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9年高考江苏卷作文评分标准及范文

 老刘tdrhg 2019-11-06
2019年高考江苏作文题(70 分)

21.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物各有性,水至淡,盐得味。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物如此,事犹是,人亦然。

考题解读:调和共存 百味纷呈

2019 年高考江苏卷的作文题,从形式上来看,依然延续了考生熟悉的材料作文形式;

从内容上说,材料贴近学生日常生活,易于理解和思考,同时聚焦社会,富有时代和文化气息。材料从日常生活中对“味”的感知入手,引导考生深入思考,展开联想,具有较强的思辨性、开放性、启发性,这也是江苏卷作文命题一贯的特质,体现了江苏卷在考查考生思维能力方面对高标准的坚守。同时,作文材料在承认事物具有个性的基础上,倡导互相调和、共存相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同时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今年高考江苏卷作文材料中的“味”看似是材料表述的原点,但究其本质,其只是作为喻体存在。也就是说,材料的真正内涵,蕴藉于“味”之下,需要考生深入挖掘和揭示。

材料由四句话组成,句间关系显示出严密的层次性和逻辑性,需要考生仔细推敲。

首句“物各有性,水至淡,盐得味”是材料的引子,以“物各有性”领起,紧接着以水和盐两种生活中常见物品的鲜明特性形象地对“各有性”进行诠释。也就是说,第一句话承认了事物各有其特性,暗示事物之间具有差异性,世间万物总体而言具有多元性。

第二句话“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考生应该抓住“还是”二字中的情感与态度倾向。也就是说,同类事物的简单叠加不会带来质变,简单的重复只会导致单调。考生可以联系个体,也可以从群体、国家、文明与文化等角度展开联想,丰富这句话的内涵,为立

意拓展空间。

第三句“酸甜苦辣成,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是材料的核心,也与上文形成对比。“调和”是关键词语,可引申为合作、交流、融合,是一种手段,而且对象是“五味”。

与前面的“水加水”“盐加盐”对照着看,不难把握材料的态度。“共存相生,百味纷呈”是五味的结果。材料的启示正是在肯定“物各有性”的基础上,强调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调和”,如此方能碰撞出丰富多彩的“百味”,方能突破狭隘与单调。

材料的最后一句由“物”及“事”至“人”,强调了这一道理存在的普遍性和原则性,在审题立意和选材构思上进一步拓展了考生的思维空间。

综合起来看,材料肯定的是人、事、物多样性的价值和意义,提倡包容甚至于相容的一种文化态度。当然,这里面也有个“度”的问题,就是不能不管什么人、什么事、什么物,都一味地去欣赏和包容。

今年高考江苏卷的作文命题跟以往有明显区别。以往写“语言”“车”,几乎可以说是话题作文,今年看似写“味”,实则写理。无论是物、人、事,还是时代和社会,都可以切入。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一定要有一个小的切入点,要写出自我独特的思考和见解,挖掘出属于自我的选材和内容,将自己最为独到的生活体验和真知灼见表达出来。

评分标准:

一、判分原则

本次作文阅卷,坚持从试卷实际情况出发,实事求是;坚持一以贯之的公平公正;坚持

内容与形式相统一。从考生的基本能力和综合语文素养等维度全面评价,重点评判考生的文

章究竟写得好不好。

二、判分等级

一类卷 63 分以上;

二类卷 56~62 分;

三类卷 49~55 分;

四类卷 42~48 分;

五类卷 28~41 分;

六类卷 27 分以下。

三、评分细则

(一)议论类文章

一类卷(63-70 分)

务必整体把握材料内容,审题精准。“物备有性”是基础,“调和”是手段,“共存相生,

百味纷呈”是结果。立意深刻、独到、新颖;有一个好的由头或切人口,能紧扣主要矛盾分层展开;或能化大为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或纵横捭阖,鞭辟入里,气势恢宏;用例经典;言近旨远,言简意丰。

二类卷(56-62 分)

审题准确,能抓住“调和”或“共存相生”等展开思考,立意有一定的见识;推理和论证有一定的逻辑性和批判性;用例准确;言随意转,言能达意。

三类卷(49-55 分)

停留在材料和提示的表层;有一定的分析和层次,但逻辑不够严密;表达顺畅,尚能达意。

四类卷(42-48 分】

基本符合材料和提示的范围;泛泛而谈,面面俱到,简单演绎题意;素材堆砌,缺乏材料间的逻辑关联;论证方法单一,基本以举例为主,叙例比例过大;论点与论据之间不匹配,不紧密,显得牵强。

五类卷(28-41 分)

聚焦“味”展开写作,貌合神离,基本脱离材料,偏题,套作。

六类卷(27 分以下)

自说白话,完全脱离材料,无观点,无论证说理;随便说说,字数不足;或另起炉灶。

(二)记叙类文章

一类卷(63-70 分)

