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日里闲话读书

 01一线 2019-11-06

读书日里闲话读书

/01一线

人生所有的努力,并不是为了让人觉得你了不起,而是为了自己看得起自己。 人生的奔跑,不是瞬间的爆发,而是途中的坚持。你纵有千百个理由放弃,也要找一个理由坚持下去。能激励你的不是励志语录,而是比你优秀的人比你还在努力。当你越来越优秀时,自然会有人关注你;当你越来越有能力时,自然会有人看的起你;改变自己,你才有自信,梦想才会慢慢的实现!做最好的自己,这个社会就这么现实!想要破茧成蝶,必须付出百倍的努力。懒,可以毁掉一个人,勤,可以激发一个人。不要等夕阳西下的时候才对自己说:想当初、如果、要是,之类的话!你的偶像不是别人,而是自己!不为别人,只为做一个连自己都羡慕的自己!

人生有很多好事情需要坚持,不忘初心,才得始终。在众多的人生好事情当中,读书算一件,活到老,学到老。今日专为读书设,还是世界级的。愿望极其好,尽管应者寥寥。早前把聪慧文雅之人唤作“读书人”,把上学唤做“读学”,比方“读中学”“读大学”,说明读书,可不是人人都能的。得先期努把力,达到某个境界或高度,才有资格。而一旦读了学或书,再说话做事,就得接受与不读学、不读书者的不同评价。后者可以出语粗鄙,举止荒唐,前者不行。“亏你还是个读书人!”只这句,就足以把前者的脸羞红。所以光说读多少本书,没多大意思。读书的本意是教人聪慧,教人文雅,如果读来更糊涂,更粗俗,不读也许还要好些。

读书人要脸,客观上抬高了道德标准,增加了做人难度,这事儿很讽刺。当然人要读书,还远不止要聪慧要文雅。人生在世,寿命有限,活动范围亦有限。面对随时随地涌到面前的陌生事和物,想知道是什么,为什么,这是生命的本能,也是生存的本能。否则,是该接受,还是该拒绝,是该吞食,还是该吐掉,都不闹不清楚,很可能会让只此一次的生命,就此一次性了结。

据说阿米巴虫和爱因斯坦都会犯错,二者高下立判的标准只是在,前者如果错了,就会与错误一道死去,后者如果错了,则会让错误代替自己去死。举这例的是个科学哲学家,很遗憾把他的尊姓大名忘了。一直的读书不求甚解,终于在此收现世报。估计那哲学家说的是,一极低一极高的两个生命,饥饿时面临某个未知物,前者是先吞进去再说,后者是先试试再决定是否吞下。

正由于生命有时限,活动有空间,人面对巨量的未知,不可能逐一亲自去试,于是就有向前人讨教的需要。正是在自己之前无数的前人,试出的经验,成为后人无须再试的便利。而前人的经验,在文字被发明后,就多半被记载在书里。所以越是后人,就越是要读书。同理,越是有书读的后人,就越比无书读或少书读的前人,生活得更安全,更自由,更便利。

庄子曾发过有涯无涯感叹,确实会直接导致不可知的悲观。可是,那当是在书不多的时候,遇事多得自己亲历亲为,闹得自己往往力不从心,所以爱思考的庄子,才会发出那般的感悟。后来书越来越多,尤其到了今天,大多事情不再需要人运用直接经验了,太多的未知都可从书上得来了,也就等于把人的寿限延长了,活动范围扩宽了,秀才不出门,就能知天下事了。

尤其在是互联网时代。因为此前存在了几千年的“书”,不论是“印”在啥东西上的,都完全不能和今天的互联网比丰富,比读时的方便。所以今天的“读书人”,很多已是“刷屏人”。或说今人是少量读书,大量刷屏的人。

现在读书有阅读纸质书和电子书两种形式,当然,还派生了听书方式。纸质书说是“书香”的好闻,刷屏无法给予。又说书阅读起来方便,刷屏则有所不及。甚至还有养生派的见解,谓读书有益眼睛和颈椎,刷屏恰对这二器官损害巨大。等等。就像至今仍有人用笔写书,迷恋那种走笔沙沙的感觉。

个人见解,除非此人书法极好,否则他若投稿,肯定是编辑大人的最厌。人家还得替你敲,敲的时候还得仔细辨认,改的时候还得找地方落笔,一旦改动大还可能连落笔的地方都找不到。所以见到的作家,业余的,专业的,无一例外,最后都弃笔用键,包括七老八十的先生,都从手写版起步,逐渐丢掉用了大半生的手笔。现在用手笔的人多半是爱好书法的人,留下手书以作纪念,这算一种情趣,与读书关系不大,姑且不说。

