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诗似画樊岭脚

 小天使_ag 2019-11-06

樊岭脚村位于浙江省武义县中部俞源乡,距离县城20多公里,紧挨44省道。旧属处州宣平县,为了书写方便,解放后一般写作“凡岭脚”。全村1700多人口,75%以上姓祝。整个村庄坐落在金星山和玉星山形成的狭长山谷里。村落沿峡溪两岸依山势分布,建筑错落有致,四周林木茂盛,一条清澈见底的山溪穿村而过,环境舒适,风景优美。整个村庄分布有几十幢古建筑,大片的古木群,和浙南特有的清新空气,食宿方便,是个宜居、宜游的好去处。

樊岭脚村掩映在山谷中,从44省道进入村子水口约有里许。在以农耕为主的自然经济条件下,农村的水口不仅是一个村落的大门,而且还表现出这个村老百姓的精神世界,所以古代风水学对水口的经营都有重要的论述。《入山眼图说》卷七“水口”中说:“凡水来处谓之天门,若来不见源流谓之天门开。水去处谓之地户,不见水去谓之地门闭。夫水本主财,门开则财来,门闭财用不竭。”清叶泰《地理大成·山法全书》中说:“源宜朝抱有情,不宜直射关闭;去口宜关闭紧密,最怕直去收。”这里讲述了水作为一种财富对村民的重要性,以及处理水的来处和去处的原则,在客观上是符合农耕社会的生产和生活实情的,只是用风水说表现出来而已。樊岭脚村的先人们正是根据风水学来建造本村的水口的。

从水口地址的选择来看,樊岭脚村坐落在44省道上松线公路从北向南行,突然向右拐进,深藏在南、西、北三面环山的山坳里。由西向东的二条山涧水在双源口汇合。经樊岭脚村由西向东流出,水口就在本村东出口处。这里南北宽仅70米左右,100米外为南北向的金星山的延伸,挡住了向东流出的水流,改为向北流向吴宅。水口就选择峡溪由西向东流出的出口,仅几十米宽的瓶口处。南有海拔近400多米高的金星后山,西有金堂后山,北有古树茂密、坡度很大的玉星山,水口就在山脚下。玉星山像象鼻、象身在后;金堂山像狮子,这里是狮象把门之处,村中重要公共建筑如廊桥、文昌阁、关帝庙、堰坝、祝氏宗祠、水口神殿等,均建在此处。更为神奇的是这里还建有南方村庄少见的城墙(类似北方的寨墙)。城墙由河石堆砌泥土夯实而成,上已生长数人合围的几百年古樟,以及其他参天古树,把瓶口封的更加狭窄和封闭。正符合了风水理论主张的“去口宜关闭紧密”、“门闭财用不竭”。

在农耕社会里,水口确是村民的财富,有水才有村。但风水先生认为这个财富还必须要在村中留住,采取的方法一是筑堤坝、水塘以达到蓄水的目的;二是在水口处修筑桥、亭、楼、台等建筑物以造成锁住水口的形势。第一种方法适用于水流量不大,实际需要筑坝蓄水的村子;如果河水流量充足,不需蓄水,那么采用第二种方法,在形势上锁住关口,留住财气就可以了。樊岭脚村采用的正是第二种方法。

樊村水口石拱木构廊桥,又称峡溪桥,南北走向,横跨峡溪,建于清代。桥为木石结构单拱廊桥,桥长14.8米,宽3.7米,纵联式桥拱,拱跨7.3米,矢高4.4米,桥面正中及两侧为石板,其余卵石铺设。桥上建有桥屋六间,庑殿顶进深五檩四柱,柱间设凳供村民闲坐。桥拱上方两侧嵌有乾隆三十一年(1766)题行楷镌刻“峡川石梁”(东侧)和“高峰古景”(西侧)石匾。桥南、西南各设有卵石踏跺七级,桥中心设有佛龛。桥北端设有关帝庙一间,有廊与桥屋相连。桥下游20米处设堰坝,使桥下水流缓慢而稳定,有利桥墩的保护。桥下水流清澈,清晰可见石斑鱼在水中嬉戏。

