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业绩决定薪水”这种很合理的成果主义,日本企业都坚决不用?

 香河1997 2019-11-05

将员工收入与业绩挂钩的做法,简称为“成果主”,表达了企业的经营者对业绩成果的极大的关注。

然而事实是,这样的做法对于提高业绩其实毫无帮助,在很多时候甚至还会限制和阻碍企业业绩的提升。

△随着年龄增长三种制度薪酬变化图

作为这种制度的典型,在中国企业的运用可以说是非常广泛。之所以有这么多企业对这种制度趋之若鹜,是因为这种制度操作非常简单,很容易让人理解。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大多数中国企业将业绩不能提升的主要因素,归结为员工的积极性不足。许多企业的经营者认为,只要全体员工充满激情地工作,企业的业绩就能提升。

可是,事实真的如此吗?

在日本企业,这种成果主义的制度已经基本绝迹了,很多人将其原因解释为日本企业优良的员工素质和企业文化。



但其实,日本企业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初期,几乎都是采用成果主义的制度的。这种制度在外部宏观环境比较宽松的时期,看上去的确非常有效,帮助很多企业“野蛮生长”,但一旦进入经济不景气时期,这种制度的弊端就会让很多企业饱受折磨,甚至加速一些企业的灭亡。

时至今日,不仅整个日本的企业都抛弃了这种制度,就连许多欧美企业也开始大幅弱化甚至抛弃这种制度。

美国的质量学专家戴明,早在受日本政府之邀到企业进行管理的培训时,就通过一个著名的统计学实验“红珠实验”,证明了采用与业绩挂钩的奖金制度提高员工积极性,对提高业绩而言是徒劳的。

当员工的业绩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时,无论如何去刺激他的积极性,其业绩只会是一条围绕某个平均值上下波动的变异曲线,如下图所示:

△根据戴明的“红珠实验”所绘制的控制图


其实这个道理非常的简单。如上图所示,如果你给一个跳远运动员设定1,000元的奖金,他使出吃奶的力气跳了2米远,这时你将奖金提高到10,000元,那他就能跳到3米远吗?显然不可能。

同样的道理,你给生产线的员工计件之后,员工的生产效率会越来越快么?你给营销人员提成之后,营销人员的销售业绩会越来越高么?只需根据经验判断,就知道完全不是这样的。

因为一旦采用成果主义,员工会立即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直觉”马上找到一条最快速、最直接地达到目标的对策——而这个对策,往往都是企业不希望其采用的。

因此,“成果主义”貌似很容易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但其实最终一定会让员工丧失积极性。

在这种制度的驱使下,如果外部环境较好,则企业赚钱,员工也赚钱,大家皆大欢喜;而一旦外部环境变差,企业不赚钱,员工也不赚钱,员工就会流失,而企业就会雪上加霜。

大家可能会想,既然刺激员工的积极性不能带来业绩的提升,那怎样才能提高业绩呢?戴明的“红珠实验”同样说明了一个事实:想要改善系统输出,唯一有效的办法——是对系统进行优化。放在公司中,即“提高业绩就要创新

比如想要让生产线的员工生产效率更高,有效的方法应当是优化相关的工艺流程、提供更高效便捷的工具设备等等。


△毕竟,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但是,当员工采用计件工资的时候,员工非常抵制进行这样的改变,原因很简单:他们的收入只跟生产件数和单价挂钩。当生产件数大幅度提高时,单价势必会降低,就算总收入依然增加,员工也会认为自己的利益受到了侵犯。

因此基于自身的利益,他们总是倾向于抵制这种本应是积极的改变。

很多标榜为创新型企业的科技公司,也正在不遗余力地推广这种成果主义的制度。在他们看来,这种制度是鼓励开发人员大胆创新最简单易行的方法。

但实际的情况是,正是这样的制度让员工变得越来越看重眼前的利益,不愿意进行革命性的创新。他们只愿意在现有产品和技术上进行一些简单改良,甚至干脆模仿抄袭别人的产品。


△当年功能机时代的绝对霸主,败给了“保守


因为革命性的创新,往往意味着更长的开发周期和更强的不确定性,这与开发人员的利益是背道而驰的。对于不创新就会被行业抛弃的高科技企业而言,缺乏颠覆性的、从0到1的创新,意味着企业将逐渐走向平庸、被顾客所淡忘。当初的手机巨头诺基亚,正是这样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的。

没有创新,就不能提高业绩;而实施了成果主义,员工就会排斥创新——这就是为什么日本企业几乎都不采用这种制度的真实原因。



作为日本经营四圣之一的稻盛和夫,在其著作《阿米巴经营》一书中提到:“我认为过分地强调对核算状况的贡献,像其他公司一样用与业绩挂钩的物质奖励,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是非常危险的。”

“因此,京瓷的经营是按照实力主义来进行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