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考古诗词鉴赏,考些什么?(原创)

 时宝官 2019-11-06

高考古诗词鉴赏,考些什么?(原创)

2004年是高考语文命题出现(当然包括其它学科)重大转折的一年。从这年始,许多省(市)自主命题,高考试题由此打破了'全国卷'几乎一统天下的格局,呈现百花齐放的新气象。至今年,各种版本的高考试题已达二十套之多。统观这些试题,虽各具鲜明的区域特色,但'考纲'的全国统一仍决定了其在命制的指导思想、题量、题型等方面高度一致,分析其中某一题型的特点,不仅能大体勾勒出该题型的规律、特征,还能窥见未来考试的发展趋势,对高考复习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高考古诗词鉴赏,考些什么?(原创)

古诗词鉴赏是高考语文的保留题型,也是高考语文试题中的偏难题之一,本文即对2004年以来各种版本的古诗词鉴赏题的一些主要方面做一管窥蠡测,对古诗词鉴赏考什么、如何考和怎样答等做一粗浅归纳,以期对来年高考古诗词鉴赏的复习提供一些帮助。

一、取材情况:(见下表)

高考古诗词鉴赏,考些什么?(原创)

说明:1、统计数字中不含各地春考卷。2、全国卷只含全国卷(Ⅰ)和(Ⅱ)。

从朝代看,从东晋至近代均有涉猎,其中主要以唐宋居多。诗多取自唐宋,词多取自宋代。2006年,取材于清代及近代的诗歌一下子冒出六首,大有'厚今薄古',后来居上之势。

从体裁看,诗词曲联都考过,但对诗歌的考查占绝对优势,其中绝句又明显多于律诗。

需指出的是,2004年上海卷中首次将对联(与诗歌对比鉴赏)入题;2006年湖南卷把《红楼梦》中的两首律诗引入高考,首开古典名著中诗歌作为考试材料之先河;2007年北京第一次考出《诗经》中的作品《芣苢》。这些新动向须引起足够重视。

二、构题特点:

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单独鉴赏题型,一种是比较鉴赏题型。单独鉴赏即针对一首诗(词)予以赏析;比较鉴赏则是针对所提供的两首或三首进行鉴赏。

四年来,各套试题中,单独鉴赏题型占了大头,但比较鉴赏题型有增多趋势:2004年的13套试题中,只有上海卷采用比较鉴赏形式,其余12套为清一色的单独鉴赏;2005年的15套试题中,比较鉴赏形式增为4套(沪、湘、辽、浙);2006年的17套试题中,比较鉴赏形式仍占了3套(鄂、湘、渝);2007年的20套试题中,比较鉴赏达到了5套(赣、鄂、辽、浙、渝)之多。

比较鉴赏题型主要集中于对诗歌的鉴赏,其中占绝对多数的是针对绝句的比较鉴赏。值得关注的是,2004年上海卷考出诗歌与对联的比较鉴赏,2006年湖南卷考出律诗的比较鉴赏,2007年浙江卷考出了诗词曲'三合一'的比较鉴赏。这些比较鉴赏题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用来比较的作品在内容上往往有所关联,如上述2007年浙江卷中诗词曲三个题材中都涉及到'王谢堂前燕'这一意象。

为什么比较鉴赏题型侧重考绝句而非律诗?笔者以为,可能是相对于词和律诗,绝句篇幅较小、容量较少、难度较低。两诗相较,容易把握,而词和律诗的比较鉴赏则正好相反。评鉴赏析高居语文能力层级之巅,古诗词部分又属中学生的薄弱环节,因此,比较鉴赏题仍有可能以考查绝句的鉴赏为主。

三、考查角度:(见下表)

高考古诗词鉴赏,考些什么?(原创)

关于知识:主要是对诗、词(联)的相关知识进行考查,属于最低能力层级------'语知识记'。有两种考法:

一种是纯粹的知识考查,其中,有的考语言特点,如2004年的上海卷第16题:'对联在语言形式上的最大特点是(填空)______,律诗中的颔联和颈联也具有这样的特点';有的考文体常识,如2005年的广东卷的第14题(1):'请写出这首诗颈联中的一组对仗的词语';有的考文学常识,如2007年的北京卷第12题①:'《诗经》使用赋、比、兴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填空)___',2007年上海卷第14题:''词''这种体裁的别称是___'等;不难看出,只要知道诗词最基本的常识,上述问题均可迎刃而解。

