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栀子柏皮汤

 踏遍青山的中医 2019-11-06
作者:LoftyChou

栀子柏皮汤

【出处】《伤寒论·阳明病》篇。

【原文】

   伤寒身黄发热,栀子柏皮汤主之。此节示人,但见其身黄发热,即无腹满小便不利诸证,亦直可以湿热成病断之也。

【原文析义】

   外感病发热不退,又见身黄鲜明如橘子色,或伴无汗或汗出不畅,小便短赤等症,必是湿热互结之阳黄。本证未言渴饮水浆、腹满,可见病邪不盛,腹气阻滞亦较轻。根据病症的基本性质,治法当取清利湿热退黄,方用栀子柏皮汤。以方侧证,从其方药配伍和剂量来看,均提示本证属湿热发黄,热重湿轻之证。

栀子柏皮汤由栀子、甘草、黄柏组成。方中栀子为主药,性味苦寒,能清泻三焦之热,通利水道,并因其性滑利而有通腑功能,然剂量较小,且不配大黄,故泻下力不强。黄柏苦寒,善清下焦湿热。甘草甘温和中。三药相配,清热利湿,轻剂去实。

【异名】柏皮汤、柏皮散

【组成】栀子15个(9g),炙甘草3g,黄柏6g。[转载]栀子柏皮汤

【功效】清热泻湿退黄。

【主治】湿热郁蒸发黄证。

【用法】水煎服。

【用方指征】身黄、目黄、小便黄,黄色鲜明,发热,心烦懊农,小便不利,口渴。舌苔黄腻,脉濡数。

【传统方义】栀子、黄柏清热燥湿退黄,栀子并能清泻三焦之火而从小便排出,甘草和中,并能缓栀子、黄柏苦寒之性。

 [转载]栀子柏皮汤

【现代新识】

   本方为栀子甘草豉汤去豆豉加黄柏而成。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可参见栀子豉汤。

   黄柏对痢疾杆菌、结核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多种致病菌及皮肤真菌均有抑制作用。对血小板有保护作用,并有利胆、利尿、降压、解热等作用。

   本方常用于黄疸、肝炎、胆囊炎、高血压、阴道炎、细菌性痢疾、阴痒、湿疹、疮疡等病症治疗。

【其他记载】

   1.《医宗金鉴》123页(正方):栀子 ( 擘 ) 十五枚 甘草一两 黄柏一两,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栀子柏皮汤:治伤寒身黄发热,无表里证者。
    注:伤寒身黄发热者,若有无汗之表,以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汗之.若有成实之里,以茵陈蒿汤下之。今外无可汗表证,内无可下里证,惟有黄热,宜以栀子柏皮汤清之可也。此方之甘草当是茵陈,传写之误

      2.《黄帝素问宣明论方》[卷六] 伤寒门

    栀子柏皮汤
        治头微汗,小便利而微发黄者。湿热相抟微者宜服。黄柏(半两)甘草(一分)大栀子(十五个)上锉如麻豆大,水三盏,煎至一盏,绞汁,分次作一日服之。

   3.《伤寒寻源》

       栀子柏皮汤

       栀子(十五枚) 甘草(一两炙) 黄柏(一两)[转载]栀子柏皮汤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

      伤寒身黄发热者.栀子柏皮汤主之.按身黄发热.热已有外泄之机.从内之外者治其内.故用栀子柏皮.直清其热.则热清而黄自除.用甘草者.正引药逗遛中焦.以清热而导湿也.按栀豉汤乃取吐之轻剂.此方之用栀子.得炙草之甘缓.黄柏之苦降.而栀子又能从中焦分解湿热.洵乎处方之妙.乃用药而不为药用者也.