选取富有生活气息的材料;从生活中的小场景巧妙切人,以小寓大,富有韵味;细节丰富,真挚感人;有文学的味道,有写作的智慧。

二类卷(56-62 分)

用身边的事例演绎材料中的某一主题,有构思,有生活气息,有一定的观察和体验,有一定的场景,有可读性;在生活性、细节性与情感性上有一个亮点。

三类卷(49-55 分)

基本叙述了与材料相关的人和事,基本符合生活的真实,结构完整,表现手法比较丰富,有一定的细节描写。

四类卷(42-48 分)

审题立意正确,但记叙文表现方式单一,多以叙述为主,记流水账;故事与主要矛盾有关,但关联度不高。

五类卷(28-41 分)

故事与材料基本无关。

六类卷(27 分以下)

故事与材料完全无关,写作素养差。

四、关于作文的其他项评定

1.扣分项评定:出现错别字,1 个错别字扣 1 分,重复的不计,扣完 5 分为止;标点符号出现 3 处以上错误的酌情扣分;不足字数者,每少 50 字扣 1 分;无标题扣 2 分。

2.残篇评定:400 字以上的文章,按评分标准评分,扣字数分(每少 50 个字扣 1 分);400 字以下的文章,20 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200 字以下的文章,10 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只写一两句话的,给 1 分或 2 分,不评 0 分;只写标题的,给 1 分或 2 分,不评 0 分:完全空白的,评 0 分。

标杆作文

1.【一类文上】

内容 结构 表达 发展 错别字 总分

20 19 19 9 0 67

春满园

难以想象,在一个黑人尚未能完全融入以白人为主的社会里,你能看到一个白人载着一

位黑人音乐家驰骋在乡间小路上,他们一起吃着炸鸡,谈笑风生,俨然一副色调、光线、比例都近于完美的画面。《绿皮书》便成功地刻画出了这样一幅黑白调和的画面,倘若只有黑或白,都会显得单调而无味。

我们每个人本都是单一的,因为我们要与自己的个性与性情厮守一生,但我们的生活也正因为这无数个单一而不同的个体变得丰富多味。在与他人的交流与交往中,我们看到了人间百态,品味了生活的滋味,读懂了生命的百味纷呈需要酸甜苦辣咸共存。“醉能同其乐,

醒能述以文者”的欧阳修,“举酒属客”的苏轼,都在与外人的思想碰撞中收获了春满园般非凡的况味。

然而,也许有人会质疑:难道人生中的丰富味道只能通过与他人的交往才能获得吗?我想,不尽然。我们同样应该向内探寻,从自身发掘能带给自己惊喜的百味。这首先取决于我们的履历与经验、思想的成长,精神的独立强大离不开我们的亲身体验。这些体验或好或坏,

带给我们痛苦与甜蜜。屡次遭贬谪的刘禹锡,即使只剩下一桌、一床,过着让常人难以忍受的贫寒生活,但他抱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处世态度,坚持从园中的树木花草中寻找自然生机的味道,从史传经文中寻找精神世界的快乐,终写下了浑然天成的《陋室铭》。调和起命途中的喜怒哀乐,是让我们的生命得以更加纷呈绽放的秘诀。

泰戈尔曾说:“只有经历过地狱般的磨炼,才能拥有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响。”我们跨过的一道道多滋多味的人生的坎,都指引着我们去追寻那高逸的灵魂,它能让我们在逆境中保持发现希望的意志,在顺境下不忘苦尽甘来的艰辛。

更让我们在周遭环境中品读出多维度多层次的韵味。

“山映斜阳天接水”中我们看到了美与壮阔的调和,“云破月来花弄影”中我们又看尽了大自然的俏皮与生命力的相生。我们的人生也应主动地去拥抱那些繁复的或美好或凋败的意外,让那“姹紫嫣红春满园”般的百味透进来。

◇阅卷组意见:

文章浸润着美,昂扬的思想、严谨的思路和优雅的语调和成了这美的篇章。以今年新上映的电影《绿皮书》为由头,恰到好处地引出论点,从“与他人的交流与交往”论及“向内探寻,从自身发掘能带给自己惊喜的百味”,文章步步为营又信手拈来,从容且大气。

2.【二类文上】

内容 结构 表达 发展 错别字 总分

18 18 18 8 0 62

自我是水,外界如盐

为何雅典神庙上要刻着“认识你自己”?在这神性最闪耀的地方,这句话却闪着并不逊色的人性之光,只因:物备有性,人亦然。

我以为,人之性,是为自我。一个有自我的人即认识了自己,知道自己擅长什么,知道自己所爱所求,知道每一天为了什么而起床。他们生活有方向,做事有动力,受挫不自卑,这类人我谓之生活的智者。奈何,反观身边的同学,不少人并未有自我,他们并没有认识自己,不清楚自己的所求所爱,谈起每日苦读的目的,也不知个所以然;聊起未来,也是人云亦云甘于随波逐流。我不否认他们的努力刻苦,但每天的状态若只取决于分数,高考上大学只是因为这是社会认可的,未免显得可惜可悲。倘若他们能寻到自我。为所爱所求而奋斗,

那每天不也是丰富有味的?