现在读书主要读两类书,一类专业书,是要围绕当前从事的工作来读,且是阶段性的读,除了本专业的,还要找一些相近专业的书读读,甚至还要适当读一些专业综合性书读读,这些读来也是相得有益的。关于这类书的读法也不想细说,要说的是个人业余想读的与专业工作无关的业余书,这些书读来益智且修身养性,对工作也是一种美妙的调剂。这类书因太多,尽量要有计划性的去精选精读。

古往今来,书籍之多,没有人能够单凭一己之力从中筛选出最好的作品来。浩瀚的书籍摆在读者面前,大家都感慨世上书有那么多,我们谁也没法去读完的。读哪些?我们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书,自然就有个择优的问题。而优又主要体现在你感兴趣方面的优。有些书,选择不好,读了浪费时间,还可能把人带偏,读了比不读还糟。幸亏我们有时间这位相对来说最智慧和最公正的批评家,经典就是时间这位批评家向我们提供的建议。

有人说经典就不存在这种危险。因它数量极少,不太费时。因它是精华,不会令人失望。但哪些书是经典?众说纷纭,况且经典也是带有时代思想性的,读不出,也许你就陷于困境;读不灵,也许你就没有了新思想。

中国哲学中的《老子》或《道德经》算是经典,揭示的是深厚宇宙人生深刻道理。《庄子》也值得一读,妙的是,它和《老子》精神相通,心灵相锲,可经常连着读。这些书,读着读着,不知不觉,就被它洗脑洗得个清清爽爽。

选择什么样的哲学书,就意味着选择什么样哲学思想。个人觉得,为尽量省事省时,还是尽量找那些史上哲人都绕不开的书来读。读了信不信不谈,从不从不论,至少不会浪费时间和表情。除了哲学类的书,就要读一些精典诗词和名典了,至于那些书是经典,甚至是经典中的经典,诚然要用自己的眼光去鉴别和把握了。

读经典,要把功夫下在读原著上,直接向大师学习,少读甚至不读那些第二手、第三手的所谓心得、解读、教辅一类的书。叔本华说:“只有从那些哲学思想的首创人那里,人们才能接受哲学思想。因此,谁要是向往哲学,就得亲自到原著那肃穆的圣地去找永垂不朽的大师。”对于每一个有志于阅读的人,叔本华的这一指点都是适用的。

在名著的范围内,你会有一个尝试和选择的过程。重要的是一开始就给自己确立一个标准,非最好的书不读,每读一本书,一定要在精神上有收获。事实上,对于每个具有独特个性和追求的人来说,他的必读书书单决非照抄别人的,而是在阅读的过程中形成的,这个书单本身也体现出了他的个性。我相信在灵魂和灵魂之间存在着某种亲缘关系,阅读经典就是跨越时空去寻找自己的灵魂亲人。

我读书就三种目的:读与职业相关的书,就这实用,做到学以致用;消遣方面,主要是为了吸取精神层面的营养,得到精神上的启迪、享受和提高的书。第三种,阅读生活方面的书,充实精神生活,这可能就是阅读的本义。

书籍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主要载体,阅读便是个人精神生活的主要方式。从精神生活的角度出发,又可以把书分为三大类。一是不可读的书,不能提供任何精神的启示或有用的知识;二是可读可不读的书,不读肯定不会有遗憾,世上的书大多属于此类。三是必读的书,所谓必读,是就精神生活而言,即每一个关心人类精神历程和自身生命意义的人都应该读。第三类书就是通常所说的经典。阅读作为精神生活,最合适的读物是经典。在人类精神探索的道路上,经典原著最可靠、最鲜活、最有趣,也是集中了人类最重要的精神财富的宝库,这个宝库属于一切人而又不属于任何人,你必须走进去,自己去占有适合于你的那一份宝藏,而阅读是占有的唯一方式。精神生活是人之为人的高级属性,人类因此而区别于动物,个人因此而真正作为人而生活。精神生活分为智力生活、情感生活、道德和信仰生活三个方面。人生价值归根到底取决于精神生活的品质,即精神素质,而阅读是提高精神素质的主要途径。阅读使我们获得人生最珍贵的价值:优秀,幸福,宁静。

阅读使人优秀。人们通过阅读,个人超越时空的限制,与一切时代的优秀灵魂交谈,从全人类的精神土壤中吸取营养。通过阅读,我们获取知识,激活理性,头脑变得聪明。通过阅读,我们体验情感,感悟生命,心灵变得丰富;阅读使人幸福。精神的快乐,满足人的高级属性,享受做人的快乐,是幸福的最主要内涵;阅读使人宁静。养成了阅读习惯的人,拥有内在的自足和充实,往往淡薄名利,不易受外界的诱惑,因为他拥有好得多的东西。

