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铜时代的云南:周倜分享云博青铜之一

 年年有大鱼 2019-11-05

青铜时代的云南

周倜分享云博青铜之一

周倜,男,汉族,网名细雨江湖,山东济南人,中共党员,高级工程师。毕业于山东科技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大学本科学历。现为中国文物学会青铜器专业委员会理事,山东省古玩商会副会长、铜器组负责人,齐鲁古玩商会常务理事、青铜部主任。周倜是一位实力派青铜器鉴宝专家,在青铜器收藏界摸爬滚打多年,有着极为丰富的实战经验。周倜多年游艺学习于各大博物馆,积累了不少博物馆藏品资料,乐艺会特设专刊系列发布,为广大爱好者提供一个多方位学习的机会。

云南省隶属边疆,历来被视为“蛮夷之地”,但旧石器考古中“元谋猿人”的惊人发现、青铜时代的滇王金印横空出世,证明了云南远古文化的超前发展与青铜时代的滞后状态。《云南青铜时代》以《史记》、《汉书》中对云南战国、西汉时期的重要文字记载为依据,汇集云南青铜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文物,全方位、多角度地向世人揭露云南青铜文化的真实面貌;以全省为视角,以滇国为重点,再现司马迁笔下神秘的“滇国”是如何从一个小小的边疆部落一步步发展成为具有前国家性质的“酋邦”社会,最终并入西汉帝国“大一统”版图的具体历程。

展览分为云南青铜器时代的开端、云南青铜时代概况、西南夷的翘楚——滇国、汉代的益州郡4个部分,通过生动的历史事件形象化的展现,以及精美文物的直观陈列,做到历史感与审美效果的统一,使观众“重返古滇国”,重新认识云南青铜文化的光辉灿烂,感受云南古代文化与内陆的息息相关,中华文化多元一体进程的连续性,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为保持国家安定团结,民族和睦相处,建设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做出“以古例今”的典型示范效应。

云南省博物馆是一个综合性博物馆。藏品包括书画、青铜器、宗教、邮票、钱币、金银器、玉器、漆器、织绣、契约文书、元明清景德镇青花瓷器,历代陶器、石器,竹木牙角器、印章、碑刻拓片、名人遗物、少数民族文物、近现代革命文物、近现代工艺品、自然标本、云南青花瓷器、建水紫陶、友好国家赠送给省政府领导的礼品等,可谓类别繁多,收藏丰富。其中的战国青铜牛虎铜案、西汉鎏金骑士四牛铜贮贝器、西汉战争场面铜贮贝器、大理国时期的银背光金阿嵯耶观音立像、宋代郭熙《溪山行旅图轴》、元代黄公望《剡溪访戴图轴》、明代嵌宝金冠、清康熙青花人物凤尾尊等都是国宝级文物,是我馆的镇馆之宝。

这次笔者再次游历云博,与大家分享滇文化青铜器的奇特魅力,由于行程匆忙,所有的注解都是事后逐一对照附加,如果有错误,请大家留言指出,同时,也不排斥个别器具是博物馆复制品,未及拍摄注解,请大家指出。

战国立牛铜葫芦笙时期

尺寸:高28.2厘米

出土地:江川李家山24号墓

1972年出土。器物仿葫芦形状正面开5个孔,背面开1个孔曲管上开一小孔并立一小牛,牛角长而内翘,长尾拖于地显得娇小、恬静、可爱,器管自然弯曲,造型奇特,构思精妙,令人拍案叫绝。

战国 猎首纹铜剑时期

出土地:江川县李家山

出土剑柄及刃部后端有浮雕人像,皆大眼、利齿、阔嘴,形象奇特。其中一人右手持剑,左手提人头,另一人高举双手作下蹲跳跃状,似作祭祀活动。

鎏金二豹噬猪铜扣饰

时期:西汉

出土地:晋宁石寨山71号墓出土。

一豹扑于猪背,尾反剪向前,以二前爪抓住野猪的肩部,两后爪抓住猪之后腿,张口咬住猪背;另一豹附于猪腹下,前爪抓住猪腹,作吞噬状,此豹之后腿又被野猪紧咬不放。

战国 立牛铜伞盖时期

出土地:江川县李家山出土

整体似炊锅覆置状,顶上铸一牛。伞面有平行沟纹,边沿为网状纹。伞内侧边沿有十个小圆环,作系铃之用,另有两个较大的半圆环,供装木柄用。

有翼虎银带扣

时期:西汉

出土地:晋宁县石寨山出土石寨山7号墓出土。

整体成方形,造型与现在腰间用的皮带扣相似。其器形奇特,装饰华丽,正面有突起的花纹,中央为一只有翼虎,前爪一树枝形物,翅尾昂首,双目炯炯。虎眼镶嵌黄色透明琉璃珠,全身错金片或绿松石小珠,形象十分生动。

