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企业重组环境下的内部控制梳理

 繁星1 2019-11-06

近年来,经济环境的变化,让我们认清了任何企业都可能遇到来自宏观大环境和微观小环境的挑战。而企业在面对这些挑战的时候,有时缺少的不仅仅是勇气,还有战胜困难的机制和能力。近年来,企业内部控制已经越来越受到中国企业家的重视,同时也成为监管部门的重要监管手段之一。

内部控制是在一定的环境下,组织为了实现其经营目标、提高经营效率,充分有效地获得和使用各种资源,达到既定管理目标,而在单位内部实施的各种制约、自我调整、约束、规划、评价和控制的一系列方法、手段与措施的总称。内部控制即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效工具,也是企业的自动预警系统和维护系统。

内部控制要达到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可靠,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要落实内控目标,必然涉及到企业经营活动中的所有流程。因此,企业内控的有效实施须对业务流程中的内控关键控制点进行描述和要求,建立一定的法则或者标准来进行梳理,最终通过合理设置组织机构与岗位,落实内控责任。

梳理原则

1、全面性
内部控制应当贯穿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实现全过程、全员性事项控制,不存在内部控制空白点。
2、重要性
内部控制应当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关注重要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
3、制衡性
企业内部控制应当在企业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同时兼顾运营效率。遵循制衡性原则,可以大大提高的企业内部控制的执行力与可行性。
4、适应性
企业内部控制应当与企业经营规模、业务范围、竞争状况和风险水平等相适应,并随着形势的发展和客观要求的变化及时地进行调整和改革,做到稳定性与机动性相统一。
5、成本效益
企业内部控制应当权衡实施成本与预期效益,使成本与收益得到最优的结合,以适当的成本实现有效控制。
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经济日益全球化的情况下 ,企业生存环境的急剧变动。想要在这种变动的环境中保持竞争优势,就必须不断地及时进行竞争力要素进行再组合,企业重组就是要素再组合的一种常用手段。
企业重组,广义来说,包括企业的所有权、资产、负债、人员、业务等要素的重新组合和配置。企业重组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一般有业务重组、资产重组、债务重组、股权重组、人员重组、管理体制重组等模式.。
企业存在着一个最优效益问题。当企业出现效率不高、效益不佳、风险较大等情况下,就应当通过重组手段适时进入新的业务领域,完善企业管理体制,以改变企业困境或活力不足的情况。在重组过程中,往往对内控体系所要实现的目标有不同的侧重点或阶段性的要求,想要对陷于困境的企业进行规划调整变革过程取得控制权的话,要调整内控体系来防范和化解当前阶段的风险,监控公司业务并做出关键性的决策,以便解决问题。 

内部控制体系设计步骤

根据不同阶段,不同状况的企业情况对内控的需求,制定重组策略。企业重组中会发生许多新的业务,同时也涉及对企业内原有资源的重新分配,企业内产生的磨擦会急剧增长,内部控制操控性更难。同时要注意,重组中的内部控制更强调过程控制,因为每一环节业务结果的输出直接影响到下一环节活动的进行,最终影响重组结果,这种重组业务的时效性要求内部控制对重组进行动态持续的过程控制,及时根据重组情况的变化,调整内部控制系统,以适应企业重组的要求。

流程设计中需注意要素

1、内部环境
内部环境是影响、制约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立与执行的各种内部因素的总称,也是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企业重组过程中,管理层应根据变动过程中的相关内容,制定企业的战略与方案,并促使经理层按方案实施。根据企业的行业特征、经营与管理的辐射面等,设置符合相关法规对公司治理的要求以及企业自身的特点。内控流程。重组是否导致内控部或风险管理部管理流程的变动,应视企业规模、地域或业务辐射面、业务复杂性及风险度等而定。还要注意组织机构权责分配、企业文化、内部审计机制、人力资源政策、反舞弊机制等相关内容。
2、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科学分析影响企业战略和经营管理目标实现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及时识别风险,并采取应对策略的过程,它也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和内容。企业重组后,风险内控的目标设定是否需要变动?企业经营的宏观层面、微观层面,是否有能够影响资产安全这个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的风险?如何识别如何进行更科学的分析?
3、控制措施
控制措施,是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结合风险应对策略所采取的确保企业内部控制目标得以实现的方法和手段,是实施内部控制的具体方式和载体。这里包括职责分工控制、授权控制、审核批准控制、预算控制、财产保护控制、会计系统控制、内部报告控制、经济活动分析控制等。企业重组后,多元化的经济体和管理跨区域进行交融,控制措施应该如何结合企业具体业务和管理事项的特点与要求制定,业务层面上的经营管理及操作过程中的风险如何控制?例如重组后是否需要建立起有效的预算和申报规范,对业务进行监控,并能早期提示警告信号?
4、信息与沟通
信息与沟通,是及时、准确、完整地收集与企业经营管理相关的各种信息,并使这些信息以适当的方式在企业有关层级之间进行及时传递、有效沟通和正确应用的过程。企业内部要收集充足的信息,以便对重组过程及其未来发展前景进行精确的评估,在内部实施公开的交流手段,以沟通活动为导向,驱动信息交流。并尽可能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相关信息在收集、处理和传递程序的科学性,以便尽可能确保精确性。
5、监督检查
监督检查是企业对其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监督检查与评估,形成书面报告并作出相应处理的过程。企业调整变动过程中,发现内部控制缺陷,修正与完善内部控制流程,需要分析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和其他内部机构在重组过程中的职责权限情况,判断企业实施内部监督的程序、方法、目的等要求是否仍然具有科学性,有效性。监督检查也是使内部控制成为闭环的重要组成部分。

内部控制变动实施过程

重组中的内部控制,不但要监督各项运营指标、财务指标等内容,来保证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合规性,还要监督重组前后的职能衔接,技术、文化、资源等的整合效果,为重组保驾护航。那么如何实施呢?
重组是为了提高企业整体的经营效率,首先要确定重组输出目标的期望值,内部控制保证企业重要的战略目标是否贯穿重组实施前、重组实施中、重组实施后的全过程。
重组前,做好环境控制和信息评估,将需要变动的组织内容与企业的经营结果如提高利润率、降低成本等直接联系起来,明确重组的目标、起点与终点,是否遵循战略目标,明确理想的状态是什么。
企业制定的有关资产重组的制度和措施,在执行过程中难免发生与实际经济活动不尽吻合的情况,也会不断出现新情况、新问题,需要企业及时掌握,采取相应对策。实施中,内部控制需要动态监测各种风险,以便能够严格识别管理。通过信息和沟通将内部控制措施落实到重组战略控制、管理控制和作业控制的每一方面中,监督企业重组活动的效率,推动资产重组加快实现。并且在持续运行内部控制体系的同时,来观测预测结果与实际状况之间的差距,评审内部控制在重组中的有效性和效率性并及时纠正改进修正控制标准。
最终,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其作用主要体现为评价重组活动后的组合效益。对重组结果输出进行效益评估,是否发挥了协同效益。一方面是评估重组后已实现的资本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是评估企业预期能否创造出超过按权益经济价值或市场价值计算的机会成本的收益,是否使股东获得增值收益。内部管理控制的目的是使战略得到执行,组织目标得以实现。
本文来源于互联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