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悲欢离合总无情 蒋捷《虞美人·听雨》审美赏析

 123xyz123 2019-11-06

蒋捷的《虞美人·听雨》通过自己在漫长而曲折的人生经历中,形象而具体地概括了人从少到老在环境、生活、心情等方面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少年只知追欢逐笑,享受欢乐;壮年飘泊孤苦,触景伤怀;老年寂寞处境,孤独伤感。词人通过自己的处境与情感变化,表现出了因亡国环境的影响,感情变得麻木,从而暗示了词人亡国之愁情。“虞美人”即词牌名。“听雨”即词作的题目。全词如下: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词人首先写道:“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年少的时候,在歌楼上,在红烛烛照中听雨,也沉浸在灯光昏暗下轻盈罗帐之中。词人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少年浪漫的生活图景。这里,词人抓住了少年的心,突出了少年时代放荡不羁的性格特点。其中,“听雨歌楼”就很好地表现了一个少年,在无忧无虑的生活中,在没有经历人生的风雨之中心中所充满的喜悦。特别是“红烛昏罗帐”更表现了少年沉浸在美好生活中,感受着浪漫的人生年华,其喜悦之情不言而喻。这里所要表达的与辛弃疾《丑奴儿》中所说的“少年不知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有着同样的意蕴。

接着写道:“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断雁”即失群孤雁。意思是说,人到中年,漂泊在他乡,乘着小船,看蒙蒙细雨,只见茫茫江面,水天相接,西风中,一只孤雁阵阵哀鸣。这画面,词人是从上面“少年听雨歌楼上”转换而来,空间和时间都发生了变化。这里,词人通过描写了一个他乡客子在舟中听雨的画面,不但展现了一幅水天辽阔、风急云低的江上秋雨图,而且表现了词人在壮年之后,生活的不安宁,常常东奔西走,四方漂流的处境。其中“听雨客舟中”中的“客”和“舟”表现了词人客居他乡,居无定所的漂泊生活。“断雁叫西风”中“西风”即秋风。这里,词人不但营造了秋天凄清的氛围,也表现了词人凄凉的心境。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可以说,词人通过秋日漂泊来表现出一腔旅恨、万种离愁的伤感与无奈。

最后一个画面是:“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星星”即白发点点如星,形容白发很多,暗示人已经老了。意思是说,而今,人已暮年,两鬃已是白发苍苍,独自一人在僧庐下,听细雨点点。这里,词人描写的是一个白发老人独自在僧庐下倾听着夜雨的画面。词人首先通过描写了“听雨”暗示了老来孤独的处境,这与开头的“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的意境是不相同的。其次,词人通过“僧庐”一词来描写了孤苦伶仃的寄身在“僧庐”的凄凉,更与“歌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可以说,经过无情风霜的诗人,而今“鬓已星星”,处境之萧索,心境之凄凉。

为此,词人最后人写道:“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意思是说,回想起人生的悲欢离合的经历,还是让台阶前一滴滴的小雨下到天明吧。其中,“一任”,即任凭之意,更好地表达了听雨人在冷漠和决绝中透出的痛苦的心情,真有“无可奈何花落去”伤感与无奈。在这里,词人说“一任点滴到天明”,不但说明了即使身处“僧庐”,也难掩心中的不平静,也无法真正与世隔绝,也不能真正忘怀凄楚的人生。而今是“一任”“到天明”,滴滴答答雨声,也是使词人难以入睡。真有辛弃疾的“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的惆怅。同时,我们可以这样说,此时的词人,在秋风里,在落叶中,在淅淅沥沥的夜雨中,久久伫立,沉默不语,也许陷入了往事的回忆之中。

在艺术上,首先,空间跨越大,意境深广。这是一首小令,却以“听雨”为媒介,将几十年大跨度的时间和空间相融合,概括出少年、壮年和晚年的特殊感受。其次,言简意赅,意蕴深厚。再次,画面生动形象,蕴藏深刻的感情。第四,层次清楚,脉络分明。全词以“听雨”为线索,上片感怀已逝的岁月,下片慨叹目前的境况。第五,首尾照应,不但是结构完整,而且延伸了诗歌的情感意蕴。第六,以静写动,给读者以无尽的想象空间,感受词人内心无尽的深沉情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