尼采有言:“谁也不能为你建造一座你必须踏着它渡过生命之河的桥,除你自己之外没有人能这么做。尽管有无数肯载你渡河的马、桥和半神.但必须以你自己为代价,你将抵押

和丧失你自己。”的确,生命姿态的最后呈现还是你自己,如若没有自我,随波逐流,那最后呈现的还是你自己吗?或是什么半人半马的怪物?

强调自我的重要,并不是说我们生命的全部都是自我。水加水还是水,只有自我的发展,只能提升生命的数量,却可能会限制生命质量的提升。我们还应当向外界汲取养分,如一杯至淡的水,加上不同的东西,便也能五味纷呈。爱因斯坦曾多么笃信物理的能量,他本以为

全身心地投入物理研究便能发现世界的真谛,奈何现实并非如此。受困于瓶颈的他,向数学寻求帮助,最终提出了质能方程。

可在向外界汲取养分的过程中需要选择,这种向外的选择,其本质还是基于内在的自我。

谨守自我的选择是有益于发展的,而盲目的选择却可能反遭其祸。伟大如牛顿,在生命晚期处于研究困境时,却投身于神学,最终不再有突破。倘若他能谨守自我对科学的信仰,向外选择如自然和哲学,从自然之科学和人文之科学中汲取养分,未必不能找到生命的第二棵苹

果树。

其实一个人的发展,自我与外界本就是平衡统一的,但对于我们这辈青年人,学习能力旺盛,也容易被外界浸染,丧失自我。此时的我们更应先寻到自我,并谨守自我,出走半生后,归来仍少年。

船在海上,马在山中,我守自我,纳外界,一路上只顾风雨兼程,前方会有生生不息的希望和不期而遇的温暖。

◇阅卷组意见:

文章开头单刀直入,高屋建瓴,从“认识你自己”的高度谈“丰富有味”的可能性。紧接着笔锋一转,在“强调自我的重要”的同时,论述“向外界汲取养分”的重要性,随即再次宕开一笔,指出“向外的选择,其本质还是基于内在的自我”,实际上是在写个人与外界

调和的原则。文章立足个性,通过两次“突转”,巧妙地使得论证回到原点,文章的论证相当聚焦,亦体现了思维的层进。但惜在“自我是水,外界如盐”的标题不能统摄全文,文中个别地方逻辑欠严密,故评为二类卷。

3.【三类文下】

内容 结构 表达 发展 错别字 总分

15 16 14 5 0 50

如人饮水,百味自知

因为家人的缘故,我曾频繁地往来于医院。生死本身太过沉重,让医院无法讨人欢喜。

我却无法否认它的公正。人出生时是赤裸无垢的,与世长辞时亦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从生到死,犹如从一点顺着流年画了个圆,终又回到原点,众生平等,共存相生。

我啃着个果子复又坐在医院的长椅上,发觉对面病房实在是有意思得紧。那是一间枯朽的病房,住着两个行将就木的老人。房门却被频繁地开闭,让新鲜的空气得以争相而入。左边那人面庞呈庄稼人所特有的黧黑,右边那人有一双养尊处优的手。可访客大多聚在左边那

人处,许是朋友,大声谈天,嗓音如麦粒般粗糙,自带一股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放旷,引得旁人几度侧目。右边那人被扰清闲却也不甚在意,他侧目倾听,床边堆叠的繁花鲜果便也一齐

静默。

我缓慢咀嚼嘴里的果肉,便如同咀嚼那房里的万般情绪。那同一屋檐下,酸甜苦辣咸,却是五味俱全。有人一生尝尽苦楚,到头来病床前却仍有能围坐谈天的好友,那心一直被浸泡在苦酒里,终品到回甘。有人一生顺遂,知成功之甜,却不知风雨之晦涩,直到垂垂老矣,

才发现自己一晌青春都献予虚幻,看着别处的欢笑,方才从涩里品出一两分酸来。

且不论人各有各的人生,走这一遭便皆是五味俱尝,躺到这处却仍能见患者和医生起了口角,各自面红耳赤,辣味十足,更有甚者,拳脚相向。其实生死之上的事情,往往是尽人事,听天命。而命与运的纠葛,又有何人说得清呢?终究是备人下雪,各人有各人的隐晦与