   4.《景岳全书》

栀子柏皮汤
   治伤寒身黄发热者。栀子(十五枚)甘草(一两)黄柏(二两)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
   解瘟疫热毒
   瘟疫八、九日后,已经汗下不退,口渴咽干,欲饮水者,以蚯蚓粪名六一泥不拘多少,擂新汲水饮之,或用晚蚕砂亦可。其热甚者,用新青布以冷水浸过,略挤干,置患人胸上,以手按之良久,布热即易之,须臾,当汗出如水,或作战汗而解。夏月极热用此法,他时不可用。

   5.《鸡峰普济方》

   <目录>卷第六治吐血等方

   <篇名>柏皮汤

   属性:论诸气皆属于阳诸血皆属于阴阴盛则阳亏阳盛则阴亏经所谓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诸血

   衄血

   斗此

   有衄

   在后)

   柏皮栀子(各一两)甘草(半两)

   上为粗末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

   6.《温病条辨》

      栀子清肌表,解五黄,又治内烦;黄柏泻膀胱,疗肌肤间热;甘草协利内外。三者其色皆黄,以黄退黄,同气相求也。

   7.《本草纲目》草部第十五卷草之四

   张仲景茵陈栀子大黄汤,治湿热也。栀子柏皮汤,治燥热也。如苗涝则湿黄,苗旱则燥黄。湿则泻之,燥则润之可也。此二药治阳黄也。韩只和、李思训治阴黄,用茵陈附子汤。大抵以茵陈为君主,而佐以大黄、附子,各随其寒热也。

   8.《温病条辨》卷二·中焦篇

阳明温病,不甚渴,腹不满,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 者,必发黄,黄者栀子柏皮汤主之。

【方论选萃】

金·刘完素:栀子柏皮汤治头微汗,小便自利而发黄者。湿热相搏,微者宜服。

明·许宏:伤寒发黄有数等……今此身发黄热者,为表里有热,其热未宣,不渴汗之,故与栀子为君,能泻相火,去胃热,利小便;黄柏为臣,能去郁滞之热;甘草为佐为使,能缓其中,以泻经中之热也(《金镜内台方议》)。

清·王旭高:栀子、柏皮以寒胜热,以苦燥湿,已得治黄之安;而乃缓以甘草者,黄必内合太阴之湿化,若发热者,热已不瘀于里,有出表之势,汗下皆所不必,但当奠安脾土,使湿热分解,其黄自除(《王旭高医书六种》)。

清·邹润安:栀子大黄汤,茵陈蒿汤,大黄硝石汤,栀子柏皮汤,其标皆见于阳明,阳明者有在经在府之分,发热汗出懊脓,皆经证也。腹满小便不利,皆府证也。栀子大黄汤证,经多而府少;茵陈蒿汤证,有府而无经;栀子柏皮汤证,有经而无府;大黄硝石汤证,经少而府多(《温热经纬》)。

清·吴谦等:伤寒身黄发热者,若有无汗之表,以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汗之;若有成实之里,以茵陈蒿汤下之;今外无可汗表证,内无可下里证,唯有黄热,宜以栀子柏皮汤清之可也。此方之甘草,当是茵陈,传写之误也(《医宗金鉴》)。

近代·程门雪:栀子、柏皮苦寒泄热化湿,为不表不里,但清解其中,平稳之方也。然须知从表从里者,均少参用之(《书种室歌诀二种》)。

【案例】

一、栀子柏皮汤治疗湿热发黄

   盛某,男,28岁。初起发热恶寒,体温38.2度,浑身骨节酸痛,汗出不畅,诊为感冒而投发散之剂,发热缠绵周余不退,继则出现胸脘痞满,不思饮食,食入加胀,身面渐黄,尿也如浓茶样,经肝功能检查,诊断为急性黄疸性肝炎;舌苔黄腻,脉滑数,中医辨证为湿热黄疸,属阳黄之证,方用栀子柏皮汤合茵陈五苓散加减。茵陈18g,栀子12g,黄柏9g,当归9g,猪茯苓各12g,生麦芽15g,甘草4.5g。上方随证出入服10余剂,黄疸消退,肝功能正常,后以原法更小其制,并配入运脾和胃之品,调理月余,身体康复。

湿热发黄证初起即见汗出不畅,骨节酸痛,已显湿热之兆,惜医者辨证未清,妄投发散,故发热缠绵不退。待出现胸脘痞满,不思饮食,食入腹胀,身面渐黄,尿如浓茶,则湿热郁蒸之黄疸已可确诊。然从其症状分析,本证湿热并重,但无腹胀便秘,知不兼阳明之里,无身痒恶寒,知不兼太阳之表,故以栀子柏皮汤为主方,宣通三焦,清热而利湿。虑及此方药少力单,清热祛湿之力弱,故合茵陈、猪苓、茯苓,更用生麦芽消食开胃而疏肝。药虽不繁,但与病机无一处不合,故用药10剂后黄疸即消,肝功复常。