另一种是对知识和内容的综合考查,如2004年的江苏卷第16题(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这一题看似考知识(边塞诗),其实是将边塞诗的概念和对诗句内容的理解揉在了一起,只要把'边塞'和诗中的地名联系起来即可。

关于诗眼:诗眼,概言之,是指诗词中的关键词。凡在一句话节骨眼处炼得好字(实为词)者,称为'句眼';凡是全篇围绕着一个字(词)展开,该字(词)贯穿全诗始终,称为'篇眼'。句眼可使全句游龙飞动、令人刮目,味之不尽,如久负盛名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篇眼则片言居要,牵一词而动全篇。

诗眼的考查,频率很高,几乎每年都有。有的省甚至连年涉及,如江苏(2004、2005年),四川(2006、2007年)。需要注意的是,所谓诗眼的考查,实则大都是对'篇眼'的考查,如2005年的天津卷的第16题(1):'简析'望'字在诗中的作用';2006年江西卷第14题(1):'本诗的'诗眼'是什么?'等等。完成此类题的要诀是'立足诗眼,统观全篇',即首先抓住关键词(诗眼)本身的含意,然后联系语境予以综合表述。

关于炼字:炼字实际上是炼词。'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古人在诗词创作时,对词的选择(锤炼)颇下功夫。

高考古诗词鉴赏,考些什么?(原创)

考查炼字,就是考查学生品味揣摩精彩传神之字的功力,就是让考生能较准确地概括出其'精'在何处,'妙'在哪里?主要有三种考法:

一为独字品味。就是直截了当让你说出某字好在何处。如2004年浙江卷第16题(1):'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又如2006年广东卷第13题⑵:'简析诗中'带'字的妙处'等;2007年全国卷Ⅱ第12题(1):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 一个字?请简要分析;以及2007年广东卷第10题(2):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

高考古诗词鉴赏,考些什么?(原创)

二为换字品味。就是更换诗词中某个字,让你在对比中品味表达效果。如2006年福建卷第10题⑴:'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请简述理由'等。

三为比较品味。就是对该诗词在其它版本中不同的用字(词)予以辨析。如2004年湖北卷第16题:'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2004年辽宁卷第16题(1):''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 有的版本写作'晓'。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请简要赏析'等。

这三种考法有个共同点:都须对所涉及的字分别从本义和语境义两方面加以简析。后两种实则为开放题型,即解答时不能简单地说'是'或'否';'好'或'不好',而须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如上述2004年浙江卷第16题(1)的参考答案为:''空'字表达了苦苦等待没有结果(本义)的孤寂、惆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语境义),使主题更加鲜明。'上述2004年辽宁卷第16题(1)参考答案为:''绕'字好,因它切实具体地描绘了绿水环抱人家的场景,生动形象,具有动态美;也可说'晓'字好,因它既点明了时间,又渲染了早晨的清新氛围,能够使读者有更自由、更广阔的想像空间。'这种'多元解读'的考法已成大势所趋。

关于修辞:诗词是语言的精华,是语言艺术化的呈现,而语言的艺术化几乎离不开修辞的参与,二者如影随形密不可分。大约正是基于这一原因,诗词的鉴赏中对修辞的考查总占相当比例,尤其近三年来,有关修辞的试题,先后有近二十次之多。主要有三种考查方式

一是对辞格概念(识记)的考查。如2005年全国卷Ⅰ第12题(1):'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同年的浙江卷第16题(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2006年安徽卷第12题(2):'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2007年重庆卷第13题(1):'后二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等。上述'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和结合内容'具体说明'的提法,无非是指对修辞手法的构成要素(如比喻中本体、喻体等)加以列举对号入座或根据相关要素对某些辞格予以辨别而已。

高考古诗词鉴赏,考些什么?(原创)

二是对修辞运用分析的考查。如2005年湖南卷第16题(2)中对'柳诗曰'尖山似剑''的分析;同年福建卷第10题(2)中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去年的福建卷第10题⑵:'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同年的江苏卷第12题⑵:'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2007年的安徽卷第12(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湖北卷第14(1):'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山东卷第14(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等等都属于对修辞运用分析的考查。这类题的解答几乎都可以用这样的公式去套:即'用……(修辞手法),描绘(写出)了……情景(情状),表达(抒发)了……思想(感情)'。如福建卷第10题(2)的参考答案为: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境