人们常说:阅读改变人生。这句话很对,但要辨清改变什么,改变的不是人生的外观和表象,而是人生的格调、气象、境界。优秀是成功的前提,在优秀的基础上,才是真成功、大成功。历史上有许多伟大人物,在他们众所周知的声誉背后,往往有一个人所不知的身份,便是终身读者。民族也是如此,文化竞争力取决于国民的整体精神素质,文化大国必是阅读大国。

读书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技巧。是不求甚解,还是为我所用?怎么读是由为什么读决定的。阅读是为了内在的生长,让自己成为精神上优秀的人。根据这个目的,关于阅读的方法,看过也与一些阅读生活大师们聊过,因为个人目标而异,决定我们业余阅读无非存在的两种状态。

一种状态是不求甚解。无论《论语》教条类,还是柏拉图哲学类,不妨就当作闲书来读,阅读的心态和方式应该是轻松的。你不是在做学问,不要刻意求解,不要受阻于暂时读不懂的地方,读不懂不要硬读,先读那些读得懂、能够引起自己兴趣的著作和章节。这里有一个浸染和熏陶的过程,人文修养就是这样熏染出来的。你内在的东西在积累,你用来理解大师们的资源在积累,有一天你会发现你越来越能读懂,阅读本身就是一种享受了。

另一种状态是为我所用。你用不着去死抠大师说的原义到底是什么,这个对你不重要,让学者们去争论去吧。对于你来说最重要的是,把它化为你的精神营养,让你的精神得到成长。读大师的书,是为了走自己的路。

                                                   2017.4.23晨)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

作者简介:罗余作,男,汉族,196511月出生,江西吉安永和人,中共党员,高级工程师,网络与信息管理师,吉安市制造业信息化指导专家,中国知名专家学者。1982年考入江西工业大学(今南昌大学)学习。19868月参加工作,长期从事设备技术、网络与信息技术和企业管理实践。现任某央企信息部门主任。

职场上主要擅长机械自动化、电子信息化、管理标准化和企业文化等专业领域的探索与实践,有十多项科技和创新成果、技术改造项目成果、技术改正重大成果荣获省部级和市级表彰,主要作品有专业论著、科技论文、讲义(课件)、调研(技术)报告、案例、QC成果、科技创新成果。在国内重要学术期刊、交流会议和网络媒体上发表论文50余篇。

业余爱好旅游、体育、写作、摄影。主要作品有文学杂文、小说、评论、散文、游记、诗词、格言(语录)、评论、新闻及摄影。在报刊媒体发表新文学作品300余篇。在《中国作家文库》等各类书籍、报刊和文学网发表作品500余篇。其中50多篇作品应邀参赛获奖,曾荣获中国当代实力派作家中国诗词家当代百强才子等荣誉的称号。个人辞条已编入《走进大家》、《中国知名专家学者辞典》、《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名典》、《百度百科》、《世界名人录》等大型文献。目前参与全国科监委行业发展战略委员会、全国品牌委行业调查委员会、全国高科技创新品牌产业发展研究课题组、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中国作家(交流)协会等十多个学会团体活动。

作者自述:我的业余只想静守自己的内心,做岁月里的宁静人。平时业余喜欢随笔写点人生经历和感悟文字,用以调理白天强于工科的头脑。记得在我40岁生日那天,一位朋友给我发过一条短信:你,一口气在人生的跑道上跑了N圈。今天,又到了起跑点。累了吧?休息一下吧。明天你又将开始新的一圈。而我,将一如既往的站在跑道边为你呐喊助威。我回复朋友说:人生是一场自我完善的修行,所有的经历,无论悲喜,都为塑造更完美的自己,待那时,即使青春不再,年华已逝,也终究会遇见最美的自己。如果把人生比作一次旅行,降生人世,我们就坐上了生命的时光列车。如果按生命83年计,我们的人生时光也就只有3万天。可是,仔细想想,我们会发现,这些日子,我们没有多少是属于自己的豪迈之行。感念之余,我回顾了过去,检讨了自己。认定了两点体会:一是要把人生奉献给那些永恒不变的事物,因为生命的伟大用途,是要把它花费在比本身寿命更为长久的事物上面。二是要决心为年岁增添生命,因为思想得最多,感受到最高尚的东西,做出最佳行为的人,生活得最丰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