(陈明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 学苑出版社 1998)

二、加味桅子柏皮汤治疗座疮

   桅子柏皮汤系张仲景为“伤寒身黄、发热”而制,笔者据症加味为加味桅子柏皮汤,引以为治疗寻常痊疮,疗效满意,介绍如下。

   方药组成与用法:金银花20g,连翘12g,桅子、黄柏、知母、牡丹皮、赤芍、天葵子、积实、白僵蚕各log,淡竹叶、生甘草各5g。加减:I度及萎缩性痤疮者,酌加白术、泽泻、半夏、山植、桃仁、红花等以化痰祛脂,活血祛瘀;II一IV度及脓疱性痤疮者,重用牡丹皮、赤芍、金银花、连翘以凉血解毒药,并佐桃仁、红花等以活血祛瘀;痛甚者加乳香、没药;痒甚者加僵蚕、白蒺藜。

   适应症:寻常痊疮。

   病案举例:陶某,女,21岁,2006年10月初诊。主诉:颜面散在丘疹3年。3年前颜面生发丘疹,日渐加甚,或痒或痛。曾多方求治,中西药迭进,时有缓解,停药不久又复生。1月前因持续高热而滴注地塞米松,热退后1周,面部丘疹成簇显现,痛痒并作,治疗罔效,二便尚调,与月经无涉。诊见:得颜面及颌下散在或簇生毛囊性丘疹,以右颧及两颊为甚,或如粟,或似米,间有脓疙,或周围红晕,颌下淋巴结轻度肿大。舌红、苔薄黄,脉滑数。诊为寻常痤疮,证属相火亢盛,上越肌肤。治宜平抑相火,凉血解毒。方用加味桅子柏皮汤,7剂,每天1剂,水煎2次,分服。忌辛辣、腥膻。上方随症出人调治40余天而痊,随访1年未见复发。

   体会:中医学治疗痊疮多从肺、胃风热上越肌肤辨治,临床虽有一定疗效,但复发率颇高,常见停治月余后痊疮又发者。究其成因,火热为殃,固成定论,惟须明白此火热生发于何处,试析之。中医学认为,青年男女,天癸始至,多有妄动,谓之相火。相火者,“以人身言,则心为君火,包络、三焦为相火。”(《医旨绪余》)此说虽对生理状况言,但可明相火之所属矣。心华在面,故病发于面而痤疮病发。至于施治,前贤有训:“相火者,龙火也,不可以湿折之,从其性而伏之,惟黄柏之属可以降之。”(《金眨钩玄》)朱震亨又云:“桅子善泻三焦火”。秉承前贤训示,笔者习用加味桅子柏皮汤治疗寻常座疮,疗效颇佳,大凡审征正确,遣药精当,自可获良效,且很少复发。

  (南京市雨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江苏南京210012 汪寅青)

三、桅子柏皮汤和变应性皮炎

   患者为10岁男孩,其难治性变应性皮炎

瘙痒甚,特别是肘内侧、手关节部、膝内侧等,因搔抓而发红、糜烂明显。使用桅子柏皮汤1周后瘙痒减轻,夜间搔抓减少,1个月后皮肤症状消失。现有10余例在使用之中,治疗经过良好。另外,可与消风散、当归饮子等合并使用。除变应性皮炎外,对老年性瘙痒症及老年人服用八味地黄丸出现的瘙痒使用本方也能奏效。

(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第16卷第3期1994年6月 (日)/原敬二郎//汉方研究1993)


四、桅子柏皮汤和特应性皮炎

   源于《伤寒论》阳明病篇的桅子柏皮汤,已被制成浸膏剂。

   本方在原文中规定为“主治伤寒身黄发热”。在东洞的《方极附言》中,指出该方用于“治疗身微黄、发热、心烦者”,好像是治疗黄疸的专用药,但用于同样症状的茵陈蒿汤和茵陈五苓散、对剧烈瘙痒的荨麻疹的特应性皮炎有时也能奏效。药业时报社发行的《实用中医

