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物 | 藤森照信 :野蛮前卫建筑

 六六5r7llv5obd 2019-11-06

morning

      Terunobu Fujimori 是位日本建筑师、建筑史学家,也是东京大学工业科学系的教授,他在他44岁,也就是19年前进入了建筑的领域。他自从发现日本的大楼和住家这些建筑的本身比设计本身有趣,同时在受委托设计了间小的家族历史博物馆后,踏入了建筑的行业。

      他想保有他的独特、不被建筑历史绑住的设计,他尽量去寻找不同的灵感。建筑师Kengo Kuma 曾评论过Fujimori,他认为Fujimori 发展出了一个现代建筑界从没人见识过的风格。

      他说自己的朋友安藤忠雄、伊东丰雄都已经设计建造了各种建筑,没有什么留给自己去探索的了。

      “所以我必须做些不一样的东西”,他说。

1

“从零开始”

      不少建筑师会从古罗马、古希腊建筑中汲取灵感。不过他想要再早一点。

      “回到青铜时代,甚至是新石器时代。从还没有建筑设计的时代开始,从零开始。”

      于是,藤森照信设计了“高过庵”。这是一座茶室。

      “高过庵”的基地位於“神长官守矢史料馆”前方约100公尺,两棵高高的栗树上面伫立着活像从宫崎骏动画裡走出来的小屋。

      其名字“高过庵”的意思即为“建得太高的茶室”。据说当时茶室拆除脚手架后,才发现原来这么高,索性就叫“高过庵”吧!

      “高过庵”建在两棵高高的栗子树上。先通过梯子到达一个小平台,在那里脱掉鞋,继续向上爬一段梯子,才能到达茶室入口。

      虽然爬上去直到坐定后整座茶屋还是晃个不停,瞧他仍旧一付心满意足的幸福模样:

      传统的日本茶室一般不会有很大的窗户,更不会趴在窗口看外面的风景,因为要把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到茶本身。

      但“高过庵”却有一扇大窗户,从那里可以俯瞰藤森照信长大的小镇。传统茶室中,茶室主人有时会根据季节、时辰等更换挂轴画。“高过庵”中,大窗户正好取代了挂轴字画,展示出季节时间的流转变化。

      “建造‘高过庵’可不是为了喝茶,我想在这里放空思想,画画图、写写字什么的。”

      “但是这里太放松啦,到现在我还没有开始做事情呢。”他笑着说。

      有人曾这样问他:“为什么高过庵是两条腿?”

      “一条腿太危险,三条腿太稳定而有些无聊。”

2

用最原始的方法来设计建筑

      除了建筑师身份,藤森照信更为人知的身份是建筑历史学家和大学教授。他45岁时才建成了自己的第一个建筑,这是家乡委托他设计当地的神长官守矢史料馆。

      在神长官守矢史料馆中,四根巨木恣意穿檐而出,在钢筋混凝土的架构下,外墙饰以粗犷的泥作和手工剥离木板,屋顶铺的是当地盛产的铁平石屋瓦。馆内和外观一样质朴,墙面以着色灰泥混合稻梗涂装,屋内的五金构件也是手工锻造的。

      他认为工厂的加工会让自然材料失去个性和偶然性,以及材料本身的“缺点”,因此坚持用最原始的方式来处理材料。

      乍看这栋建筑时,许多人立刻被屋前那四根贯屋檐的立木所吸引,好奇那是否代表了什么特殊意义。藤森的回答很妙,他说:“在画设计图的时候,不小心线画出去了,这样反而产生了活力。我想着那就这么做吧!”

      如此充满“手作”原始风味,令人难以置信这是一栋二十世纪末的建筑。

      以现代工法覆盖上自然素材或植物的呈现方式,从此成为藤森建筑的一大特征。身为建筑史学家,他彷彿绕了一圈回来告诉我们:能够和自然融为一体,才是二十一世纪最前卫的建筑。

      他说:“因为我是个建筑历史学家,我认为它应该是独特的,应该与之前的建筑不同。如果我设计出一个传统的欧洲或者日本建筑,人们大概会这样说吧:‘哦,因为他是历史学家’。我不想要那种评价。”

3

植物之家

      藤森照信的工作方式有点“不一样”。他没有自己的建筑事务所,画完图纸后,便找来朋友或研究生,甚至是当地居民一起帮忙干活,时间长了,这些志愿者小组还起了一个名字——“绳文小组”(Jomon Company)。