文昌阁位于廊桥北侧20米处,北侧玉星山,南侧临峡溪,底层东西通大路。阁建于清代,平面方形,面宽进深均为4.7米,二层结构,重檐攒尖顶檐角施牛腿支托挑檐檩,阁内设八角藻井,井中心通透,往上看,井中站立相貌奇特、右手握红朱笔、左手握朱墨斗的文昌星。旧时传说他主文运,本地人称魁星点状元。

在农耕社会里,农民基本是靠天吃饭,能够风调雨顺,求得温饱就已经是不错了。但这只是低层次的生活要求,在封建社会里,朝廷还给出了另外一条求生之路,这就是科举制度。“学而优则仕”,仕则禄,幸运者可获得“高官厚禄、衣锦还乡、光宗耀祖”,全村皆引以为荣。所以老百姓不但要求村里山好水好,而且还企求有好的文运,风水学正适应了这种心态而得以盛行。水口的经营也在风水术的催动下越来越受到重视。一村之口,不但要用桥、亭、墙来锁财、聚气,而且还要增添更多的内容来增加它的象征力量。正是这种心理的驱使下,樊岭脚村这样一个山区小村才出现峡溪桥,“保”一村平安的关公,“保”年年丰收的土地公公,“保”风调雨顺的禹王,加上专司文运的文昌君坐镇村口,这样就大大增添了村口的人文内涵。

古代中国的村落大都聚族而居,樊岭脚也不例外,这里大部分村民都姓祝,称樊川祝氏。聚族而居就必然有家族事务要处理,所以宗祠就必不可少。樊川祝氏宗祠也位于村口,廊桥之南峡溪之伴,是樊岭脚村最大型的古建筑。宗祠占地约700平米,两进一天井,四合院结构,硬山两坡顶,面阔五开间,分前厅和后堂,两边厢房。整座建筑装饰简约,但精致,用料考究,为清代早期建筑,是典型的浙南山地风格。目前保存基本完整,已经开辟为农家乐,接待四方来客,同时在四周墙上布置有介绍当地祝氏文化的宣传资料,丰富了建筑本身的内涵。宗祠边上是禹王庙,为三开间歇山顶砖木结构建筑,供奉有上古的治水英雄大禹等神像。

樊川祝氏分三房,除宗祠外,每房各建有一座香火堂,分布在峡溪两岸,类似于小宗祠或大厅。是本房系族人婚嫁、丧殡等大事举行礼仪的公共场所。均为一进三开间硬山顶砖木结构。其中“怀德堂”的前面建有“树义门”砖质坊门,据说这一房曾经出过太医。

樊川是樊岭脚一带的总称,为什么取“樊”字,是由于祝姓先祖在南宋末年迁居有樊姓居住的樊岭头而来的。然而樊姓家族,后慢慢衰落,现在的樊岭脚村已无樊姓,取而代之的是祝姓。

樊川祝氏属于括苍宗,其来历《祝氏宗谱序》记载的清清楚楚:“吾宗族,系派自三衢(今衢州),流于栝城,衍于丽水之宣慈乡。其间无非谱也,第散而未一,略而未详,今近自衢之江山,再录谱系,既得其传,加以处城之谱与吾家之谱,参互考订,合而一之。”说明樊川祝氏源自三衢江山,经括苍后分迁樊岭。宗谱也是由衢州江山、丽水以及本地保留的谱,三家参考综合考订而成。《祝氏宗谱》记载:“寿二,讳满,为人忠信诚恳,好义乐施,为乡邦雅重,因赘陈驸马之裔女,遂居樊岭头。”寿二生于南宋宝祐戊午(1258)年,卒于元至正乙酉(1345)年,享年88岁。生二子,长子讳琛,字世重,生五子。次子讳玺,字世文,生二子。祝氏人口发展很快,南宋末就到樊岭头定居,至今已繁衍数千人之多。