处方集》指出:“此方仅次于茵陈蒿汤,用于重度炎症。应用;黄疽、瘙痒性皮炎、炎症性皮肤病”,并认为,也可用于皮肤同样剧烈瘙痒的特应性皮炎。

   最近,特应性皮炎难治病例较多,是非常令内科医生、儿科医生和皮肤科医生头痛的病例,特别是因为瘙痒,给患者造成很大痛苦,即使能稍微解除瘙痒,也无疑是患者的最大福音。特应性皮炎有各种各样的类型,而对方极中说的“身黄”来说,虽然有的患者可见皮肤

格外发黄,有卡他性黄疽,但血清胆红素不应该高,而也可将此理解为“身黄”。另外,发热解释为皮肤有热感,搔抓后容易引起发红、糜烂,心烦可以解释成有的人剧烈瘙痒、焦燥、不眠等。

   因而,桅子柏皮汤用于特应性皮炎时,可根据以下标准决定应用:①皮肤发黄;②皮肤发热,搔抓后易引起患部糜烂、发红,又难以治愈;③因为瘙痒,有焦燥、失眠的倾向。

   桅子柏皮汤的主药山桅子,是桅子的果实,也是记载于《神农本草经》的生药,性味苦寒,归心、肝、肺、胃经。功能: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散瘀(中国医学大辞典)。另外,柏皮是黄柏,最早记载于《本草经集注》。根据《本草纲目》记载,其性味苦寒,归肾、膀跳、大肠经。功能:泻火、解毒、清湿热,治黄疸、痔核、下焦湿热、阴虚火旺等。特别是在日本,有优质的黄柏原植物生长,在奈良、大和,多将这种黄柏原植物作为主药,用于陀罗尼助丸等祖传药中。可以说是适合于日本人体质的药物。另外,甘草可达到调和诸药、解毒、镇痛、健胃的目的。用三味药组成方剂,药味较少,效果也快,止痒作用也可在早期奏效。

   病例:10岁,男,因难治性特应性皮炎而剧烈瘙痒,特别是肘内侧、手关节部、膝内侧等,由于搔抓而高度发红、糜烂,用桅子柏皮汤一周时间,瘙痒减轻,夜间搔抓减少,一个月后,皮肤光洁。

现有十几例患者正在使用该药,用药过程均比较良好。另外,也可和消风散、当归饮子等并用。据记载,对异位性皮炎以外的老年性瘙痒症使用后也有效,对老年有服用八味地黄丸后出现的瘙痒也能奏效。          

  (日本医学介绍1993年第14卷第11期原敬二郎:汉方研究49(2):8,1993. )

五、桅子柏皮汤加味治疗日光性皮炎、过敏性皮炎、红斑性皮炎等皮肤病证

   李某,男,60岁,农民。1991年8月13日就诊,患者自诉每遇炎热季节躯干、四肢皮肤骚痒已4年,抓搔之苦不堪言。就诊时见抓搔之处皮肤表面平滑,留下黑色斑块状色素沉着。天气转凉时,皮痒渐减,寒冷季节恢复正常,诊为日光性皮炎,曾多方求治不效,转来试诊,即投本方加苦参、土茯苓、生地、生大黄,共服9剂获愈,追访3年未见复发。

   易某,女,50岁,医师。1983年9月8日就诊。患者自诉躯干、四肢皮肤瘙痒一月余,就诊时症见患处皮肤表面微有突起斑块状,皮色不变,无脓痂,诊为过敏性皮炎,用西药抗过敏治疗后,皮放痒症可暂时缓解,但终因治疗月余未愈而转中医治疗,遂投本方加蝉蜕、土茯苓、地肤子、苍耳子、生大黄,共进6剂而愈,随访10年未见复发。

桅子柏皮汤由山桅、甘草、黄柏组成。原为清热除湿退黄而设,通常用于黄疸型肝炎或胆囊炎具有全身发黄之证。但笔者应用此方治疗皮肤病症,旨在清热泻火凉血,加味药物亦有祛风止痒、泄浊杀虫之功,原方加味、两者辅佐,相得益彰,疗效尤捷。

  (实用中医网科杂志1995年第9卷第1期湖南省常宁县罗桥医院(421515)袁文福)


