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审美赏析

 123xyz123 2019-11-06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审美赏析

 山坡羊·潼关怀古》是张养浩在陕西任职时写下的。据《元史、张养浩传》云:“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张养浩)为陕西西行台中丞。……登车就道,遇饥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此曲为前往陜西赈灾,途经潼关所作。全曲如下: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怀古的作用往往是借古伤今,或借古讽今。《山坡羊·潼关怀古》是诗人面对因旱逃难,人民流离失所而发出深深的感慨。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是说层层叠嶂好像在这里聚首,黄河的浪涛似乎发出了怒吼。诗人从潼关靠山临河的形胜谈起,因为潼关筑城于山腰,居高临下。上一句中,一个“聚”字,把静态的山写活了,并赋予众多的峰峦以生命和意志,动态地表现了山势的簇拥。下一句中,一个“怒”字,不仅赋予黄河以生命和感情,而且表现出水流的湍急,奔腾怒号的气势。上句写山,下句写水,山水相连,不但形成对仗,开拓了诗歌的审美空间,而且运用拟人的手法,融入了诗人的情感,表现出一种雄奇壮观的审美效果。

 紧接着的第三句“山河表里潼关路”,意思是说,华山、黄河里里外外只有一条潼关之路。“表里”即内外。对潼关来说,外有黄河,内有华山,互为表里。从意义上来说,前面两句是为第三句中“潼关”作了自然环境的描写。“潼关”在历史上是古都长安的大门,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同时,第三句承上面两句中的“山河”而来,从而引出本曲所描写的重点“潼关”,并与诗题照应。

 诗人站在潼关上,“望西都,意踟蹰。”“西都”是泛指秦汉以来在西安所建立的古代帝都,到现在历史达千年之久。“踌躇”本意为犹豫不决,在此是心潮起伏。其意义为,西望古都长安,心潮起伏,顿生悲凉之感。

接着写了“意踟蹰”的原因是“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这里是说行经秦汉故地实在令人伤心,因为“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在中国的历史上,潼关是秦汉战争的要塞,由此而想到项羽一把火烧了秦始皇的阿房宫。而这一思想在张养浩的另一首《山坡羊·骊山怀古》已经得到很好的表现。全曲如下: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

当时奢侈今何处?

                        祇见草萧疏,水萦纡,

                        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

                       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这首曲的意思就说,历代王朝经行之处,曾有过千万间的宫阙,千万的王侯贵族在此寻欢作乐、穷奢极侈。然而,这些豪华的宫阙也随着各个王朝的更替而破坏,化作废墟一片,变成了泥土。蕴含其中的思想显然是对统治者挥霍民脂民膏的不满和愤恨,对广大的劳动人民的同情。

 诗人的思绪由历史转到现实。就客观来说,诗人所见,只有无数逃避饥荒、尸填沟壑的难民。从主观来说,有古到今,内心的愤慨之情油然而生,直抒胸臆地写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是诗人独到的见解,是对历史的高度概括,也是诗歌点睛之笔。我们从诗人因触景生情而产生的情感来看,诗人不是为历代王朝的兴亡伤感,而伤感的是历代人民的深重苦难。一个王朝的兴起,或者灭亡,老百姓总是逃不过这其中的灾难的:也许为打江山而付出生命的代价,江山一旦打出来,而享受的是统治者,而兵役劳役加重了老百姓负担;当天下大乱时,老百姓妻离子散,甚至家破人亡……总而言之,无论是兴或是亡,百姓都逃脱不了苦难。这一让人沉痛,让人发人深思的点睛之笔,不但抒发了诗人的愤激之情,而且提高了诗歌的审美意境,激发读者想象,引起读者的思考。

总之,由写景到怀古,由怀古到抒情,可谓情景交融,借古伤时,意蕴深刻。特别是在格调极为沉郁,而气势却如此雄浑中所表现出来的对中国古代历史本质的高度概括,更显示出诗人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敏锐的智慧能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