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代书法“尚意”,隐藏着怎样的玄机?

 法厉无边 2019-11-06

文·段宏刚

“书法”这个词汇是依托中国文化形态催生的专用名词,也是依托汉字成长起来的独有的艺术形态。

书法在我国,乃至汉语文化圈,历来是一个既古老又新鲜的艺术形态,古老是因为自从4000多年前象形文字诞生后,古人在龟壳、骨头、石壁、树皮、地面等材质上,为了镌刻如同简笔图画一样的文字——甲骨文,常常要考虑塑造字体的合理性与美观性,通过长期摸索,逐渐给每一个字制定了相应的书写(镌刻)规范。

书写规范大致包括,第一笔要写哪一划?每一个笔画的长短和造型应该怎么处理?笔画与笔画之间应该留下多大的间隔?字与字之间该留下多大的空间距离才能使整体造型看起来和谐美观?

这些书写规范为以后的“书法”概念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书法”一词真正诞生于秦朝,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度量衡政策,在文字领域,大力推行“书同文”政策,把各个国家的不同文字统一成固定的书写模式,规范了字体结构,极大方便了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宋代书法“尚意”,隐藏着怎样的玄机?

李斯小篆

这项工作是由著名宰相李斯(公元前284年——公元前208年)完成的,李斯以秦国文字为基础,又吸收六国文字的优点,经过多次试验,创造出了一种形体齐整圆转,笔画凝练简洁,形体瘦长匀称的新文字,同时废除了其他异体字,给新字体冠以“秦篆”,史称“小篆”,作为官方的标准文字来使用。

小篆的发明,从此让汉字的笔画、结构和造型固定下来,让书写变得规范化,为后来“书法”走向艺术化提供了保障。

接着,轮到东汉著名学者许慎(58年——147年)发挥自己的才能,他在《说文解字》里有一句名言:书,庶也,纪庶物也;亦言著也,著之简纸永不灭也。何谓法者?

这句话翻译成白话文意思为:文字作为著书立说的工具,是永远不会毁灭的。文字书写时要有法度,包括三大要素:一是笔法,首先要正确执笔,掌握科学的指法、腕法、身法、墨法、用笔方法等;二是笔势,要妥当处理和组织字体的点画结构、分行布白、承接关系等;三是笔意,要在书写过程中流露出自然情趣、人文修养和人格理想。

宋代书法“尚意”,隐藏着怎样的玄机?

唐楷·颜真卿《多宝塔碑》

其中,笔法和笔势属于书法技法的范畴,笔意特指书法的艺术精神。

由此可见,在东汉时期,人们已经对书法概念和书写法度具备了相当清晰的认识,这个时期,是汉字从实用性走向艺术化的开始。

自此后,历朝历代的书法家,在遵从时代审美共性和书写法度的同时,用个性气质挥洒着千娇百媚的书法艺术,表现出了大同小异的、丰富多彩的艺术趣味,为后人留下了多姿多彩的书法风貌,这些书法风貌被今人当做传统的典范。

从书法史来看,书法艺术性的构建,一直在审美共性和书写个性之间摇摆,有的朝代重视审美共性,有的发扬书写个性,每个朝代都流露出不同的艺术追求和审美情趣,这些都是通过后人的总结和归纳得来的。

清代乾隆时期的著名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梁巘(1710年——1788年),把一生大部分精力放在了研究历朝历代的书法风格上,他留下了一本著作《评书帖》,以客观、公正的态度,评价了历史上在书法领域做出重大贡献的几个朝代的书法形貌,是我国书法史上很重要的一本书法理论著作。

宋代书法“尚意”,隐藏着怎样的玄机?

苏轼

其中,有这样一句言简意赅的点评: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

晋人尚韵是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家,把书法看作纸上的音乐,追求“神采为上,形质次之”的书法美学理念,注重在书法中追求和谐而有节奏的韵律,体现一种脱俗超然的韵味和自然天成的风度。

唐人尚法是指,隋唐时期,书法从隶书变成楷书后,在实用性上达到了顶峰,促进楷书在唐代走到高峰。汉字的形式感越来越成熟,结构和形体越来越完善,用笔越来越规范化,必须以标准化的书写法则来体现这种高度成熟的字体。楷书通常以中锋用笔为主,追求平正、端庄、刚健、雄壮的审美风格,使用这种技法书写出来的标准化字体形态,被称作遵循“法度”。

宋人尚意是指,给书法线条里凝注一种意趣和情态。宋代在意识形态上重文轻武,这种意识强烈地影响到艺术的发展,玩书法的人大多是文化修养相当高的文人,他们喜欢自由自在的生活形态,更愿意把书法看作是修身养性的工具,不喜欢被书法的“法度”所约束,因此,如何在书法线条中发挥自己的个性、情思和意趣,体现文质彬彬的书卷气,是他们求之不得的。

宋代书法“尚意”,隐藏着怎样的玄机?

