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非遗与人文图典:古漪园

 沪学 2019-11-05

六年前,也是端午节之前,应南翔老镇长王其兴先生之邀,我与上海市民俗文化学会的同仁去南翔,在云翔禅寺住了一个晚上,第二天一早访问了古漪园。六年后,又应南翔古猗园之邀,再一次来到上海五大古典园林之一的南翔古漪园,参加他们的中长期规划评审。位于上海市西北角的嘉定区南翔镇,古漪园已经成为上海的一张名片。古漪园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原名“猗园”,取自《诗经》中“绿竹猗猗”一句。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更名“古猗园”。我在华东师大教书15年,可以说,去南翔古镇是最多的,到南翔必去古漪园。

古猗园初名猗园,为明万历年间河南通判闵士籍所建,河南通判的官职大约相当于副省长吧,闵士籍建园之初,延请当时的名家——嘉定竹刻大师朱三松先生设计布置,以“十亩之园,五亩之宅”的规模,内筑亭、台、楼、阁,立柱、椽子、长廊都刻有千姿百态的竹景图案。真是应了一句老话,富不过三代,闵士籍去世后,猗园约在明代万历末年就转让给翰林李名芳之子李宜之。到清代猗园又先后为陆、李两姓所有。

就这样,古古猗园几经转手,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冬,洞庭山人叶锦购得猗园。次年春大兴土木重修和改建,乾隆十三年秋落成,因隔了一个朝代,改名古猗园。据清代沈元禄《古猗园记》记载,园坐广福禅院西,门对曹家浜,南临良田万顷。园中有孤山曲廊,香阁翠楼,石舫水榭,怪石假山,全是明代建筑风致。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嘉定地方人士捐款购买了古猗园作为城隍庙的庙园,香客均可入园游览。嘉庆十一年(1806年)又再次募捐整修。咸丰十年至同治元年(1860~1862年)间,太平军同清军及“洋枪队”多次在南翔激战,园内部分建筑被毁。同治至光绪年间,南翔各行业公所陆续修复一些可用的建筑,并增建了一些作为行业集议的场所,后来还在园内开设酒楼、茶肆、点心店、照相馆,此时的庙园已名存实亡。

清代末年的南翔古猗园

古漪园收藏的唐经幢

1932年“一·二八”事变,日军于3月3日占领南翔,古猗园被侵略军占用两个多月。日军撤退后,园内房屋倒塌,假山崩颓,树木被砍,花草枯败。

1937年“八一三”事变,南翔再遭战火,园内除缺角亭、小云兜及五老峰等假山怪石外,大部分建筑被毁,逸野堂成了日军的马厩,花木古物荡然无存。

抗日战争胜利后,镇政府将其作为公园开放。当地人士又集议修复古猗园,先后筹款重修了缺角亭、不系舟(书画舫),新建了微音阁、南厅、白鹤亭,并种植了一批树木花草。

民国时期的古漪园风景

民国时期的古漪园唐经幢

“猗园”的名字,从“绿竹猗猗”的意境中得名,以竹为主是古猗园的传统特色。古猗园的园林布局设计以及叠山、莳花均出自明代嘉定著名竹刻、盆景艺人朱三松之手。“猗”在汉字中最大的特色仍然是水,幽静曲水,也反映了古猗园的园艺布局,从明代起就以戏鹅池为中心,后经清代青至建国后的历次修复和拓扩,都注重挖河理水,以水为主相映园景。古猗园的水,与外隔绝,但在百亩之园中,有千米距长的溪流。以方池和狭长形的水面形态,多弯曲折,而有源远流长之感。猗园向东扩建的三十余亩风景区,亦凿池引水,建亭架桥,池中设岛,曲径通幽,使新老景区之间水体布局,纳入明代江宏《游猗园》诗:“烟花雾植古槎桥,涌出珠宫倚碧霄。风度猗园竹影静,水依殿霭石幢高”的意境,成为上海园林水光山色之最。

民国时期,南翔虽出现了多家私家园林,如西市的南园、韦家园、东市的葛家园、南市的陈家园等(见《(嘉定)名人书画风景及古迹画册》,1939年出版),但古猗园仍最为著名。因镇上商会与各行业公会都在园中有办事处,集会、议事、祀神等活动频繁,更兼风景别致,成为游人首选之地。清末民初时,园中又开设酒楼茶肆,据史料记载,时镇上以制作特色小吃小笼馒头著名的黄氏日华轩师傅受聘到园中专门制作点心;民国初年,园中还出现了南翔镇首家专营照相业务的庐山轩照相馆,为来往客人提供照相服务,加之园中每年举行的游艺会如赛菊花会等,这些特色服务,为古猗园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前来逗留与观光。其时园景,当年有南汇词人顾宪融(1901—1955)所作《浣溪沙·南翔古猗园题壁》可资缅想,其词曰:“竹树屏围一座幽,纱衣人上小茶楼,浮生半日可容偷。饥凤不来春草草,凉鸳欲睡夜悠悠,徘徊细觅旧风流。”词录于《红梵词》,1928年刊印,所作时间正是当年古猗园风物宁和之际。
民国时期的古漪园唐经幢

古猗园的亭台楼阁也是非常具有特色的,虽然以明代建筑为主,亭台楼阁,建筑平面形式多种多样,立体造型变化多端,体现江南园林建筑精巧自由活泼的特点。屋面小瓦筒瓦,屋脊花色镂空,各种斗拱、飞檐翘角、门窗式样、雕刻装饰,油漆粉刷色彩简朴素雅,具有明代园林建筑艺术风格。公园于1959年10月1日重新对外开放。同年,南翔镇政府将当地原云翔寺的一对唐代石经幢和一座宋代石塔迁入园中。1962年重建梅花厅。到1963年,公园面积为7.8万平方米。“文化大革命”中,石经幢和石塔上的佛像被破坏,古建筑的翘角被砸,明万历年间“嘉定四先生”之一的李流芳(李宜之的叔父)手迹的石碑被毁,并从1967年1月起将园名改为南翔公园。1973年以后,陆续进行修复,并重建了鸢飞鱼跃轩、小松岗假山、白鹤亭、南亭、缺角亭和浮筠阁。1977年恢复古猗园的园名,投资28万元整修。主要是改建公园围墙,重建绘月廊、柳带轩和配置花卉。

民国时期的古猗园

1978年我曾经游过这所园林,惜乎当时没有带照相机,没有留下任何影像资料。2010年应南翔老镇长王其兴之邀,再次与学会同仁重游古猗园,留下了许多回忆,今天再次去古漪园,真感到中国古典园林在美学上重视艺术意境的创造。中国人理解园林意境的创造和欣赏就成了园林美学的中心内容。在美学上园境和诗境、画境是共通的,有共同之处。这共同之处就是“境生于象外”。“诗境、画境都不是局限于有限的物象,而是在有限中见出无限。同样,园林的意境,也不是一个孤立的物象,不是孤立的一座建筑,不是有限的一片风景,而是要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这种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能使孤立、静止的物象生动丰富起来,给予游览者更充分的美的感受,并能激发观赏者心灵意趣的释放,唤起审美邈思,促成意偕境生。

兹发一组笔者收藏的民国时期南翔古漪园的老照片,以飨读者。

民国时期的古猗园

1910年,南翔古猗园梅花亭(选自《20世纪初的中国印象》

2016年64于沪上五角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