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是盘旋在印度上空的搅屎棍,一顿乱搅,遗祸七十年,晚年被炸死

 袁承志dtau70na 2019-11-05

蒙巴顿号称是印度次大陆上的“搅屎棍”,而且只搅了半年,就让印巴两国打打停停斗了七十年,以至于总共45任英国驻印度总督,只有他这个当了半年的总督名气最大,也对后世影响最深。

在1947年8月,印度独立之前,印度其实从来都不是一个国家,整个印度次大陆上零零散散分成无数个大大小小的土邦国。宗教信仰也是五花八门,印度教、伊斯兰教、锡克教等都有很多信徒,这就为后来的南亚地区稳定买下了祸根。

从十七世纪初期,英国开始谋求染指印度开始,直到1773年,英国任命第一任印度总督沃伦·黑斯廷斯(1773年–1785年),这一百多年是英国彻底占领殖民印度的一百多年,同时也是征服整个印度次大陆,将无数土邦国捏合在一起的一百多年。

英国人殖民印度的一大特点就是并不直接统治印度百姓,而是扶持部落首领、当地土著贵族等,主要目的也是为了倾销商品、获取农业、矿产等资源。

到了蒙巴顿1947年3月抵达新德里,出任印度总督时,正值全球各洲殖民地纷纷谋求独立,印度也爆发了轰动世界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英国已经无法再保住这颗女王王冠上最耀眼的明珠。

当时偏左翼的英国工党内阁采取了多项准备工作,一方面推进印度的宪政改革,将更多的权力分散到印度人手中,另一方面宣布英国将不再参与决定印度独立与否,只负责维护印度社会秩序。

蒙巴顿为了扶持一个亲英国的印度新政府,积极参与其中,在印度国大党同意分治的前提下,根据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区域分布,制订了印巴分治方案,即《蒙巴顿方案》。

《蒙巴顿方案》中有很重要的第一条,就是印度各地554个土邦可自行决定是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或选择独立。

英属印度土邦

决定印巴分治后,蒙巴顿对各土邦国进行了大量劝说工作,劝其加入印度(国大党只允许6个土邦加入巴基斯坦),而不要选择独立。经过劝说,绝大多数土邦与印度签署了合并协议,只有朱纳加德、海德拉巴和克什米尔三个土邦没有答应签字。

朱纳加德和海德拉巴土邦位于印度腹心之地,但土邦大君却是信奉伊斯兰教,他们希望能够加入巴基斯坦,但结果却是分别于1947年和1949年被印度出兵占领。

克什米尔土邦位于印度、巴基斯坦边界,是印度教徒和伊斯兰教徒混居之地,印度和巴基斯坦都宣布此处是自己的领土,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蒙巴顿也没办法,那就只能打了。

之后,仅在克什米尔地区,印巴独立后的七十年间就爆发了三场战争:1947年第一次印巴战争、1965年第二次印巴战争,以及1971年第三次印巴战争,还有一次是1999年在印控克什米尔的卡吉尔地区爆发的卡吉尔边境冲突(也被部分人士称为第四次克什米尔战争)。

其实不仅是克什米尔,西部的旁遮普地区和东部的孟加拉地区也是各教混杂之地。根据《蒙巴顿方案》,分别被从中间划了一条线,一半归印度,一半归巴基斯坦。于是,分治方案一出,在这两个地区,居住在印度教徒地区的伊斯兰教徒逃亡伊斯兰教徒地区,与之相反,伊斯兰教地区的印度教徒和锡克教徒逃往印度教徒地区,其中不少都是强制迁移因而沦为难民。

在短时间内的大规模人口流动引发了大混乱,特别是在旁遮普地区,两教徒之间发生了难以计数的冲突和暴动、屠杀以及报复。据最保守的估计,也有至少50万人在冲突中丧生,一千两百万人无家可归。

另一方面,这些逃往印度的印度教徒和锡克教徒,以及逃往巴基斯坦的伊斯兰教徒,走的时候几乎都是抛家舍业,成了难民。他们后来大多集中居住在德里、孟买、加尔各答、卡拉奇、拉合尔、达卡等两国的大都市,也因此产生了规模庞大的贫民窟,成为该国一直头疼的社会不稳定因素。

1948年1月30日,印度圣雄甘地因面对印巴两国冲突,希望以绝食来感化他们,呼吁团结,被一名狂热的印度民族主义者刺杀身亡。

这些惨剧,追根溯源,都是因为《蒙巴顿方案》。不过也正是因为此方案产生的无数恶果,使得印度一直都被牵扯在次大陆,无暇他顾,更别提他一直妄想的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席位了,注定只能是梦幻泡影。

蒙巴顿在印度次大陆上一顿乱搅,把甘地也顺便搅死后,1948年6月就拍拍屁股回国任职了。1979年8月27日,蒙巴顿在爱尔兰马勒莫海边度假时,被爱尔兰共和军刺客炸死,终年79岁。爱尔兰人评价这次刺杀“恰恰是蒙巴顿一生都在对他人做的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