六、栀子柏皮汤治疗恐惧症

   病例1:60岁女性。主诉心悸、胸部不适感。50岁时被诊断为高血压,52岁开始出现失眠,55岁患丙型肝炎。56岁时因过度悲痛突然出现从下腹部至胸动悸不止、胸胁苦满,有濒死感。起初平均每月发作5或6次,9个月后发作次数增加,隔日发作一次,接受神经内科治疗但未缓解。因恶梦多,症似“奔豚”,给予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提取剂。服药3d后好转,停用抗精神失常药。1年半后无特殊诱因又出现数日入睡困难,心悸,胸部不适,呼吸困难,头晕,发作性颜面潮红、身体瘙痒。舌干燥苔薄白,脉弦。腹直肌紧张,小腹不仁。给予栀子柏皮汤与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交替服用,药后上述症状消失,能快速入睡。

   病例2:51岁女性。主诉面部瘙痒,常有失神感、呼吸困难感、心悸。41岁时曾患紧张性痛,49岁曾患过度换气综合征,服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后好转。51岁时在手指甲床异物清除手术中出现心悸、胸部不适、呼吸困难感、失神感以及血压升高、脉搏加快,之后连续数日出现濒死感。就诊时除上述症状外,伴有面部瘙痒、潮红,舌干燥尖红、苔薄白,脉弦。给予栀子柏皮汤3d后失眠好转,6周后面部瘙痒、潮红完全消失。针对其他症状与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交替服用。

   病例3:57岁女性。35岁时因子宫肌瘤摘除子宫及左侧卵巢,55岁时出现荨麻疹,同时伴有心悸、胸部不适、呼吸困难感。服用抗过敏药后未见好转,上述症状每周发作2或3次,伴有入睡困难。查体:体胖,心电图、血液生化检查以及心血管系统、甲状腺、肾上腺功能均未见异常,因发作时呼吸困难伴有濒死感持续1个月以上被诊断为恐惧症。就诊时全身瘙痒,颜面潮红,表情沉郁,焦虑,发作性呼吸困难,二便正常,舌暗红干燥、苔白,脉弦实。腹直肌紧张,心下痞硬,脐上悸,脐旁、回盲部有压痛,小腹不仁。给予栀子柏皮汤,服药1周后焦虑消失。根据伴有的其他症状并用加味归脾汤提取剂等。后因寒冷刺激腰痛加重改用五积散,服药4周后荨麻疹、腰痛消失,继续服药3个月后停药。

   病例4:55岁女性。47岁绝经后出现热潮红,7年后因症状加重被诊断为更年期综合征,应用激素疗法治疗后因出现乳房痛而自动停药。由于伴有头晕、耳鸣,服用五苓散2个月后,上述症状好转。约1年后再次出现颜面潮红,心悸,胸部热感,手指麻木、瘙痒等,发作时因强烈的不安感而入睡困难。查体腹直肌紧张,心下痞硬,脐上悸,右胁肋至心下、左胁肋有鼓音,小腹不仁。给予栀子柏皮汤与五苓散交替服用,服用栀子柏皮汤5天后入睡改善,服药4周后发作次数减少,服药4个月后症状基本消失。讨论:上述4例恐惧症患者均为女性,绝经后出现睡眠障碍、颜面潮红、瘙痒麻木等异常感觉,均愿意接受汉方药治疗。栀子柏皮汤对肝病、皮肤瘙痒、潮热等病症有效,在用于恐惧症等神经精神疾病时应辨证配合其他汉方药才能取得疗效。

  (〔日〕/关矢信康…∥日东医志.-2005,56(1).-97~101)


七、栀子柏皮汤治疗黄疸

   黄疸既是症状,也是病名.《内经》曰:“目黄者,曰黄疸”,“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姜老认为:“黄疸是一个症状,其中包括着现代的黄疸型肝炎、急性黄色肝萎缩、肝癌、胆道疾病等。”姜老治疗黄疸经验丰富,现举数则验案,以示其一斑.

