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身为儒学之士,宋濂写《送东阳马生序》,勉励学生刻苦学习

 九州君子好人 2019-11-06

宋濂(13101381),明初文学家。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今浙江省浦江县)人。元末隐居不仕,明初接受明太祖朱元璋征聘,任江南儒学提举,负责纂修《元史》,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同修国史,当时重要的典册制诰文字大都出于他的手笔。洪武十年(1377)辞官回家,后因受胡惟庸案的牵连,谪居茂州(今四川省汶川县),在半路上病死。

身为儒学之士,宋濂写《送东阳马生序》,勉励学生刻苦学习

宋濂

古人评说:“明初文臣,宋濂为首,其文昌明雅健,自中节度。这是说宋濂一反元代纤秾靡弱的文风,写出了明朗、雄健而且有章法的文章。《明史》说他“醇深演迤,与古作者并”。这是说宋濂思想纯正,而且深入,行文如水,足以同前古的作家并驾齐驱。这些评论都是说得不错的。《送东阳马生序》是给东阳马生的临别赠言。马生是在学的太学生。像宋濂这样的纯儒硕学之士,他当然要选择“勉学”这一主题来写。全文基本上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叙述自己年轻苦学的经过;第二部分批评有优厚条件的人反而不专心学习;第三部分勉励马生要珍惜好的学习条件,刻苦学习。

身为儒学之士,宋濂写《送东阳马生序》,勉励学生刻苦学习

宋濂

文章在表现手法上有几个特点:

第一,亲切而具体。以宋濂的身份来说,他当然代表长辈向马生劝勉,同时要讲一番大道理。但他并没有摆那种居高临下教训人的姿态,而是拿自己求学的经历和体会来说明问题,所以就娓娓动听,亲切有味。正因为他以平等的态度说道理其“入人心也至深,感人之情也弥笃”,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道理要说得动人,就必须有情节,有事例。作者写自己年幼时求学的刻苦、勤奋,举了一些事例,如借书抄读,负箧从师,冒风雪、奔远道,等等。除了典型情节外,还有细节描写:“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这个动人的镜头非常形象感人,而且把“嗜学”“家贫”“借书”“守信用”等实情,全部烘托出来了。

身为儒学之士,宋濂写《送东阳马生序》,勉励学生刻苦学习

宋濂借书抄读

第二,呼应和对比。开头提出“嗜学”二字,涵盖全篇,接着从四个方面叙述自己求学的经过。叙完,用“盖余之勤且艰若此”总括一笔,与开头呼应。中间拿诸生在“太学”中的优越条件对比,发抒感慨,“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这里实际上还是呼应开头的话。第四段写东阳马生,说他“在太学已二年,又与第三段接应;最后说出“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照应第一二段。全文中心是勉学,篇中无论是说自己,谈他人,肯定的和批评的,都围绕这个命题展开,前后呼应,联系紧密。刘熙载在《艺概》中说:“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必顾之,在篇末则前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文章的呼应之法,从这篇文章中可以体会到。

身为儒学之士,宋濂写《送东阳马生序》,勉励学生刻苦学习

宋濂

全文还用了对比法。第一段和第二段是两种不同情况的对比。而第一段中“烨然若神人”和“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也是对比。再如这一段:“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这里写了一位德隆望尊的老人,“门人弟子填其室”,说明他的声望;“未尝稍降辞色”,说明他的威严,“遇其叱咄”,说明他要求的严格。而学生呢?

身为儒学之士,宋濂写《送东阳马生序》,勉励学生刻苦学习

宋濂拜师

“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说明自己的恭敬好学;“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说明对师长的尊敬;“俟其欣悦,则又请焉”,说明自己的虚心和学而不厌。通过层层描写,一位德高望重的学者和一个虚心求学的青年学子的形象就鲜明地出现在人们面前了。而“严师出高徒”这个道理也就不言而明了。

身为儒学之士,宋濂写《送东阳马生序》,勉励学生刻苦学习

宋濂冒雪访师

最后要指出的是,这篇文章是宋濂年老退休后在去南京的路上写的。朱元璋建立皇权后,就大肆杀戮功臣。宋濂借口年老辞职退休,同时定期到南京朝觐,以消释朱元璋的疑忌。这篇文章只谈学习,并且有“承天子之宠光”这样吹捧皇帝的字句,都是有他的用心和深意的。其中把学习的目的归结为追求功名利禄,也是他思想庸俗的一面。但是,全文所阐述的古人刻苦求学的经历与精神,在今天来说,还是有启发意义的。

参考资料

《送东阳马生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