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静思斋·于岳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上月曾因事下江南,在南京、上海、合肥的经历,多有值得记述下来的。只是可供写文的时间有限,更新速度缓慢,才刚写完一篇合肥三国新城的,就不得不“插播”了两篇近日在本地的游记。今天补写一篇在合肥的见闻,不妨换个口味,暂不提文物古迹了,先来一篇关于美食的。 我从三国新城遗址出来后,即坐车前往李鸿章故居。由于在新城遗址断水断粮,回城的车程又极长,深感饥渴难耐,决定还是先找地方吃东西为宜。我每去一个地方,除了文物古迹之外,对当地的名吃老店也会做些了解,合肥著名老字号“刘鸿盛”便是我午餐之首选。在车上一搜地图,发现刘鸿盛的店面奇多,一时也搞不清哪个是总店,只好以顺路就近为原则。我在飞凤街提前一站下车,等找到了地方,却发现招牌有点不对劲,合着这是刘鸿盛开的一个社区食堂。好在想吃的东西也有,就既来之则安之吧。 ![]() 图1:刘鸿盛三孝口社区食堂 如果只能选择一样刘鸿盛的招牌美食,那毫无疑问就是冬菇鸡饺了,这家诞生于清末的百年老店,最初就是以此发迹的。不过彼时的掌柜并不姓刘,其大名叫宋德礼,人称“宋三”。由于宋三精选食材、诚信经营,他的冬菇鸡饺深受广大食客青睐,生意也日渐红火。1932年宋三去世,店铺交由他的徒弟刘和清经营(笔者注:此资料来源于《中华老字号第6册》中介绍刘鸿盛的专文,而在刘鸿盛网站上所述宋三去世于1927年,其徒弟名为刘青山,与上述文中记载有些出入,在此并列之),再后来,刘和清打出了“刘鸿盛”的招牌,取鸿运长盛的寓意。 ![]() 图2:刘鸿盛的招牌 片刻间,冬菇鸡饺端出来了,我一看不由苦笑,这分明就是一碗馄饨嘛,也许在合肥,饺子和馄饨混为一谈,皆可以“饺”来称之?相比之下,在我们北方,对此显然是泾渭分明的。但我已管不了那么多,迫不及待的就先品尝了。这碗“馄饨”可谓颇具特色,汤头鲜美,鸡肉有嚼劲,确实非常好吃,但最大的问题是,它的分量对于我这位重度饥饿人士来说,食不果腹。于是,又去要了一份庐州蛋炒饭,吃起来比自己炒的有些特殊的味道,回来后心血来潮在全网搜做法,但毫无所获,却也是怪哉! ![]() 图3:所谓冬菇鸡饺,其实是馄饨 一顿饭吃饱喝足,考证历史的强迫症却又发作了,因为我发现,百年老店刘鸿盛似乎并不是“中华老字号”了,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别着急,且听我慢慢道来。 首先需要明确一件事,我国先后曾有两个部委主持过“中华老字号”的认定工作。最初是上世纪90年代的国内贸易部,一共认定了1600多家,刘鸿盛名列其中。后来国内贸易部撤销、改组为商务部,2006年,商务部发布《“中华老字号”认定规范(试行)》,其中明确指出,原经有关部门认定的“中华老字号”要重新参加认定。而商务部前后两批认定的“中华老字号”总计1128家,严格来说,这些才是如今真正能称为“中华老字号”的,它们的名号也都可在官网查询到。 换一个角度来说,有大约五百家曾经的“中华老字号”由于没有通过商务部的重新认定,实际上已经没有这么说的资格。很遗憾,刘鸿盛便是名落孙山的一个,它的情况与我之前写过的保定白运章包子相同,它们只能说:我们曾是“中华老字号”!道理、法规和事实摆在这,这其实没啥难理解的,我也不是矫情挑刺,只是向来愿以严谨的态度对人对事罢了。其实诸如刘鸿盛这些,自身也很能把握这条“红线”,内贸部“中华老字号”牌照这是曾经获得的荣誉,搁在店内展示毫无问题,但也绝不会把老字号的logo公然用于对外的招牌上(这么做估计就是违规了)。可以看到,他们在店内悬挂的主位牌照是“安徽老字号”,这是严谨负责的态度。 只是“中华老字号”的分量实在太重,谁也舍不得把它扔了,老百姓也不是人人了解详情,于是在其他一些地方打打擦边球也是在所难免的。比如白运章包子把logo印在打包袋上,刘鸿盛在官网和参加各种活动时也都使用着。呵呵,就让我们善意地理解一下吧。 ![]() 图4:刘鸿盛官网上使用着的中华老字号标志 上世纪90年代末,因为旧城改造,刘鸿盛在淮河路上的老店被迫搬迁,经营每况日下,网上的说辞语焉不详,看起来貌似还倒闭过。我觉得,这应该就是刘鸿盛没有通过商务部重新认定的主要原因吧。直到2013年,在新掌门人胡明朗先生的不懈努力下,百年老店刘鸿盛以新的面貌重现江湖,自此迅速迎来了蓬勃发展,各种荣誉也纷至沓来。胡先生对于复兴老字号所做出的贡献让人钦佩,我也相信一旦今后第三批“中华老字号”的认定工作开启,刘鸿盛必能榜上有名。 ![]() 图5:刘鸿盛老店旧影 期待再会! 静思斋 于岳 2019年11月5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