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寻访吉安资国禅寺

 01一线 2019-11-06

寻访吉安资国禅寺

作者:罗余作 来源:《01一线游记》

字数:8116  日期:2011-09-25

早有耳闻家乡吉安县梅塘乡龙须山境内有个资国禅寺,虽有多少回访亲路经那里,好几次想去拜谒此刹而因念亲匆忙没有停留。2011年9月25日星期天终于有个机会陪北京的朋友去游历了一番。

资国禅寺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位于江西省吉安县梅塘镇龙须山南麓,县城西去大约15公里处,为禅宗圣地的重要道场之一,是香客云集的宗教旅游胜地。始建于唐,初名长兴寺,唐太和二年(828年)改为长兴禅院,宋真宗大中祥符2年(1009年)改称资国寺,几经兴衰,唐、宋、明、清均曾重修。寺院座西北面东南,依次为山门、功德池、钟鼓楼、大雄宝殿,殿内大佛高约6米,为江西第一大坐像铜佛。2000年重修了雄伟气派的山门及围墙,2002年重建了气势恢宏的大雄宝殿和如来佛(铜像)十八罗汉安厝。此后,又修复了清光绪年间的地藏殿,建成了天王殿、大悲楼、滴水观音、兜率阁、千手千眼观音殿、天冠弥勒阁等建筑。寺院香火日益兴旺,年香客和游客10余万人次。资国禅寺在佛教各类文献、地方志中有大量记载,而且在寺内还保存了不少的名胜古迹。其中有唐宋时代刻凿着缠枝莲纹青石柱墩近十尊。景观有香炉峰、翠映鹅公之岭(鹅公岭)、仙人之岗(仙人岗)、合派之泉流(合派泉)、偏风亚眼(亚眼池)、风起传音(万松坪)、林鱼峰、龟蛇门、红架裟石、狮象关、法雨塔及普同塔寺院等。

资国寺,据清版庐陵县志《周必大游记》中载:“唐大历中(公元766-779)有曰法登者来隐此。当地人以龙须山林田宅施之,故号龙须山。”吉安古称吉州、庐陵。宋改称资国寺,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冥冥之中有其渊源。

吉安物化天宝。吉安地区有悠久深厚的江南文明史。境内新干县大洋洲1989年商墓出土青铜器480余件、玉器750多件。其中,此处出土的青铜器,品种之全,数量之多,为江南出土青铜器之最;而巨型铜钺为至今全国出土同类青铜器中最大的一只,称为“中华钺王”;青铜犁和镰也属首次发现;犁铧和鸟伏双尾虎等青铜器,举世无双;这次震惊世界的考古发现,证明长江以南的赣江中游,与中原地区同样拥有高度发达的青铜文化。另外,瓷器是中国古代先民对世界的伟大贡献,自古有有“唐瓷”之称,以致西方“瓷器”与“中国”并称。瓷器作为实用的日用器具,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境内吉安县永和镇吉州窑是江南地区一座举世闻名的综合性瓷窑,它集南、北方各瓷窑之大成,能仿制全国各地窑的瓷器,具有浓厚的地方风格与民族艺术特色。吉州窑的丰富烧瓷,经验和名工巧匠对江西地区瓷业的发展提高,曾起过相当重要的促进作用,以致自古有先有永和镇后有景德镇之说。明初永乐年间的《东昌志》称:“异时谈吉安之盛,萃于庐陵,故庐陵为郡之望;谈庐陵之盛,萃于永和,故永和为天下三镇之一。”1800多年前的东汉时,永和为东昌县治,开始了早期开发。南齐朝,又辟为焦度将军的封邑。唐末五代,“民聚其地,耕且陶焉”。东昌县治永和古镇自唐朝开始繁荣昌盛,附居者数千家,人口四五万。特别是宋代,制瓷业得到飞速发展,吉州窑产品远销朝鲜半岛、日本、东南亚各国。瓷业的兴盛,又带动了商业、手工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一时商贾云集、樯桅林立、车辐辘辏,成为“舟东一大都会”。在南宋最盛时具有“六街三市七十二花街”的繁华规模,有直接为瓷业而设的专业市场,如瓷器街、柴草市等。还有粮食糟行、竹木商行、五金店辅、茶楼酒肆等。“百尺层楼万余家,六街市连廒峻宇。金凤桥地杰人稠,鸳鸯街弦歌歌舞”。永和古镇曾为重要商业码头利益于其水陆交通方便,陆路是古代江浙与闽广来往必经之地;水路,往北顺赣江而下,经南昌出鄱阳湖入长江,可通往全国各地,向南溯江而上,出赣州可达闽广。

