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日本企业不将员工的收入与业绩挂钩?

 天道酬勤YXJ1 2017-05-14

为什么日本企业不将员工的收入与业绩挂钩?

作者/杨春

版权/本文获原创作者授权发布

将员工收入与业绩挂钩的做法,简称为成果主义,表达了企业的经营者对业绩成果的极大的关注,然而,事实是,这样的做法对于提高业绩其实毫无帮助,在很多时候,甚至还会限制和阻碍企业业绩的提升,对于这种人事制度的弊端,中国企业必须要有更清醒的认识了。

作为这种制度的典型,例如对生产线的员工计件,对营销人员采用业绩提成,对管理人员采用与KPI考核挂钩的奖金制度,等等,在中国企业的运用可以说是非常广泛。之所以有这么多企业对这种制度趋之若鹜,一是因为这种制度操作非常简单,很容易让人理解;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大多数中国企业将业绩不能提升的主要因素归结为员工的积极性不足,许多企业的经营者认为,只要全体员工充满激情地工作,企业的业绩就能提升。可是,事实真的如此吗?

在日本企业,这种成果主义的制度已经基本绝迹了,很多人将其原因解释为日本企业优良的员工素质和企业文化。其实,日本企业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初期,几乎都是采用成果主义的制度的。这种制度在外部宏观环境比较宽松的时期,看上去的确非常有效,帮助很多企业“野蛮生长”,但一旦进入经济不景气时期,这种制度的弊端就会让很多企业饱受折磨,甚至加速一些企业的灭亡。时至今日,不仅整个日本的企业都抛弃了这种制度,就连许多欧美企业也可开始大幅弱化甚至抛弃这种制度,我们中国的企业难道还要执迷不悟吗?

早在美国的质量学专家戴明受日本政府之邀到日本企业进行企业管理的培训时,就通过一个著名的统计学实验“红珠实验”证明了单纯提高员工的积极性,采用与业绩挂钩的奖金制度对于提高业绩而言是徒劳的,当员工的业绩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时,无论如何去刺激他的积极性,其业绩输出只会是一条围绕某个平均值上下波动的变异曲线,超出控制上限或下限的输出不可能获得,如下图所示:

为什么日本企业不将员工的收入与业绩挂钩?

根据戴明的“红珠实验”所绘制的控制图

其实这个道理非常的简单,如上图所示,如果你给一个跳远运动员设定1,000元的奖金,他使出吃奶的力气跳了2米远,这时,你将奖金增加10倍提高到10,000元,想想看,他能跳到3米远吗?更有可能的情况是,他跳了10次,有时跳到2.05米或2.07米,有时甚至不到2米,只有1.98米或1.96米,而3米已经超出了控制上限,仅仅依靠他的积极性或某种竞技精神,是永远不可能达到的。

同样的道理,你给生产线的员工计件之后,员工的生产效率会越来越快么?你给营销人员提成之后,营销人员的销售业绩会越来越高么?你给管理人员设定与KPI考核挂钩的奖金制度之后,管理人员的KPI业绩会越来越好么?只需根据经验判断,就知道完全不是这样的。

大家可能会想,既然刺激员工的积极性不能带来业绩的提升,那怎样才能提高业绩呢?戴明的“红珠实验”同样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想要改善系统的输出,唯一有效的办法就是对系统进行优化简单来说,想要提高业绩就要创新。比如想要让生产线的员工生产效率更高,有效的方法应当是优化相关的工艺流程,改变员工的作业方式,提供更高效便捷的工具设备,等等。但是,当员工采用计件工资的时候,员工是非常抵制进行这样的改变的,原因很简单,他们的收入只跟生产的件数和单价挂钩,当生产件数大幅度提高时,单价势必会降低,就算总收入依然增加,员工也会认为自己的利益受到了侵犯。因此,基于维护自身的利益,他们总是倾向于抵制这种本应是积极的改变。这时,员工与企业的利益反而变成了一对矛盾。

只要企业采用成果主义的制度,这种矛盾就会无处不在,员工都会抵制创新,因为创新需要投入时间和精力,这会“耽误”他们去“获取业绩”;另一方面,创新会带来不确定性,维持原来的做法至少可以得到和原来差不多的结果,如果加上创新就不一定了。因此,维持现状一定是最佳的选择,员工内心很明白如果没有创新想要提高业绩基本是不可能的,因此在制定目标时就会极力抵制高目标,列举各种理由来说明高目标是不可能实现的,当然,最后的事实也的确印证了这一点。

很多标榜为创新型企业的高科技公司也正在不遗余力地推广这种成果主义的制度,在他们看来,这种制度是他们鼓励产品开发人员大胆创新的最简单易行的方法,但实际的情况是,正是这样的制度让员工变得越来越看重眼前的利益,不愿意进行革命性的创新,只愿意在现有产品和技术的基础上进行一些简单的改良,甚至干脆模仿和抄袭别人成功的产品和技术,因为革命性的创新往往意味着更长的开发周期和更强的不确定性,这与开发人员的利益是背道而驰的。对于不创新就会被行业抛弃的高科技企业而言,缺乏颠覆性的、从0到1的创新意味着企业将逐渐走向平庸,被顾客所淡忘,当初的手机巨头诺基亚正是这样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的。

没有创新,就不能提高业绩,而实施了成果主义,员工就会排斥创新,这就是为什么日本企业几乎都不采用这种制度的真实原因。

作为日本经营四圣之一的稻盛和夫在其著作《阿米巴经营》一书中提到:“我认为过分地强调对核算状况的贡献,像其他公司一样用与业绩挂钩的物质奖励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是非常危险的。”

“因此,京瓷的经营是按照实力主义来进行的。”

版权声明:制造界除发布原创文章以外,亦致力于优秀财经文章的交流分享。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其版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若涉及侵权,敬请联系我们,以便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