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钧:写满遗憾的种种发明

 海潮轩 2019-11-06

    “三国第一名巧”马钧让曹魏皇帝第一次震撼,是源于一次朝堂上的争论。那时候,他已经升为给事中(给事殿里讨论政事,为皇帝提供参考的官),魏明帝曹睿在位。曹睿是曹操的孙子,“曹魏三祖”之一。

  当时,两位高级官员正大谈科学,他们是散骑常侍高堂隆、骁骑将军秦朗。虽然《三国演义》里没有高堂隆的名字,秦朗也不过只出现一瞬就被关羽斩杀,但正史上的高堂隆是一代名臣,秦朗则是曹操的养子。秦朗的母亲杜氏美貌,先嫁给吕布之将秦宜禄为妻。杜氏在下邳被曹军俘虏后,降将关羽动心,曾向曹操请求迎娶。喜欢少妇的曹操怎肯放过?他不但纳杜氏为妾,还认秦朗为养子,备加疼爱。曹睿即位后,也对秦朗也信任有加。

  高堂隆和秦朗高声说笑,不知怎么就扯到指南车上。他们一致认为,古代根本就没有指南车,书上说的是虚言,目的是让后人盲目崇拜。

  “古代有指南车,只是太……太遥远,又没实图记载,我们没……没法关注罢!”马钧略带口吃地反对道。在高堂隆和秦朗眼里,马钧只是一个毫不起眼的一个下级官员。

介绍

马钧最为人称道的发明有翻车和织绫机(网络图)

  好半天,秦朗回复一句话:“马先生,你表字德衡,‘衡’是掂量物品轻重的。那麻烦你制造一个指南车,让皇上看这东西到底有多重吧。”

  马钧知道说不过两位高官,因为自己擅长的是实践操作。他当即答应,在限定时间内制造一辆指南车。高堂隆还不罢休,非要马钧一起去见魏明帝,由皇帝当裁判:如果马钧完不成,就要受到一定的处罚。魏明帝宠信高堂隆和秦朗,也想巡行时有一部拉风的指南车开道,自然满口答应。

  马钧回家后,埋头苦干搞起了研究,几个月里,忘记吃饭不知多少次。 在没有任何可参考的资料和模型的情况下,他凭一双巧手制作出了指南车,顺利堵住了两位高官的嘴。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马钧复原的指南车消失在历史的风中,只留下“飞”过的痕迹。

指南车复原实图

指南车复原实图(网络图)

  魏明帝在为指南车震撼之余,专门召见马钧。象征性指责高堂隆和秦朗,并对马钧一番慰勉之后,他让马钧看了一套“百戏”。原来,这是地方官进献的一套玩偶:在一个约八尺见方的小天地里,木偶们有的吹箫,有的攀绳倒立,有的舞蹈,有的丢球掷剑……个个造型逼真,精美绝仑。

  “你能让他们都动起来吗?什么办法都行。”见多识广的魏明帝提出高要求。

  “可以!”马钧胸有成竹地说。

  接受魏明帝的旨意后,马钧回到工作室便开始动手制作。很快,他就将成品进献上去。魏明帝只一眼,便被吸引住了。经过细看,他不得不叹服这套活动木偶组合玩具。首先,这套玩具除了原来的戏目外,还增加了生活中的舂米、磨面、斗鸡等场景。其次,这方小天地里还融入了百官行署、山川河岳,木偶们则自然地穿棱其间,上演着各种姿态。完全可以说,天下比得上这套玩偶的,或许只有1700多年后电影中的“长江七号”。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为了使木偶能活动起来,“百戏”的最下层以木料为材质制作了一个原动轮,以水流推动各种传动机器,使木偶有了生命力。因为是水力驱动,史官们为这项发明取了个好听的名字——水转百戏。

  水转百戏的成功,并没让马钧兴奋起来。因为他清楚,这套精致的玩具仅是皇上个人的喜好,很难推广,估计换个皇帝就会废弃。

  “三国纷争,军事很重要,我何不朝这方面研究呢?”马钧想到这里,便找管军的官员要了一付魏蜀战争中捡到的“诸葛弩”。“诸葛弩”是蜀汉丞相诸葛亮为克制曹魏骑兵发明的连弩,可一次性发出十几支箭,威力无比。

传说中的诸葛弩_副本

传说中的诸葛弩(网络图)

  马钧经过研究,向上级领导提出建议说,“诸葛弩”虽然比较灵巧,但不很完美,如果支持我,我可以让它的射箭效率提高五倍。或许是投资过高,或许是这属于军事机密,领导不支持,曹魏掌权者忙于政权斗争也顾不来。他的这个思路一直停留在图纸阶段。

  这并没打击掉马钧的积极性,很快,他又提出对发石车的改进建议。发石车是三国时期较常用的“杀人机器”,由三国名臣刘晔首制,曾在官渡之战中大显神威。马钧认为,发石车每次只能投一块石头,效果有限;而对方如果在营地和城墙上挂满浸透的湿牛皮,那巨石就会迅速滑落。

  为此,马钧提出新的设想,即制造出一个根据机械原理转动的轮子,在轮子挂几十块大石头,按照规律,绑石头的绳子会陆续断掉,石头飞快地掷出;巨大的不间断的冲击力,会使湿牛皮失去功效。

发石机实物图

发石机实物图(网络图)

  遗憾的是,尽管马钧对这个发明信心满满,并为此做了相关的试验,但曹魏的高层并不“感冒”,这项伟大的发明因得不到支持而胎死腹中。

  发石车改进构想之后,再没听说马钧的发明故事。或许,马钧还有其它军事上的发明构想,但史料无载。这是时代的局限,也是历史的遗憾,与他无关!

  毫无疑问,纵观三国朝代,若论机械学的成就,无人能与马钧匹敌,即使我国古代几千年,像他这样的“名巧”也不多见。他的默默无闻,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高层们对科学发明的不重视,毕竟高官们关心的政治权力,这种机巧类的发明不过饭后茶余的点缀罢了。

        正如魏晋文学大家傅玄曾说,“马钧的巧,虽古时的鲁班、墨翟,近代的张衡都比不过。但马钧却不能发挥其长,这真让人痛心。”(马先生之巧,虽古公输般、墨翟,近汉世张平子,不能过也……马先生虽给事省中,俱不典工官,巧无益于世,良可恨也。)

  世人的眼睛是雪亮的。几百年后,南北朝梁朝散骑侍郎、给事中周兴嗣在《千字文》中写道,“恬笔伦纸,钧巧任钓”。与造笔的蒙恬、造纸的蔡伦相提并论,通过童子朗诵流传千古,可谓对“三国第一名巧”马钧的最大肯定!

  参考资料:

1、 《裴注三国志》(线装书局出版,2006年);

2、 《三国会要》(中华书局,1956年);

3、 《三国史》(马植杰,人民出版社,1993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