   案一 康某,男,32岁。患者于一周前,中脘胀满,发热,体温38.5' C,在本厂医务室治疗,服西药无效.4天后热退,巩膜及皮肤即出现黄疸。 SGPT300单位,黄疸指数80单位.诊为黄疸型肝炎,住院治疗.不思饮食,泛泛欲吐,小便色深似浓茶,大便3日未解,舌红,苔黄.此湿热俱重,以桅子柏皮汤及茵陈篙汤加减:生大黄18g ,田基黄、山桅各15g,木通、黄柏各9 g,鲜茅根、茵陈各30g,黄连6g.服一剂后,大便即通,小便亦利,照原方治疗一周后,黄疸大减,呕恶亦除,SGPT下降至70单位,黄疸指数下降为40单位.减大黄,加强健脾利湿,服药7剂后,黄疸全退,黄疸指数为10单位,SGPT下降至30单位,住院三周后康复出院.

按:本案黄疸系阳黄,湿热俱重,故重用大黄、黄柏、黄连、山桅清热解毒:田基黄亦为姜老治疗肝炎常用的主药,有清热解毒利湿作用:利胆用大黄、山桅、茵陈,且大黄能通大便:利湿用茵陈、木通及鲜茅根,这样可以使湿热之邪从二便中分消.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87年第6卷第2期姜春华教授)

八、经方合用治慢性乙型肝炎高胆红素血症

   近年来,我们用《伤寒论》方茵陈蒿汤合栀子柏皮汤(简称茵栀柏皮汤)化裁,观察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高胆红素血症40例,并与单用西药治疗的42例作对比观察,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l临床资料

   全部病例均为我院感染科住院患者及部分门诊留观病人,经病史、临床体征、实验室及B超等项检查确诊为慢性乙型肝炎,诊断符合1995年5月北京第5次全国传染病与寄生虫学术讨论会修订的标准[中华传染病杂志,1995,13(1):24],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0例中,男29例,女11例;年龄l7岁~68岁,平均37.44士3.0岁;病程1.5年~15年,平均7.54士1.3年;慢性中度25例,慢性重度11例,肝炎后肝硬化4例。对照组42例中,男29例,女13例;年龄18岁~66岁,平均31士3.1岁;病程8个月~14年,平均7.4士1.5年;慢性中度26例,慢性重度ll例,肝炎后肝硬化5例。两组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2治疗方法

   2.1治疗组予茵栀柏皮汤:茵陈60g,山栀15g,大黄10g(另包后下),黄柏15g,赤芍60g,丹参20g,茯苓20g,田基黄30g,泽泻15g,苡米15g,猪苓10g,甘草6g。每日1剂,水煎服,3周为1个疗程。同时予门冬氨酸钾镁30ml,加人5%葡萄糖250m1内静脉滴注,每天1次,3周为1个疗程。2.2对照组门冬氨酸钾镁静滴,用量及用法同上两组均给予肝得健口服、复方维生素B、维生素C针剂肌注和适当的支持疗法及对症处理。

   3治疗效果

   3.1疗效标准显效: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总胆红索(TBIL)、谷一丙转氨酶(GPT)降至正常;有效:治疗后临床症状好转,体征改善,TBIL、GPT下降<50%;无效:治疗后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TBIL、GPT有所下降,但未达到有效标准。3.2两蛆疗效比较治疗组40铡中,显效24例,占6O;有效13例,占32.5%;无效3例,占7.5%;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42例中,显效l7例,占40.48%;有效l例,占35.71%;无效10例,占2380%;总有效率为76.20%。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x2=4.08 P<0.01)。

   3.3结果表明,治疗后治疗组TBII较对照组降低明显(P<0.01),3周内恢复正常24例,平均退黄天数17.3天;对照组3周内TBIL恢复正常17例,平均退黄天数21.6天。两组在TBIL恢复及平均退黄天数方面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患者尿黄、皮肤癌痒症状消失与黄疸消退成正比例。  