吉安人杰地灵。吉安地区自古不仅闪烁万家灯火,汇集八方商贾,而且还是“文墨之邦”。唐开元年间,吉州通判刘庆霖在其治所创建了篁寮书院,开吉州书院讲学之先河。山间学士,纷纷仿效,于是,山乡闾巷大办书院,名流学者讲学其中。而庐陵的“文章节义”盛于书院私塾,始于另一名流唐代著名忠烈大臣、大书法家颜真卿,史称颜鲁公。他是唐开元时进士,今陕西人,任殿中侍御史,因反对奸人杨国忠的丑恶行径,被排挤出朝廷任平原太守。平息安史之乱后,他入朝历官至吏部尚书,封鲁郡公,人称颜鲁公。这位功显名扬、忠贞不渝的名臣,因不愿依附权贵,从刑部尚书贬为峡州别驾,于永泰元年(765年)改任吉州司马。颜真卿热爱这块山青水秀的土地,青原山、白鹭洲留下了他的足迹。他最令人称道的业迹,就是在庐陵广置学舍,传播文化。庐陵人十分尊敬这位赤胆忠心为国为民的忠臣名儒,学士文人皆以一睹其风采为荣。他的节操精神和事迹为庐陵人所仰慕,在赣中大地传播深远。他所倡导兴建的学舍,一直把他的精神与业绩当作楷模,代代流传。庐陵学子们见贤思齐,像颜鲁公那样重德崇文,逐渐酿成了一种良风美俗。唐代庐陵的教育已起步,初见成效,到了两宋,则进入了快车道,不仅处于江西一流的处置,在全国也居上游,到了明代,又掀起了新的高潮。正如道光《吉安府志》中云:庐陵地区“家有诗书,人多儒雅,序塾相望,弦诵相闻”,并非溢美之辞。宋时,江西的著名书院白鹿洞书院、华林书院、鹅湖书院和吉州的白鹭洲书院,在全国有一定的影响。正如光绪《吉安府志》所云:到了宋代,庐陵人“欧阳修一代大儒开宋文章之盛,士相继起,必以通经学古为高,以救时行道为贤,以犯颜敢谏为忠,家诵诗书,人怀慷慨”。自颜真卿播下兴学的种子始,庐陵教育走上兴旺之路;而鲁公守全大节的忠烈壮举,影响和催发了庐陵一批又一批忠臣烈士的诞生。

自宋至清,庐陵大兴理学,布衣野老也来参会,所以有“江西理学在吉安”之说。自南宋至明清700年间,庐陵城的白鹭洲书院成为江西四大书院之冠,甚至在宋代,成为与白鹿洞书院齐名的江南三大书院之一,在宋代,吉安曾经一科考中进士47名,“隔河两宰相”、“一门六进士”、“百步两尚书”、“五里三状元”、“十里九布政”、“九子十知州”、“父子探花状元”、“叔侄榜眼探花”,至今传为佳话。江西史称“文章节义之邦”,而这一盛誉,却源于庐陵人。南宋淳祐元年(1241年),新任吉州知府的江万里(后任丞相),见白鹭洲幽静雅致,认为是个读书讲学的好地方,便决定筑学舍,设讲院,创建书院。第二年,他选中了庐陵永和人进士出身的名儒欧阳守道任山长。欧阳守道治学有方以致文天祥在《巽斋先生像赞》中称他为“横经论道,一世宗师”,“先生之风,可使懦夫立也”,说他对自己立身处世的影响:“后生从政,未知向风,惟先生终教之耳”。这位名师的可敬之处,在于他十分注重培育学生的品格和务实的学风。庐陵有爱国主义的传统,欧阳修、杨邦、胡铨、周必大被誉为“庐陵四忠”。那是杨万里去世后,宋代朝廷要给他安个谥号。安个什么恰当呢?众臣讨论良久,最后主管的官员说,本朝的几位名相,如刘沆、欧阳修、王安石、周必大等;几位忠烈名臣如胡铨、杨邦等都是江西人,他们忠贞节义,又是文坛骁将,江西称得上文章节义之邦。杨万里与他们同乡同类,就安个“文节”吧。这位主管官员提的名人,除王安石外,都属古庐陵籍。