苏轼《寒食帖》局部

元明尚态是指,书法从元明时期开始走下坡路,在书法创作里,凡是能想到的创新方法,几乎被前人都用过了,书法家为了延续书法的使命,只能掀起一股复古之风,在前人字体形态的基础上,寻求一些结构上的突破,也算是一种创新方式。

宋代书法为何流行“尚意”的书法美学理念,这种理念的诞生,究竟跟哪些因素有关?如果从汉字演变、历史背景、文化形态,这三个方面去阐述这个问题,似乎能找到答案。

书法的演变史在本质上就是汉字结构的演变史,因此,先从汉字的结构演变来进入话题。

最初的汉字称作甲骨文,通常刻在甲壳和骨头上,它们跟后来的金文、大篆、小篆等字体,属于典型的象形文字和图画文字,跟自然界里的物质在形状上十分相似,如,口、日、月、马、牛、羊、山、水、火、田等文字,用篆书写书来,近似于图画。

宋代书法“尚意”,隐藏着怎样的玄机?

黄庭坚

象形文字虽然容易辨认,却在表现抽象事物时鞭长莫及,后来,人们经过不断揣摩,逐渐发明出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转注字、假借字,到东汉时,汉字“六书”正式确立。

汉字的演化过程体现了两个重要意义,一是结构逐渐变得简单,笔画减少。二是为了提高书写效率,把圆笔逐渐变成了方笔。尤其第二点,具有划时代意义。

篆书——隶书——楷书的演变过程,实际上是汉字的实用价值不断增长的过程,楷书的出现,是汉字的作用发生重大变化的分水岭,在楷书之前,汉字主要追求实用价值,艺术价值并不突出,人们写字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书面交流,传递信息,记录文化。

楷书发展到高峰,也代表了汉字的实用价值发展到了鼎盛。盛极必衰是历史的必然。

印刷术从唐代中期逐渐普及起来,此时的汉字结构,完全趋向于固定化、标准化、合理化,不需要书法家从形式上再来改造了。

宋代书法“尚意”,隐藏着怎样的玄机?

黄庭坚《松风阁诗》局部

印刷术没有出现之前,书本的生产、传播和保存,完全依赖书法家逐字逐句来抄写,字帖依赖书法家来临摹,从事这种工作的人叫做“书记”。这种工作不但效率低下,而且出错率较高。

因此,在合适的时间,抄书被印刷替代也是历史的必然。

宋代印刷术高度繁荣,印刷体毫无疑问抢夺了宋代书法家的创造精神和劳动成果,宋人写得再多么认真仔细,再怎么中规中矩,依然超不过唐楷和印刷体。因此,汉字和书法延续到宋代,必然会被历史赋予新的使命,这个历史使命就是在书写中全面去除汉字的实用价值,让汉字向着艺术化大力发展,把书法当做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来探索。

历史上,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该怎么办?这是宋代书法家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幸好,宋代成就突出的书法家,如,苏轼、黄庭坚、米芾等人,都不是单纯的书法家,而是才华横溢的文人,他们借助深厚的文化学养,有能力从文化品位上来开掘书法的审美价值和艺术趣味。

宋代书法“尚意”,隐藏着怎样的玄机?

黄庭坚《松风阁诗》

宋人尚意,“意”可以理解为书法家在写字时,要给书法线条中凝注一种主观化的意趣和意念,让观者从书法线条中可以窥探到书家的学识修养,写字时的精神状态,同时,倡导书法家把书法像绘画那样去探索,把形式与意蕴统一起来,给书法作品中营造出不同格调的意境,表现出书家的真情实感和人生况味。

“意”的另一个含义,宋人认为在书法创作中,映射个人的艺术心理最为重要,体现书写技巧是次要的。

宋代理学和宋词美学,对宋代书法“尚意”理念的形成,同样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在宋代理学家眼里,“理”跟“道”一样,是永恒的,自然万物的气场或精神的产生,跟“理”的作用密不可分,“理”能维系精神的不灭,所释放出来的能量,具有独立的生命价值,是一种永恒之美。

宋词是为了配合音乐而专门填写的唱词,注重抒情和韵律的呈现,形式上自由灵活,句子参差不齐。在创作理念上,宋词倡导即兴发挥,认为情到深处,万物皆可入词。这个理念对书法创作影响很大,致使宋代书法家在创作时,常常信手拈来、触类旁通,广泛吸收了即兴发挥、不拘一格的宋词美学理念。

宋代书法“尚意”,隐藏着怎样的玄机?

苏轼《寒食帖》

代表宋人“尚意”的两大名帖是《寒食帖》和《松风阁诗》。

《寒食帖》是苏轼在1083年的寒食节时所写,此书法以两首五言诗组成,一气呵成,笔法奔放秀逸,飞扬跌宕,把书法、文字和心情三者合一,表达了他孤独惆怅,郁郁不得志的心情。跟他那句书法名言“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的理念十分匹配。

黄庭坚的《松风阁诗》写于1102年秋季,是他与朋友结伴游玩鄂城樊山时,偶然发现了松树林里的一座亭阁,两人兴致盎然,决定在亭阁里过夜,夜里,山风吹拂松林,发出阵阵响声,黄庭坚有感而发,写了这首七言长诗。他以楷书的笔意来写行书,笔法潇洒放达,神采盎然,却不失平和沉稳,尤其一些笔画刻意制造出一波三折的形态,表现出意趣十足的韵味,可以看出,他在写字时心情是多么欢快和激动。

从这两幅名帖完全可以看出在宋代书法家眼里,书法始终是一个用来直抒胸臆,表达个人精神意趣的工具,这是宋人“尚意”审美理念的核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