   4讨论

   中医认为该病缘于湿热未清,余邪未尽,内伏血分;瘀热阻滞血络,逼迫胆汁外溢,浸渍肌肤而致《伤寒论》云:“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身黄,发热者,栀子柏皮汤主之。”笔者遵其旨二方合用而收佳效。方中茵陈利胆除黄,为治黄专药,现代药理研究认为,茵陈能抑制葡萄糖醛酸酶活性,增强肝脏解毒功能,且能扩张胆管而加快胆汁分泌,促进肝细胞再生,防止肝坏死;大黄泄热导滞,破结行瘀,使湿热从大便而解,其有效成分蒽甙能疏通肝内毛细胆管,促进胆汁分泌及体内毒物排泄;栀子苦寒而质轻,清三焦、利小便,导湿热从小便而出,其内含的栀子甙等成分能促进胆红素代谢,抑制金葡菌等多种细菌生长;黄柏苦寒清脏腑结热,泄湿退黄。加丹参化瘀通滞,改善肝脏微循环、增强网状内皮系统功能和调理素活性,保护肝细胞,促进肝细胞再生;重用赤芍凉血活血,清血中瘀热,使黄疸顿挫;茯苓、猪苓、田基黄利水化湿而退黄;苡米、甘草健脾化湿,调和诸药。全方共奏清热利湿,化瘀退黄之功。本组资料显示,茵陈蒿汤合栀子柏皮汤治疗组退黄、降低胆红素疗效明显优于单用西药的对照组,显示仲景方治疗本症有明显的优势。

  (国医论坛2002年1月第l7卷第l期)


九、桅子类方疗心身疾病

   以感觉胸部憋闷、压迫、灼热等症状,而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查未见异常的心身疾病患者19例为研究对象,男性4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54.4岁。其中伴胸部憋闷症状者用桅子甘草豉汤或桅子柏皮汤;伴恶心或胃部症状者用桅子生姜豉汤;伴腹胀者用桅子厚朴汤;伴下肢冷等冷症者用桅子干姜汤。分三次口服,用药期间可继服原用药,但不并用新药。结果:服药后显效3例,有效6例,好转4例,无效6例。有效以上病例中,服桅子甘草豉汤5例,桅子生姜豉汤2例,桅子干姜汤及桅子柏皮汤各1例。其中女性多于男性(8 : 1),且年龄偏小(平均年龄48.3岁),但与好转以下病例比较,均无显著差异。明显改善的症状为身热、烦躁、失眠及腹证心下濡等。由此认为桅子类方剂可用于治疗具有胸部症状的心身疾病。

   (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98年第20卷第5期〔日〕/后藤博三…//日本东洋医学杂志一1997 48(2)一225^-232)


十、栀子柏皮汤治疗菌痢

   采用栀子柏皮汤治疗急慢性痢疾21例,取得良好效果。方药组成:黄柏四钱,栀子三钱,甘草二钱,加水150ml,煎取50ml,分两次服。

典型病例:

陈某某,男,26岁,分队长。患者初起突然腹痛,特别是左下腹部状结肠处压痛甚剧。随即腹泻,先是水样黄色稀便,后变为脓血便,伴有里急后重,一日约25次,量少。自觉全身发热,头痛,倦怠无力。心肺无异常发现。肝脾未触及。因当时头痛、发热、腹痛,即给以针刺印堂、曲池合谷、足三里穴,取重刺激,留针30分钟,每十分钟捻转一次。起针后以上诸症尚有减轻,随即投以西药SG,按常规服法。但腹泻、里急后重,仍然不见减轻。第二日转院治疗,经服西药无效。遂用栀子柏皮汤治疗,仅服一剂,诸症完全消失,患者要求停药,观察四个多月未见复发。

   李某某,男,21岁,警士。患者开始感到脐部周围不适,隐隐作痛,每天稀便3-4次,并未引起注意。第三天自觉症状加重,腹泻待粘液性稀便,量少,日约20多次,伴有里急后重感,脐围隐隐作痛。心肺无异常。肝脾未扪及。体温37.5度,脉搏80次每分钟,四肢无力,即投以SG按常规服法。第四天大便次数减至15次左右,体温正常,其他诸症未见好转。遂改用栀子柏皮汤治疗,仅服一剂,全部症状消失,观察五个多月未见复发。

   陈某,男,24岁,小队长。患者操作回队后即发生腹痛,左下腹部乙状结肠处压痛明显,腹泻先是黄色稀便,后转为脓血性粘液便,量少,日约18次,伴有里急后重感,畏寒,头痛,恶心,四肢无力。即以桅子柏皮汤治疗,当晚全部症状消失。

  (周宁县民警队医疗室 陈石兴)

