾官至刑部主事,显然受到曾任刑部尚书的祖父之福荫。本来他可以再上的,但不满官场腐败就辞官回乡了。

陈宝琛靠着祖上的声名和人脉,高中进士后在晚清官场亦很得意,最受宠的是他于1911年7月出任宣统皇帝溥仪的师傅,教小皇帝读书,算是中国历史上最后的帝师。

他更是幸运的,在溥仪在日本人全力支持鼓动下建立'伪满洲国”时,陈宝琛高龄退隐了,否则万一晚节不保就祸及子孙了。

4、龚易图的龚家:说到龚易图,今天福州人几乎无人知晓。也难怪,他不似林则徐那样抗英销烟,也不如沈葆祯那样兴办马尾船政,官场受宠上还比不上帝师陈宝琛。但他是晚清地方大吏,只是退隐得很早。


西湖宾馆在福州无人不晓,它的前身三山会馆就是北门龚氏龚易图的私人园林宅院,非常豪奢,曾被誉为福建省第一园林。

龚易图祖上应也是读书人,他祖父曾在两湖地区为官,龚易图直到十八岁才随祖父灵柩回到福州。所以,他走的也是科举之路,二十出头就中了进士。

致仕后,龚易图历任济南知府、山东登莱青兵备兼东海关监督、江苏按察使,云南、广东和湖南布政使等。他大约是1888年收帆于宦海官场的,1890年扶母灵柩回到故乡。

回榕之后,龚易图悠游山水,大多是交游应酬、吟诗作画。他的宅院不仅三山会馆一处,据说乌山的双骖园、朱紫坊的武陵别墅、光禄坊的武陵园等都曾是龚家的。但他致仕后最令人称道的是其藏书家身份,双骖园中'乌山书房”最多时藏书十万卷。解放后,由后人捐给了省图书馆,它们构成省图馆藏善本的精华。

5、光电刘的刘家:民国初年,福州流传着一根连着电线的方盒子从宫巷刘家而出,引亮了满城电灯的故事。光电刘的刘家,因创办福州电气公司而闻名遐迩,但引亮电灯的源头不是宫巷刘宅,而是这家电气公司。


说到光电刘,就不能不提刘齐衔。他乃林则徐大女婿,是明宣德年间从河北迁来福州的第十五代子孙。刘齐衔曾在湖北、陕西、浙江和河南做了20多年的知府、按察使、巡抚等,再加上从小养育他(自幼父母双亡)的号称“刘百万”的为官叔父刘家镇,到退隐回乡时财力雄富,这是其后刘家从商大起的经济基础。

刘齐衔这一支有七子,其中六人出国读书,次子刘齐恂留在福州,正是他做成了光电刘的事业。1878年,他在刘齐衔去世后第二年,开办了天泉钱庄,开始钱生钱的生意。其后,钱庄、典当进而糖厂,最后刘家其他几兄弟合力于1910年创办了福州电气公司,拉开了光电刘家族的实业王国序幕。

再后,凭刘氏家族利用兄弟子侄亦官亦商的优势,从电气公司到电话公司、煤矿公司、制冰厂、油厂、锯木厂、玻璃厂、精米厂、炼糖厂、轮胎行等一系列公司工厂,终于蔚成了大观。

但自30年代后,刘家事业就开始慢慢走了下坡路,随着第一、二代核心人物先后故去,又遇到官僚资本蚕食鲸吞,到解放前夕刘家已衰败了。解放后,1953年、1954年随着电气公司、电话公司的公私合营,光电刘的时代落幕了。

6、回春药店之吴家:福州向有“北有同仁、南有回春'的说法,这是对开于南街之福州回春药店的最高赞誉。


吴家本是浙江来福州经营布匹生意的,回春药店最早创姓人是浙江人张氏,它创办于1792年。当时,主要办参茸燕桂等补品,以及自制丹丸等药物。1830年店传到张子手中时,吴氏先人来榕卖绸布,结识老乡回春老板,因同乡关系熟络,进而住到店里。

等卖完布后回乡,末结清的布款就请回春老板代收。等第二年回来时,发现经营不善的张氏不仅不能还款,又向吴氏借走2000大洋,后就一去不返地跑走了。

吴氏不得已接手了药店,经过几代人努力,在第二代吴伯华手上最为鼎盛,成了南方药店的知名品牌。它不仅有人参养营丸、杞菊丸、全鹿百补丸、十全大补丸、桂附八味丸、黑归牌丸、安宫牛黄丸、清心牛黄丸等拳产品,更以周公大补酒大赚于市。

但随着吴伯华于1920年去世,回春传到第三代吴幼华时,因他的随性、贪玩和挥霍等就已经过了顶峰期了。1956年,回春药店公私合营后,此脉吴氏家族也归之于平凡之中了。

7、罗勉候之罗家:对于罗勉候,今人基本上一问三不知。但七十年前,福州仓山陶园路(今立新路)上那座2500平方米的三层洋房及花园等占地近60亩的大宅,福州城里稍有点头面的人,则无有不知的。


它的主人就是罗勉候,曾控制过本地相当份额金融行业,兼有百货、商贸和木材等生意,算是那个年代叱诧风云的商界奇才。

他的先人很早前以河南到了福建连城,清乾隆年间一个叫罗希魏的罗家年轻人,孤身来到福州城,伴随他来的仅是一把雨伞和200铜钱。他靠着替人销镕银绽的过硬技术,站稳脚根,开店娶妻生子,奠定罗家后来崛起的基础。