文章节义并重,不仅是对赣文化主体精神的评判之一,而且是江西人士遵循的人生信条和追求目标。这一点,在庐陵先贤身上表现得特别突出。他们在民族危亡之际,挺身而出,舍生忘死;他们为了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利益,敢于犯颜直谏,只论是非,不计利害,百折不回。同时,他们广学博识,能诗善文,著述累累。

公元1400年,即明朝建文二年,发生了一件令朝野震惊的事情。在这一年科举考试的110位进士中,状元胡靖(即胡广)、榜眼王艮、探花李贯三个人破天荒的居然都来自同一个地方——江西吉安府,要知道这在延续了1300多年的中国科举史上是空前的一次盛举,但却不是绝后的。为什么,因为在这4年之后,也就是公元1404年,即永乐二年的科考当中,该科共取进士472人,状元曾蓕、榜眼周述、探花周孟简、二甲第一名杨相、第二名宋子环、第三名王训、第四名王直居然全都是吉安府人,囊括了前7名。这两桩科举盛事,而且是连续的两科,可算是科举史上的奇迹,这不仅是空前的,也是绝后的!

在中国科举历史上,江西共出文状元42位,南昌市3名(把元朝薛朝晤算在内)、九江市3名、新余市1名、赣州市2名、抚州市4名、宜春市4名、上饶市6名、吉安市19名,吉安市出的状元,占全省42名状元中的45.2%。

庐陵地区历代状元数在中国历史上排第三和进士数排中国第一。据权威史料记载,古庐陵先后产生进士3000余名,而文化发达的苏州只1771人,就一个古代府州而言,能称得上全国之最;在3000余进士中,有19名状元,至少有17人当过正副宰相,至于尚书、巡抚之类的官员不下百人,如此人才集聚现象,在全国是罕见的。明代有两届科考,前三名都是吉安府人,“双连冠”在全国更是绝无仅有。

资国名家出庐陵。北宋一代文宗欧阳修积极参与朝政改革,仕途坎坷,他领导的诗文革新运动成效显著,他在史学、文学、谱牒学、金石学等方面均有创造性的贡献,他的不少名篇为传世经典。南宋三朝宰相、文学家、胶泥活字印刷试验成功第一人周必大,因“不善阿谀逢迎,没有附和权贵”,深得孝宗皇帝的器重,曾委托他辅佐过光宗、宁宗皇帝。晚年定居故里,著《平园集》200卷。自学成才的南宋教育家进士出身的欧阳守道学识渊博,先后受聘于吉州白鹭书院和长沙岳麓书院讲学,培育了许多人才,南宋状元宰相、民族英雄、文学家文天祥便是他的得意门生之一。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以凛然的正气,不屈的意志,树起了民族精神的丰碑,他所写的爱国主义诗文,令人回肠荡气。南宋第一个提出杀秦桧以谢天下的庐陵人胡铨遭流放23年而不屈,誉为江西千年脖子最硬的人,他所写的爱国政论文,一直是后人声讨卖国贼的范文。

中国唐代兴佛教,有《西游记》唐僧西天取经之印证。佛教居名山,出名山。吉安有两座唐代吉州千年古刹:一为目前城区青原区的净居寺;二为吉安县梅塘乡的资国寺,两寺都建于唐末。民间有“先有资国寺,后有净居寺”的说法,但按史书记载,净居寺应比资国寺早几十年,那为啥有这一说法呢?原来,资国寺建寺之前,这儿有个永兴寺。后来,永兴寺被雷火焚烧,夷为平地。到唐德宗年间,青原山净居寺行思长老的师弟法登,由广东韶关曹溪山南华寺到这儿开基,得到当地财主龙须的鼎力资助,寺庙建成,改永兴寺为长兴寺,把寺所倚之山改名龙须山。到了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改现名,说起这个改名还有一段传说。

法登是唐代宗大历年间来此开佛堂,经过一百多年的经营,长兴寺已扩充到三大殿,有僧尼五百余人,香火鼎盛,庙产与日俱增,连经书也堆得到处都是。方丈一通,是个得道高僧,不仅精通佛经,连孔子的《论语》、《大学》、《中庸》等儒家经典,老子的《道德经》都了如指掌,人们称他为“三教长老”。一通大师见寺内僧尼众多,经书无处存放,便想在大雄定殿两侧,建两幢禅房,在龙须山的半腰建一幢藏经楼。他的建议得到众人的支持,为建禅房及藏经楼,众僧都分头到各地去化缘。那时,佛教在群众中根深蒂固,听说是建寺庙,大家都十分慷慨地捐钱,钱很快筹齐了。为了节省开支,众僧在一通带领下,清地基、挖基脚、烧砖、伐木。他们在山腰挖基脚时,挖到一个地窖,窖中藏有金银财宝,据寺庙中记载,此山是财主龙须赠送的,一通大师决定把这些钱财送还给龙家子孙,龙须的子孙已发达到十多户了,都以种田为业,面对如此巨多的财富,没一个起贪心的,都说先祖已经送给寺里,金银财宝便是寺里的,收回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便婉言拒绝了。

