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说足太阳经为十二经脉之核心?

 chi_ping 2019-11-04

在经络系统中,十二经脉为主体,故又称“十二正经”。十二正经隶属于六脏六腑,而在六脏六腑之中,心为君主之官,为其余五脏六腑之大主,可以说六脏六腑是以心为“核”的(故有“核心”之谓)。那么,就六脏六腑所分属的经脉而言,手少阴心经能否也作为十二经脉的核心呢?千百年来,人们只是提出了这个问题,却没有人解决这个问题。

为什么说足太阳经为十二经脉之核心?

之所以没有解决这个问题,那说明这就很有争议,潜意识里大家都另有它选,并不首推心经核心一说。因为从手少阴经与其他十一条经脉的关系以及对其他十一条经脉的影响来看,手少阴经不具备核心的职能。而纵观各经脉的分布范围,与机体的联系以及生理功能、病理反应、诊断价值、治疗作用,十二经脉的核心,非足太阳经莫属。其气化作用,关系到十二经脉的气血运行和经气的转输,具有与“冲脉为十二经之海”同等重要的职能和意义,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

(一)分布范围

为什么说足太阳经为十二经脉之核心?

在十二经脉中,足太阳经从头至足,分布范围最为博大深长。虽然《灵枢·脉度》中记有“足之六阳,从足上之头,八尺、六八四丈八尺”。这仅仅是针对足三阳经在常人身上分布的大致长度而言的(《灵枢·经水》有“若夫八尺之士”之谓)。在这个“八尺”的长度范围内,足太阳经在腰背部和大腿部都是呈双线并列而行的。占机体表面积最多、最广。

​(二)与各脏腑、组织和经脉的联系

足太阳经上受手太阳经之交,下传足少阴经,属膀胱而络肾。与足阳明经在鼻根、目内眦处交会,在头部入络脑,在耳上方和髀枢部与足少阳经交会。其经别入肛中,贯膈,络心。其经筋在面部结于鼻,在口结于舌本。心乃君主之官,为脏腑之核心;脑为元神之府,主精神、意识、思维;肾属先天之本,主藏精、生骨髓;胃经多气多血,为后天生化之源。足太阳经与机体的这些重要脏腑、经脉、组织器官发生如此广泛的联系,具有极其重要的生理意义。

为什么说足太阳经为十二经脉之核心?

足太阳经与机体密切的联系,还突出地表现在背俞穴方面。背俞穴是六脏六腑经气输注于背部的一组经穴,全部分布在足太阳经夹脊1.5寸的循行线上,并按六脏六腑在体内所居位置的高低排列。《类经》云:“五脏居于腹中,其脉气俱出于背之足太阳经,是为五脏之俞。”在生理上,背俞穴是脏腑、经脉气血的转输点;在病理上,又是脏腑、组织、器官病变的反应点,有着一定的诊断价值和较好的治疗作用。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认识,背俞穴基本上位于脊神经根部,发出脊神经的各个脊节,一方面向胸腔、腹腔分出支配内脏的交感、副交感神经,另一方面又向体表的一定部位分出知觉神经,二者在脊神经根部存在有交通支,构成内脏神经与躯体神经相互联系的桥梁。

为什么说足太阳经为十二经脉之核心?

背俞穴就是体现这种桥梁作用的具体转输点,由此把足太阳膀胱经与六脏六腑、五官九窍、四肢百骸进一步广泛联系起来。有人以经络感应器测定心俞的针刺感应,针感能上传到心脏;膀胱俞的感应传到膀胱;肝俞的感应上至肩井(足少阳胆经)下至曲泉(足厥阴肝经)附近。有的学者研究,在经络敏感人背俞穴上针刺,发现12个背俞穴都能发生相应脏腑的经络感传线,从而认为诸经皆通于背之足太阳。也有人观察发现电针刺激膀胱俞,有感传通向十四经,证明背俞穴有通全身的全息作用,膀胱俞有调节周身的全息功能。还有人在经络敏感人身上点刺心俞穴,所引出的经络感传到达心脏后又返回原刺激点。

为什么说足太阳经为十二经脉之核心?