樊岭脚人勤劳,民风淳朴,村中景色迷人。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祝氏宗谱童廷茂撰有《樊川风景赋》,其中论述樊岭人的农耕生活及樊岭风光十分生动。“锄山而蔬,堪美钓水而鱼亦鲜,岂徒石竺瞻云高下之,晴光并映,岩松拔地,青苍之翠色相连也哉。尔乃来远乡访古里,牧童可询樵夫,前指第见古庙,筑墙为屏,新城堆石作垒,双桥并峙,恍如虹影跨江,峡溪中流,忽而文成绮,仰承巍巍之峰,俯视潺潺之水,非一览而无余,或倦游而观止。是知景物云遥,踪迹已旧,栝苍本派扶杖观化者,前有老成寿公,流支横经成名者。后称贤胄,春花秋月,可以选胜,寻芳远岫,高岗远能钟灵毓秀,相与徜徉于山阿,几望浩大之宇宙。”家谱中原有《咏樊川八景》,“樊岭幽居”、“新城古庙”、“高峰豹隐”、“天井龙蟠”、“石桥渡客”、“金地耕农”、“峡溪钓月”、“石竺瞻云”等。

经过近千年的发展,祝氏在这里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其中丰富的历史古建筑遗存和优美的环境,使这里名声遐迩。在这方圆不过几公里的弹丸之地,分布有祠、堂、庙、殿、阁、坊、廊桥、亭、堰、城墙等功能完备的建筑群,是典型的浙南山区村落。上世纪三十年代初,著名建筑史学家梁思成曾路过樊岭脚村,并用相机拍下了当时的一些村景,认为这才是中国南方土生土长的自然村落。

梁思成(1901~1972)不但是一位建筑专家,而且还是一位城市规划师和教育家。他一生致力于保护中国古代建筑和文化遗产。曾任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上世纪三十年代,为了搞清楚北宋李诫编撰的、当时已经没有人能够读懂的中国第一部建筑学专著《营造法式》,梁思成与他的同道们跑遍中国各地,寻找中国古代建筑实例,终于读懂了《营造法式》这部古代建筑专著。1946年,梁思成完成了《中国建筑史》这本巨著。

1934年10月,梁思成和夫人林徽因来到武义宣平,专程考察陶村延福寺。当时,金华到宣平尚未修建公路,前往延福寺必须经过樊岭脚村。梁思成在村中随即拍下了樊岭脚的几张古居的照片。在他看到樊岭脚这个古朴的山村时,看到村里的住宅用当地的石块砌筑,他认为:“就地取材的农村建筑,如人们在浙江武义山区的农村中所见,在江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这使人不得不承认,建筑总是渗透着民族精神,即使是在如此偏远地区偶然建造的简陋小屋,也表现出这种情况。”梁思成在《中国建筑史》中这样写道,并将延福寺、樊岭脚村的照片也编入其中。

丰富的古建筑、优美的自然景观、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外来游客,增加了当地村民的收入。为了使樊岭脚村更适宜旅游,村两委投巨资在村口,离原城墙不到百米的地方修筑了新的城墙。新的城墙由花岗岩切成,高约十米,长约三十米接山跨溪,高大雄伟。这种村庄城墙,江南一带十分罕见,是樊岭脚村独有的一景。除修筑新的村寨城墙外,樊岭脚还在植被茂盛的玉星山上修筑了长达数公里的观光游道和凉亭、路灯、石椅等旅游配套设施。并开设了农家乐、民宿等基础设施。

樊岭脚村独特的文化底蕴,优美的自然风光,舒宜的自然环境,齐全的基础设施,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地人前来休闲旅游,也把樊岭脚祝家的文化传播的越来越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