皎洁。最后终成一方木盒,一抔黄土,赚得泪珠两滴,咸涩至极。

我再来时,隔着几个回廊,已听到丧钟之鸣。病床上的生命刚刚逝去,脑电波消失,细胞停止再生。灵魂回归黑暗与永恒的寂影,距离那可怖的寂静一尺之遥。在生的乐章里,每个人都在哭诉着什么,表达着什么。生者各自沉浸在悲喜与贪嗔之中,在七情六欲汇聚而成

的喧嚣浪潮里载沉载浮,永不停歇地奔向新的黎明。在死与生的共存处,新与旧也交替变更。

书中有说,七窍相通,人的感情亦是共存相生,黑白总不分明而爱憎永不纯粹。至此,七情六欲才如染缸一般杂糅做无边色泽,呈现出人性百味来。

世间的日子正是这么暗淡与鲜亮交替轮回。而人生一世,草生一春,来如风雨去似微尘,酸甜苦辣咸,总会体会,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百味亦然。

◇阅卷组意见:

从这篇文章,可以看出考生对于人生深沉的思考和独到的见解,而语言也有自己的个性与风格。文章从开头的“众生平等,共存相生”再到“人的感情亦是共存相生,黑白总不分明而爱憎永不纯粹”,最后是文末的“世间的日子正是这么暗淡与鲜亮交替轮回”都与材料有一定程度的暗合。但是文章只是指出现象,却并不表明态度,而对于何为调和、如何相生、百味纷呈的意义等均语焉不详。文章有感性的认知,却缺乏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故评为三类卷。

4.【四类文上】

内容 结构 表达 发展 错别字 总分

12 15 14 5 0 46

一碗汤面,百味人生

书院巷西端有一家四季面馆。

它是新村里的几个大爷合伙开的,其中也有我外公。

我总是跟着外公到店里吃面。我扒着碗坐在店里,看着墙上的老照片,听听他们老一辈讲述的百味人生。

苦,是他们初入社会处处碰壁的无助。

四个少年离经叛道,英姿飒爽,来到了苏州,来到了书院巷,在这里相遇。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他们初到陌生处,集资了一点钱,租下了这个店铺,开了这家四季面馆,也拥有了他们的第一个住处。在前无积蓄、后有催租的情形下,一天天地挣扎于困窘,他们想过放弃。

但是那些住在附近的老苏州们,日日来吃面,是他们点燃了这份希望。

辣,是生意风生水起时,奔走的炽热。

一晃三+年。四季面馆依然在那,见证苏州古城的繁盛。人们生活变得富足,自然对食物的追求也有了更高标准。除了日日光临的老食客,在附近上学的孩子们,来苏州走访的游人们,也成了面店里络绎来往的一分子。那段日子里,他们四个马不停蹄地奔走在厨房与厅

堂之间,日出而起,日落而休,一天天忙得面红耳赤。他们褪去了初来乍到时的稚嫩,多了一份老练与稳重。也正因为有这样的忙碌,他们才摆脱了租借生活,真正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四季面馆。

凉,是步入老年后守着面馆的睡意。

随着经济的发展,依旧留在苏州吉城的人不多,大多数是老年人,路过的行人也是匆匆赶路,谁又会停下脚步来品一碗汤面呢?在我看来门庭冷落的场景真是悲伤,可那些大爷们依旧聊得畅快。一把蒲扇,一张藤椅,一杯清茶,几位老人就坐在树荫下,听着蝉鸣,看着

花落,促膝谈天,好不惬意!

的确.像他们这些年过花甲的老人,经历了年轻时的困苦磨砺,再风火过了青年时的热情拼搏,一人生几味都已体会过,步入老年的他们是时候该歇一歇,品品这份安逸与清闲。

再次踏入店内,望向墙上一排排泛黄的老照片,细细体会他们的百味人生。外公微笑着给我端来一碗爆鱼红汤面,说这是他们过去最奢求的浇头了。一口细面裹挟着面汤顺入我的口中,在微微浮动的面汤里,似乎看到了墙上老照片的倒影,真是合景呢。

他们把自己的一生倾注于四季面馆中,一碗汤面,同时也反映着他们苦乐交加的百味人生。

◇阅卷组意见:

应该说这篇文章有内容、有构思、有情感、有表达,总体而言展示了考生不错的写作功底。然而让阅卷老师们颇感遗憾的是,考生对材料的理解无疑有一些僵化了,对于材料的核心“共存相生,百味纷呈”未能吃透,这就导致了“高能低分”的尴尬。材料中的“味”本

质上是设喻,考生直言“苦”“辣”“凉”,显然对此还欠缺理解,而三者次第道来,虽然文末看似有“反映着他们苦乐交加的百味人生”这样的点题句,但是文章中看不出“交加”,属于“生拉硬拽”。就“味”写“味”,理解生硬,甚至只写“味道”,丝毫不提“调和”“相生”,这样便只能在四类文范围内赋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