三是对修辞效果概述的考查。如2005年湖北卷第16题(2):'这段曲词中运用了对仗、顶真的修辞手法,试简析它们各有怎样的艺术效果。'同年的上海卷第15题:'以下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千古长如白练飞)都运用了修辞手法,它们的表达效果是___'。有关修辞效果概述的考查一般从两角度解答,一是从形式(结构)上着手,即从对该修辞格本身特点和上下语境的结构关联来简析;二是从内容(内涵)上简述,即对该修辞格主要的表达作用结合语境内容的概述。如上述湖北卷的参考答案可为:对仗,显示了语言的对称美(特点),达到了意境美和韵律美的完美结合(作用)。顶真,具有回环跌宕的旋律美(特点),表现了汉元帝离恨未已、相思又继、千结百转的愁绪(内涵)。

关于情与景:古人云,'作诗不过情、景二端。'从情景角度赏析的试题比比皆是,三年来,有近半的试题中涉及到了对'情'与'景'的考查。大体也有三类。

一是关于情与景深层义理解的考查。深层义往往隐藏在字句的表面义之下,常见于一些感情深沉迂回、含蓄不露的诗中,如柳宗元著名的《江雪》。2005年江苏卷第14题(2)亦类此:''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这首诗里,表面上(表层义)写'枝上露水不时滴下来,沾湿了阶下青苔',实则上(深层义)渲染了一种'清冷,幽静'的氛围,表达了作者'孤单、寂寞'的心情;2007全国卷Ι第12题(2)(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望江南 超然台作》作一赏析)亦同。

高考古诗词鉴赏,考些什么?(原创)

二是有关景中含情、情景交融类的考查。情景交融的结合方式多见于送别类和思乡类的诗词中。这类诗歌的特点是'情在景先',抒情主人公往往是'带着有色眼镜看世界'--------含情观景。正所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笔下之景带上了浓郁的主观色彩。所以,解答这类题时,关键须抓住诗歌中一个个'景物'(意象),然后联系上下文,归纳即可。如2006年湖北卷第14题(2):'《暮春浐水送别》是怎样融情于景的?'参考答案为:'将友情、世情等浓缩为'古今情',融入由'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意象组成的一幅感伤画面之中,形成了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三是触景生情、情随境生类的考查。这类诗歌的特点是,诗人的情思意念后于客观物境,是某种物境'触发'了诗人的主观情思。王昌龄的《闺怨》堪为代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如2004年浙江卷第16题(2):'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是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这既是一道开放型的多元解读题,也是一道触景生情、情随境生类的情景考查题。只要明白了上述情与景的特点,解答起来就游刃有余了。

关于评与析是指在试题中引入相关的诗评等,让考生结合之对该诗词的整体或某一方面予以赏析。这种考法在历年的试卷中屡见不鲜

有的引用名家的诗评,让考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如2004年北京卷第13题:'读下面苏轼的评论(略)并回答问题……说出苏轼赞扬写梅花、白莲的诗而批评石曼卿《红梅》诗的理由,并作具体的分析';又如2005年江西卷第16题:'钱钟书称此诗表现了某种'情味',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再如2006年全国卷第12题(2):'你认为这幅'竹石牧牛'图在作者心目中的含意是什么?有人认为作者在诗中'厚于竹而薄于石',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说明'等。

有的引入相关的诗论,让考生结合诗作对相应的主张作具体的阐释。如2004年重庆卷第16题(1):'古人作诗主张'外师造化,内得心源'。请指出在这首诗中最能体现这一主张的一联诗句,并说说它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趣。'又如2004年全国卷Ⅰ第12题(2):'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情、景角度来赏析这首诗'等。

有的引用相关的材料,结合诗作进行赏析。如2005年广东卷第14题(3):'北宋翰林图画院曾用'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作为考题,夺魁者画的是'一船夫睡舟尾,横一孤笛。'你认为这幅画能表现这两句诗的内容吗?请说明你的理由'等等。

这一题型无非还是对诗词的某词某句某情某景某理等的理解概述,与上述考查种种不同的只是'切入点'有别而已。从中启示我们,在复习古诗词鉴赏时,既要关注作品本身,还要留意有关的诗评、诗论,要尽可能占有更多的材料,多角度、全方位地解读诗词。


综上所述,古诗词的鉴赏主要考古代诗词之一般知识;遣词造句之精妙之处;表情达意之手法作用;情景结合之方式特征和对古人评论之阐释解读等,其实不管考什么、怎么考,不管题型如何变化,只要掌握了诗词表情达意的一般规律,只要掌握了诗词鉴赏的常见方法,就能'以不变应万变',就能掌握主动,从容应对。

高考古诗词鉴赏,考些什么?(原创)

语文新思维原创(首发于 《试题与研究》2008年第1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