到第四代罗佳森时,家道中落,已难以糊口,但他的长子罗端波很有金融头脑,开始贷款业务,开办了晋和钱庄,兼及其他生意,罗家跻身福州富商阶层。

罗端波三个儿子筱波、蕴庄和莱吟等虽然分了家,但多继续钱庄生意,并将之拓展到上海,还办理上海到福州的汇兑业务。

罗勉候是筱波之第八子,筱波虽有九子,除了早逝的,其他人无趣商业,就罗勉候子承父业,在他手上达到了罗氏金融商业集团的顶峰。他个人两任福州商会会长,被当时福州人称为“南山有鸟、北山张罗”的罗家。

1938年罗勉候去世后,罗家就不行了,多靠变卖房产为生,最后的产业升和钱庄也在1948年停业了。

8、张秋舫的张家:上文中'北山张罗”中的罗是指罗勉候罗家,而张就是张秋舫了,在他之时成为福州首富,尚在罗勉候等之上。

他的祖上很早从四川入闽,多是一般读书人,仅靠点小生意维持生计,不显山露水,所以不为人知。到了张秋舫手上,突然大爆发而大富贵矣。


张秋舫生于1840年,到了20多岁开始南北货贸易,行走于榕沪之间,很快显示出惊人的商业才华。经过30多年积累,生意非常庞大,依史料记载他曾联合众多闽籍京果商,在上海筹备三山会所,可以由推断张秋舫是靠不起眼的京果生意发家的。

其后,厚坤、厚余钱庄,仁余、德余当铺,西来百货行、南北京果行和宜华照相馆、家具店等几十家商铺冒出在福州的大街小巷上,这都是张家的产业。福州商务总会、福州青年会都是他牵头成立的,那是1905、06年的事了。

到他晚年去世时,张家就己衰败不堪了,仅十多年时间,到抗战前张家就神奇地淡出福州商界,原因是子孙不以先辈创业艰辛为念,肆意挥霍。

9、尤半街之尤家:和回春吴氏一样,尤家也是从浙江迁来的,明未清初从福州郊外洪塘乡迁到城里。


尤半街家族发家始自尤孟彪三兄弟,龙孟彪是创始人,生于嘉庆年间,在这之前尤家毫不起眼,连他父亲是做什么的都无从知晓。但其父早亡倒是事实,这下让尤家生活陷入困境,使家中老大尤孟彪不得不去缫丝铺中当学徒。

成功总是一样的故事,他勤奋好学,学到了好手艺,几年后就在三坊七巷的安民路口摆了个丝摊生活。很快,就积累了第一桶金,从摊到店就开尤恒盛丝线店。进而,又和他人合开布店、钱庄等。

他到1817年已30岁才结婚,共生有贤赞、贤良、贤坡、贤建和贤模等五子,除二子贤良中举后走仕途外,都加入家族生意。特别是这个贤模,是个经商奇才,和自已的四个儿子一起将尤家事业推向了顶峰。尤家从丝绸店、钱庄到商行、百货,涉及面很广。

这个巨富家族的一处宅院,占据着三坊七巷文儒坊至衣锦坊的大片位置,才被人称为“尤半街”。鼎盛时的尤家,旗下尤恒盛缫丝店、百龄行百货商店等十多家企业都是同行中的翘楚。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尤家的衰败亦是后代子孙开始好吃懒做、挥霍无度。到解放后,随着百龄百货公司的公私合营,尤家商业王国销声匿迹了。

10、美且有的陈家:旧时福州,人们在过春节时总在台江美且有糖饼店排队买年糖年饼,它是陈家发迹的行业,靠此陈家成了福州大富人家。


1881年,在靠近三坊七巷的东街口一带,一家200多平方米的食品店开业了,售卖糕点和绍兴老酒等,主人是陈鸿昌,店名'浙绍美且有”。他倒非浙江人,只是引进了绍兴师傅做浙江嘉湖名糕点,融合了闽浙口味。独特的口味,一下子就吸引了三坊七巷的官宦大户人家,经他们口口相传,美且有声名鹊起。

很快,台江大桥头、中洲岛等分店就陆续开出,美且有经营规模化了。陈鸿昌勤奋精明,在五个儿子中发现善于经商的四子陈吟帆,终使家业得以延续光大。1926年,在陈鸿昌去世前,将家产五分,陈吟帆独自占有美且有公司的股份,可以想怎么发展就怎么发展了,美且有在他手上达到了鼎盛。

但到了1935年,年仅54岁的陈吟帆突然去世后,他的大儿子陈泽民尚才16岁,从马尾学堂退学,在母亲及伯父协助下,接掌了家里。他到17岁也死了,次子陈德民刚在上海念完高中,就忽忙回榕接过美且有大业。

可想而知,靠着本对生意不太感兴趣的未成年人,加上抗战的险恶商业环境,美且有大不如前了。解放后,美且有在公私合营后,陈家和它再也没什么关系了。

————

我不喜欢诸如'十大家族”、'十六大家族”等人为划分,那是人设的自以为是。清末民初的福州大家族还有很多,它们的故事都很精彩,限于篇幅,今天就止于此,余篇后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