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孩子的问题有多重要?也许,在很多成年人看来,一个11岁的孩子想要探索人性显得有些为时过早(幼稚),甚至是 “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 于是新闻评论中,就有人觉得男孩的这个问题可笑。 ▼ 还有网友非常好奇孩子的出身。(网传其父曾任万科广州副总经理,热爱投资) ▼ 但其实,两位老人在超过6个小时的股东大会中,一共回答了55个问题,包括对5G的看法,对中国市场的看法等等。 相较于 “期指” 和 “投资市场”,甚至 “预测未来经济走势” 来说,这个11岁男孩关于人性的深刻问题,看上去似乎有些 “不值一提”,甚至还有点 “浪费时间”。 但巴菲特和芒格却在镜头前,向我们示范了一次,成年人与孩子之间标准且优质的问答。 当孩子提问时,该如何回答他们?从3岁起,是孩子用语言表达好奇心的萌发期,也就是通常所说的 “逻辑思维敏感期”。在这之后,他们会用不停地提问、不管不顾地打破砂锅问到底,来建立自己的 “逻辑思维”。 为什么天是蓝色的? 为什么云是白色的? 为什么你们要上班,而我要去幼儿园? 为什么…… 仿佛突然间,TA就变成了一个行走的《十万个为什么》,常常用自己的问题,将你的脑袋问大。 但这正是他们对这个世界探索的第一步。通过有效的一问一答,认识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发展了思维能力。 要知道,一个孩子在幼年期,问出的问题越深刻,也就证明对世界拥有更多思考。 孩子的问题越多,越说明TA是一个小天才! 面对这些充满童心不知疲倦的问题,家长的反馈最忌讳的是 “敷衍了事”。因为你的敷衍,可能正在毁灭一个天才。 2、那个被敷衍的孩子曾经是个天才(via《天才少女》剧照) 曾经在公园,我看到过这样一幕。 ▼ 带着儿子的爸爸一直玩手机, 而孩子就乖乖坐在旁边玩小汽车。 忽然,小男孩问了爸爸一个问题: “为什么小汽车会跑啊?” 爸爸简单而冷淡地回答到: “因为里面有马达。” 接着,小男孩又问: “什么是马达啊爸爸?” 爸爸看着手机,显然有点不耐烦了: “你个小屁孩儿说了你也不懂, 去玩小汽车,别烦我。” …… 这一幕是否似曾相识? 当好奇心满满的孩子提出第一个问题时,也许你还能耐着性子回答。可差不多的问题,他不耐其烦一个接着一个,当回答了这个,下一秒又会根据答案给出新的问题……似乎陷入了 “死循环”。 很多好脾气的家长也头大了起来,不得不选择敷衍,甚至一把推开那个语言上的 “捣蛋鬼”。 可提问是每一个天才的必经之路。只有孩子主动提问时,他才会主动地去思考,去解决。 哈佛大学送给学子们一句名言 ▼ “教育的真正目的, 是让人不断地提出问题、思考问题。” 而世界上很多重要的改变和理论, 都由一个小小的问题开始 ▼ 瓦特问 “烧水时壶盖为什么会跳动?” 后来他发明了蒸汽机。 牛顿好奇“苹果为什么会落在地上?” 于是他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达尔文提出“人类是从何而来?” 最后演算导出进化论。 爱因斯坦曾经谦逊地说:“我没有特别的才能,只有强烈的好奇心。” “长大” 对孩子而言其实就是一种魔法,身体越来越大,我们的好奇心却越来越小。缄默、不刨根问底,也就离 “天才” 越来越远。 就像火车上的那个小男孩,也许他以后依旧好奇为什么小汽车会跑,但是得到第一个答案 “马达” 之后,就不会再继续问马达是什么了…… 3、当孩子提问时,你的回答决定孩子一生 你的敷衍 伤害了他们的好奇心 我常常听到家长的一种回答是: “爸爸/妈妈现在忙,等一会回答你。” “我也不知道,乖自己去玩啊。” 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的提问是源于自己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每次家长的敷衍都会降低孩子主动学习的欲望。 可如果让我们认真回答孩子的每一个问题确实很难,与其选择敷衍孩子,不如鼓励他们自己对问题进行探索。 当孩子问起 “为什么天上有那么多星星” 时,与其因一知半解、磕磕巴巴地回答解释,不如带孩子去一次天文馆,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学会主动学习。 你的打击 毁了孩子的一生 孩子提问时,有些家长会直接打击孩子: “说了你也听不懂。” “作业写完了吗?搞这些没用的。” 可在孩子的好奇心中,没有没用的东西,只有家长给不出的答案。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他们确实会问出一些莫名其妙超出理解范围的问题,甚至还具有哲学思考和生命探究的渴望。 在成人眼中,这是一种 “装大人” 和 “无知无畏”? 如果你选择嘲笑和打击孩子的好奇与热情,只能让他学会放弃,并不能真正教给孩子现实与知识。 有一年复活节时, 我朋友的女儿 问了她一个哲学难题: “鸡蛋是从哪里来?” 朋友回答道: “鸡蛋是鸡的宝宝。” 紧接着,母女俩的对话就进入了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的哲学命题。 在孩子的不断提问中,朋友并没有任何不耐烦的情绪,更没有告诉女儿这个问题就算解释了她也不会懂——诸如此类打击孩子的话。 反而是更加认真地听女儿的每一个问题,站在和孩子平等的位置和孩子进行讨论,还帮孩子理清思路,教孩子要如何提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