战国云雷鸟兽纹铜棺

铜棺时期:战国

出土地:祥云县大波那出土

20世纪60年代初期,兴修祥云飞机场需从大波那龙山取石料。在采石料的施工中,位于大波那龙山东麓的一个基坑不断渗出水。在进一步清理时,便从基坑中隐约露出几截黑色的木料端头,参加施工的群众觉得奇怪,便好奇地用铁撬棒捣击木料头,偶尔会从发出的撞击声中夹杂着金属受到碰撞的回声。有人便好奇地刨开掩埋着木头的泥土层,只见露出的一根根方木像墙壁一样齐刷刷地排列着。当时有人以为下面是间房屋,便将撬棒从方木的缝中伸进去一戳,就感觉到与金属碰击,并发出清晰的响声,便撬开枕木,只见泥水中露出一具乌黑发亮的怪模怪样的“房子”。撬开“房顶”,才知是口棺材。当时,看到出土如此罕见的文物,祥云县文化馆工作人员觉得事关重大,忙向省文物管理部门作了汇报。省博物馆工作人员迅速来到大波那,现场指导发掘工作。经过几天的发掘,铜房屋、铜锄、铜葫芦笙、卷布轴等随葬品相继被发掘出来。经过当时的认真清理、测量、鉴定和各种分析收集,后来又不断地进行分析、研究、鉴定、检验、论证和科学测定,证明大波那木椁铜棺墓是战国时期的墓葬群之一。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云南古镇大波那,曾是古白子国的国都。葬于木椁铜棺的墓主,从发掘出的肢骨、胡须等,可证实是一成年男性,但这墓主人是谁,却成了至今无人说得清楚的谜团。只能推测墓主可能是白子国33位国王中的一位。

戴冠人物饰铜钺

时期:西汉

出土地:晋宁县石寨山出土

根据考古发现,今抚仙湖畔石寨山为王室墓地,今李家山为贵族墓地,今金莲山为平民墓地。在遥远的两千多年前,在这一片三角区域内,曾有过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也有过男耕女织的平静生活。整个古滇国在后来的发展中,逐步接受中原文明,最终汇入了中华民族的滚滚长河。

鎏金铜鸳鸯

时期:西汉

出土地:云南晋宁石寨山20墓出土。

鎏金、实心、平底,鸳鸯身上有极细的浅刻羽毛纹,周身有四蛇盘绕。

二豹噬猪铜扣饰

时期:西汉

出土地:晋宁石寨山10号墓出土。

扣饰上的野猪作张口嘶叫状。一豹扑于猪背,咬住其颈部;另一豹虽被野猪冲倒在地,但仍回首张口,高举前爪作反攻状。其下有一蛇,口咬野猪后腿。

鹈鹕衔鱼铜扣饰

时期:西汉

出土地:晋宁县石寨山出土

随著同一文化类型的墓葬和器物在滇池周围及邻近地区不断发现﹐对其文化面貌的特点﹑发展演变情况的认识日益清楚﹐以石寨山滇墓为代表的这种青铜文化﹐可称之为“滇文化”。

祖形铜铲

时期:西汉

尺寸:长40厘米

出土地:昆明官渡羊甫头113号墓

扁平铲底,边沿向外翘起,祖形铲柄。造型规整,生动、逼真。有学者认为此物系滇国贵族在春播仪式上盛装种子的器具。

双鹿饰铜琢

西汉

昆明市官渡区羊甫头墓地111号墓出土

存在于战国秦汉时期的古滇国,以青铜兵器作为主要的兵器。滇青铜文化研究专家张增祺先生把这些青铜兵器分为勾刺、砍劈、击打、远射和防护五大类,包括戈、矛、钺、斧、啄、剑、臂甲等。这些兵器在古滇国战争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血腥与冰冷之中,兵器攻击与反击、掠夺与被掠夺的本质显现无遗。不过令人略感欣慰的是,滇国青铜兵器同时还向人们展示了其温暖、活泼的一面,而这则源于兵器上各种造型生动的立体装饰。滇国青铜兵器上的立体装饰,大抵可以分为动物造型和人物造型两大类。动物造型继承了滇青铜器写实性强的特点,以表现动物的体态行为为主。