笔者诊治多位慢性胃痛的病人,为其针刺脾俞、胃俞二穴,病人常常感传直到胃脘部,并引起胃的灼热感故而止痛效果十分显著。这些客观的实验研究,可借以佐证足太阳经乃十二经脉之核心。

(三)腧穴数目

因足太阳经在人体分布最广、经脉最长,故腧穴数目也居十二经之首,多达67穴,占十二经腧穴总数的1/5还多(21.7%)。以上三个方面的绝对优势,为足太阳经在十二经脉中的核心地位奠定了基础。

为什么说足太阳经为十二经脉之核心?

(四)生理功能

足太阳经在《十一脉灸经》中称为“巨阳脉”。《素问·热论》说:“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张介宾在《类经》中注云:“太阳为六经之长。”所谓“六经”,即张仲景在《素问·热论》六经分证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归纳、发挥而成的《伤寒论》中的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六者。六经之中,太阳居首,足太阳经之脉气与督脉相联,主一身之大表,统一身之营卫,司一身之气化。营卫调和,气化正常,则卫外功能固密,阴阳气血调和。从而起到抗御外邪、保卫机体、调节平衡、适应自然的作用。

为什么说足太阳经为十二经脉之核心?

足太阳经又统帅一身之气街,《灵枢·卫气》说:“胸气有街,腹气有街,头气有街,胫气有街。气在头者,止之于脑;气在胸者,止之膺与背俞;气在腹者,止之背俞与冲脉于脐左右之动脉;气在胫者,止之于气街(气冲)与承山、踝上以下。气街为脏腑、经络之气聚集、通行的共同道路。头部之气聚集于脑,足太阳经与脑相通;胸部之气聚集于胸中和诸脏之背俞穴,属足太阳经脉;腹部之气聚集于脐周和诸脏之背俞穴,也属足太阳经脉;胫部之气,聚集于气冲(足阳明经)和承山穴(足太阳经)等处。头、胸、腹、胫四大气街均为足太阳经所统,也体现出足太阳经在十二经脉中的核心地位。

(五)病理反应

为什么说足太阳经为十二经脉之核心?

太阳经在生理上为六经之长,在病理上也为百病之始。《医宗金鉴》云:“太阳之为病,为足太阳膀胱经之所病也。”在《伤寒论》六经病证中,以太阳病的记载最为全面、完备,论述也最为详尽。六经病条文共380条,仅太阳病就有183条,占48%。其他五经均按“脉证并治”一篇论述,而太阳病却分上、中、下3篇叙及。太阳主表,当表邪不解、太阳经证不愈,病邪随太阳经而入太阳腑,则影响到膀胱的气化功能,以致气滞水停,产生以小便不利为主要特征的蓄水证。如热结下焦,瘀血不行,又会产生小便自利为主要特征的蓄血证。如果太阳表证不解,病邪入里,又可因人体正气的强弱而有不同的转归:强者转实而出现阳明证,弱者转虚而出现少阴证。由此可见,太阳经的病理转归直接关系到诸经的病理变化。

为什么说足太阳经为十二经脉之核心?

因为体表与脏腑之间有了脊神经的联系(其实也就是经络及背俞穴的联系),体表有病可以通过脊神经反应到内脏,例如体表的撞击和跌打损伤能够引起内脏的疼痛,淋雨受寒能引起咳嗽、发烧,肚子受凉能引起腹痛、腹泻;反之,内脏有病也可以通过经络反应到体表,比如心肺病证能引起胸痛、胸闷,肝病会引起胁下疼痛,肾病会引起腰部酸软疼痛。斜方肌和竖脊肌两块肌肉属于足太阳经脉的经筋体系,很多时候背部的压痛点都在这两条肌肉上,在起初还没有穴名的时代,这些压痛点正是《黄帝内经》上所说的“阿是穴”,后来逐步定位、定名的。

为什么说足太阳经为十二经脉之核心?

感谢大家的耐心阅读,欢迎留言评论一起探讨中医药文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