      绳文文化是指日本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藤森照信的建筑“粗糙而原始”,他也常从新石器时代中找到灵感,因此得名。

  | 蒲公英之家 | 

      为了拯救即将灭绝的日本原生种蒲公英,藤森照信把蒲公英种在了自家屋顶,取名“蒲公英之家”。

      很可惜的是,后来因屋顶常常漏水不得不放弃。

  | 韭菜之家 | 

      1997年,在韭菜之家的建设中,他们一起给屋顶的花盆里种上韭菜。近看有如人体皮肤上的毛发。

      这项荣获“日本艺术大赛”的作品,外观看似不怎么起眼。内部空房间却出乎意料宽敞,开口位置也很有趣。

      室内一角为韭菜之家的茶室,它以最原始的材料,表达出前卫的空间观。

  | 一棵松之家 | 

      1988年,“一棵松之家”把象征长寿的松树高高种在屋顶上,像旗帜般神气地迎风而立。

  | 烧杉之家 | 

      2007年的”烧杉之家”,他尝试以火烤方式把木料燻黑,既可以防虫防腐,又可以自然上色为建物增添立体感。

      这种把草种在屋顶上的建筑形式,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当时生活在寒带的人类為求保暖,都是挖穴為屋,然后在上面搭建茅草屋顶,再覆土植草以保温。这种建筑型态仍留存至今,主要分佈在欧洲乡间与日本的东北地区,日本人称之為“芝栋”。 

      谈及那些帮忙干活的朋友和当地居民,藤森照信说自己并没有向他们付钱。“一起做这些事情大家都很开心。一旦付了钱就成了劳动。”

4

茶室的命名

      藤森照信曾应日本首相的委托,为首相和法国总理希拉克会面设计了一间茶室,叫“一夜亭”。茶室建在小山坡上,靠着几根山毛榉原木支撑。

      “一夜亭”比一般的茶室要大一些,“因为具体的尺寸几乎都是按着希拉克的体型设计的。”首相和总理在茶室不会待太久,他便将茶室命名为“一夜亭”。

      他为何如此独钟茶屋呢?或许因为他太太是茶道讲师的缘故吧!日本茶道的仪式和规矩非常繁琐,藤森自许性情“山野”,比较喜欢台湾自在的喝茶气氛,因此,在去年五月,他受邀来到台湾新竹峨眉完成两件在台湾的处女作,在那里设计了“忘茶舟”和“入川亭”。

      这一次,他把茶室和船结合起来,建起可以移动的茶室。虽然茶室看似充满原始气息,船身却采用了飞机和F1赛车所用的硬壳式结构。

      名字取自禅宗追求茶道的极致——“最终把茶忘了”的最高境界。

       不过藤森照信这样解释:水面上风很大,为了不让船随风乱漂,只好努力划桨,最后自然忘了喝茶。

      “忘茶舟”不远的岸上,伫立着“入川亭”。入川亭由五根粗竹支撑,从侧面看,五根竹子像是汉字“入川”的笔画,“川”有河流之意,这座茶室正好建在湖边的树林里。于是就有了“入川亭”这个名字。

5

超现实空间

      在这个前卫科技引领风骚的时代,史学家出身的藤森极爱另辟蹊径,以最原始的木、土、石、植物等自然元素,揉合最现代的空间观念,创造出古今难辨、既蛮荒又前卫的超现实空间。 

      1998年的“秋野不矩美术馆”让他继处女作“神长官守矢史料馆”之后,有机会做更进一步的实验,使这项理念更为成熟。

      美术馆位於静冈县滨松市一处绿意环绕的山丘上:

      由入口看过去,整栋美术馆像是建在平面上,从另一头看才发现,原来背面是高高架在斜坡上,整面外墙饰以当地盛产的天龙杉:

内部仍是一贯原木樑柱结构,墙面涂装的灰泥混合着天然米糠和稻壳

充满朴拙感的内部空间,既原始又现代

各种质材纹理的实验,随处可见

      2000年,熊本县立农业大学的学生宿舍,又为他赢得“日本建筑学会作品奖”殊荣。

正门入口处穿檐而出的巨木,似乎成了他的招牌商标

 一根根原木就这么树立在教室中间,这应该说是太前卫还是太野蛮?

6

低矮的安全感

      藤森照信想要让他的建筑回到“更接近人类首次建造人造建筑物的时代”。

      去年,藤森照信在“高过庵”旁边建造了“低过庵”——有点低的茶室。

      “低过庵”也是他和志愿者们一起建造起来的。灵感来源于原始的竖穴,他把茶室沉入了地下。参观者需要弯着身子才能进去,屋顶可以打开,这时候在茶室里便能享受到大自然。

      “高过庵”的晃动让人紧张,旁边建在土里的“低过庵”则能给人带去安全感。

      “两者在一起产生的对比,也是很有趣啊。”藤森照信说。

- 总结 -

      四十四岁之前,藤森教授是专攻近代建筑史和生产技术史的著名学者,只不过,他是个非常另类的学者。藤森认为,历史不是记载在书中的死知识,历史是活的、在我们生活周围俯拾皆是,所以他提倡“路上观察学”,鼓励市民关注自己生活的环境,仔细观察身边习以为常的事物。

      日式建筑有种独特的“静”,让人沉醉于它简单的元素和看它如何与大自然完美的结合。

      藤森照信的作品尺度不大,看似原始质朴没什么高深学问,却温厚幽默,让人看了不觉莞尔。尤其是后期,他开始尝试一系列小巧、充满实验性的茶屋设计,童趣十足,为他赢得“疗愈系建筑师”的封号。

      对于人们对自己建筑的看法,他说:“我并没有想过去打破常规,我只是在做我想做的事情。人们认为那些事情不常规而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