十一、栀子柏皮汤加味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

多囊卵巢综合征是一种发病多因性,临床表现呈多态性的内分泌综合征。其发病原因至今尚未阐明。近年中医报道治疗此病多有从脾肾阳虚,痰滞胞宫辨证者。我们于近几年接诊的、经现代医学确认此病的患者,多为知识型的青年女性。她们或学业不顺,或工作紧张,渐致精神焦虑而引发月经不调继则月经稀发,终因不孕或闭经前来就诊。就诊时常诉口干舌燥,性急易怒;甚或面生痤疮,肠结燥便;闭经或月经稀至、量少色暗。望舌多偏红少津,切脉常弦滑或细数。一派相火偏亢之象。何谓相火?“以人身言,则心为君火,包络三焦为相火”(《医旨绪余》);“火内阴而外阳,主乎动者也,故凡动皆属火,……因其动而可见,故谓之相”(《格致余论》)。此乃生理之相火。先贤朱丹溪又云:“相火,元气之贼”;“相火易起,五性厥阳之火相煽,则妄动矣。火起于妄,变化莫测,无时不有,煎熬真阴,阴虚则病”。而“人心听命乎道心,主之以静”(《格致余论》)。今者,心境失静,不静则妄动,火由内生。“又有以五志之火为相火”(《医旨绪余》)。如何辨治,《金匮钩玄》指出:“相火者,龙火也,不可以湿折之,从其性而伏之,惟黄柏之属可以降之”;朱丹溪又云:“栀子善泻三焦火。”秉承前贤教诲,笔者采用栀子柏皮汤加味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疗效颇佳。兹举例如下。

张某,女,28岁,已婚。2007年2月初诊。主诉:婚后2年未孕。现病史:上大学期间即月事不调,先后无定;工作后自觉诸事不顺;婚后又因难以处理好家庭关系而烦懑不已。近年来月经数月一至,量少色暗;口干欲饮,性绪急躁,大解燥结。诊得舌红少津,脉来弦细。妇检:阴唇、腹股沟皮肤灰褐色,呈对称性;子宫略小,双侧附件均可扪及约4cm×5cm左右包块。B超检查:子宫4.5cm×3.8cm×3.0cm、左卵巢6.1cm×4.3cm×2.0cm、右卵巢5.6cm×4.1cm×2.2cm;双侧卵巢内均可见10余枚210~8.0mm大小不等的卵泡。月经后第14天生化检查:卵泡刺激素(FSH)58U L,黄体生成激素(LH)178.4U L,睾酮(T)1.8pm o l L,孕酮(E1)768.4pm o l L,雌二醇(E2):735pm o lL。证属相火偏亢,冲任瘀阻。治宜平抑相火,养血化瘀。方选栀子柏皮汤加味。处方:栀子10g,黄柏10g,牡丹皮6g,白芍10g,当归10g,丹参10g,生地黄10g,熟地黄10g,香附10g,桃仁10g,红花6g,益母草10g。服药7剂,口干即缓。二诊月经即色红量增,二便自调。继之,上方出入调治半年有余,心境逐渐平和,月事复如期而至。近日已告知怀孕。近年来,由于社会变革,人们生活节奏加块,对某些疾病也产生着影响,其中,人们情绪的变化,尤其需要关注。至于多囊卵巢综合征是由于内分泌失调而导致情绪变化,还是情绪变化而导致内分泌失调,目前尚难定论。但五志化火,煎阴成瘀乃中医界的共识。因此,我对表现为相火偏亢患者的治疗,加入平抑相火的栀子柏皮汤,常常告捷。以上是笔者的初步体会,认识当否,祈望同道指正。

  (中医杂志2009年4月第50卷第4期 汪寅青)


【按语】

伤寒身热发黄,重于阳明,并以在经在府,而分用药之次第,允称至当。盖伤寒发热身黄,必由阳明之热,太阴之湿,氤氲而发。凡治伤寒,有实则阳明,虚则太阴之辨。伤寒身黄发热,显属阳明实证,以其有经而无府,故但取栀子、黄柏之苦寒,以寒能泄热,苦能燥湿故也。甘草一味,旨在奠安中土,恐寒凉太过,戕伤脾胃生生之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