三熊銎铜戈

尺寸:长23.5厘米

时期:西汉

出土地:晋宁县石寨山13号墓出土

扁圆銎,銎面两侧刻回旋纹、圆点纹组合图案。銎背铸三熊。

鸟践蛇銎铜斧

时期:西汉

出土地:晋宁县石寨山13号墓出土

通长23.5cm;銎宽15.5cm。

这件铜斧的斧身扁长,中段收束,后部正中有三角形凸棱。椭圆形銎,銎面两侧对铸太阳纹、回旋纹、锯齿纹等。銎背雕铸2只水鸟,背向而立,作引颈鸣叫、展翅欲飞之势。足下各踏1蛇。蛇身蜿蜒,两尾相交,蛇头紧贴鸟胸,似起支撑作用,使鸟身虽前倾而不失去平衡。造型别致,构图奇巧。在古代云南,斧的用途除生产工具和作战兵器外,也可用于表示王者权威的仪仗器。此斧銎背上铸蛇、鸟,当为仪仗用具,以示权威。

虎牛搏斗铜戈

时期:西汉

尺寸:长27厘米

出土地:云南晋宁石寨山12号墓出土

仪仗用器,刃呈长方形,前锋齐平。銎面刻对称太阳纹、回旋纹、锯齿纹等。一虎、一牛分别处在銎丙端,其虎前足半卧,作欲扑状;牛则头向下沉,亮出锋利的犄角,作好奋力反抗准备。整器透出虎与牛之间即将发生的一场生死搏斗的紧张气氛。

虎猪搏斗穿銎铜戈

时期:西汉

尺寸:高24.5厘米。

援呈长方形,前锋齐平。椭圆形的銎,銎部饰圆圈纹、双旋纹、云纹及齿纹图案,銎背铸有圆雕老虎和野猪,它们相对蹲立,怒目对视。两只猛兽狭路相逢,正在互探对方的虚实,寻找可乘之机,恨不得一下把对方吞噬下去。从它们使劲前伸的头颈、用力蹬地的后胯、蓄势待发的状态。人们可以感觉到脚下的土地在颤抖,空气已炽热,一场惨烈的撕杀就要开始。自然界动物之间捕杀前瞬间的情景,被滇国工匠用巧手凝固在这里,让千百年后的我们,还能深切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

豹衔鼠穿銎铜戈

时期:西汉

尺寸:高27厘米

椭圆形銎,銎部装饰有旋纹、圆圈纹、齿纹。銎背铸有圆雕的立豹,头向前伸,尾巴下垂,口中衔着一只老鼠,脚步轻快地向前跑动,一幅志得意满的神态。豹子那弯曲的脊柱,斑斓的皮毛,颈上坚实的肌肉,胯部扭动的关节。老鼠那无助的眼神,仍在无望地摇动的四爪及尾巴,全都传神地描绘出来。在这里猎食与反猎食,生存与死亡,镌刻在瞬间,也凝固成永恒。

金剑鞘

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

晋宁县石寨山71号墓出土。

由三段组合而成,每段均有压印图案及纹饰。上段由凸起的牛首形图案、绳纹等纹饰构成;中段由三小节组成,每节皆饰凸起之折线纹;下段饰凸起的圆圈纹、连续回旋纹及绳纹。

滇王编钟

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

晋宁县石寨山6号墓出土。

一套六件,形状纹饰相同,大小依次递减。断面作椭圆形,顶部均有环钮。两侧各铸有蜿蜒的龙形纹四条,左右对称。滇王墓出土的编钟呈偶数,而中原编钟为奇数件,滇文化显现出与中原文化相通而又不同之处。

牛头铜扣饰

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

晋宁县石寨山13号墓出土。

扣饰由大小二牛头两头小牛组成,大牛头的额顶重叠一小牛头,双角上各卧一小牛,其下有蛇盘绕,蛇口咬住大牛头上的双耳。

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图片由作者提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