一通想到佛教的宗旨是普渡众生,既然龙家人不收,我便用此钱储粮,以备荒年。果然,两年后,吉州发生旱情,从头年立夏到次年腊月,老天爷没下一滴水,田中两年颗粒无收。那时,宋朝初建,此前,由于唐朝灭亡,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分裂,战乱不断,民不聊生。而吉州府的府库,由于一任任的贪官敛财,早已是空空如也。由于旱情严重,而官府又无粮赈灾,吉州十县一厅,到处是饿殍一片,许多人家为了生存,携儿带女,背井离乡外出要饭,可粮在何处?这个知府无计可施,只好挂冠而去。一通大师获知知府挂冠逃走的事,把众僧尼召集起来,把开仓赈灾济民的事一说,没一个反对的。可是,光凭寺中的存粮,能管得几天?于是,众僧又自告奋勇地处出到各地购粮,就这样,他们打开寺门,在山门前搭棚打灶,每天熬粥赈灾,一直延续到夏收,农民的田里有了收获,他们才拆掉棚子,重新开堂念佛。而此时,寺中所有金银财宝用得一干二净。

长兴寺开仓赈灾的事,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就传到宋真宗那儿,宋真宗对长兴寺众僧不为自己,专为他人的精神所感动,下诏道:“当此国艰,倾资赈民,实为解国困,恤民心之义举。”写到这,他想起吉州知府请求旌表一事,便提笔书写“资国禅寺”四字,“禅”是佛教用语,“禅寺”指正宗的寺庙。又封一通大师为“一通禅师”,皇帝的话是金口玉言,于是长兴寺变成了资国寺,而且这个名字一起沿用至今。

曾游览过家乡的许多山水,吉安西岗的井冈山、东岗的东固山、安福武功山、峡江玉笥山,近处的青原山。熟不知身边的龙须山。井冈山、玉笥山和武功山分别作过游记,离吉安市区10公里的青原山去过好几次,至今没有来得及给出游记痕迹。游赣江之东的青原山,不光是因为青原山风景美丽,还因山里有著名古刹净居寺和吉安最早的书院青原书院(阳明书院)。诗人杨万里赞它是:“山川江西第景”。去过青原山的游客应该知道,青原山山高海拔116米,峰峦连绵10余公里,山上古木蓊郁,奇葩芬芳,碧泉翠峰,各具情趣。潭、泉、溪、峡共30余处,喷雪、虎跑、珍珠、水三叠等飞瀑流泉,并泻于密林之中;攀天岳、芙蓉、翠屏、华盖诸峰,挺拔巍然,秀色如绘。青原山自古寺庙众多,尤以净居寺最负盛名。

著名净居寺历代屡经兴废,现存富有江南为文天祥手书,正气凛然。中轴线上,依次是山门、大雄宝殿和毗卢阁。大雄宝殿四面为池,以拱桥相联。两边厢房为念佛座。额首为颜真卿手书“祖关”二字的石雕牌坊,后山上有纪念行恩禅师的七祖塔,均为游览之去处。

因山、因寺、因书院,历代名人学士姜公辅、段成式、周必大、胡铨、向敏中、刘辰翁、李东阳、湛若水、施闰章、翁方纲、蒋之奇等多慕名而来,游山礼佛,讲学授徒,吟诗作赋,留下了许多珍贵墨迹,仅《青原志》就收集诗文500多篇。颜真卿、黄庭坚、李纲、王守仁和文天祥等人的手迹石刻更为山中之墨宝。至今山中仍存净居寺、七祖塔、飞来塔、祖关、待月桥、迎风桥、龙潭、虎跑泉、试剑石等名胜古迹供人们寻访遗踪。

然众说纷纭,这里追记青原山,是因为青原山净居寺与今天寻访的龙须山资国禅寺有历史渊源。据史考记,资国禅寺号佛教禅宗道场,皇家寺院。始建于陏唐年间(约公元600年),后由曹溪六祖弟子法登禅师兴建并隐居于此。唐朝神龙年间,佛教传入青原山,于唐神龙元年(705年)建净居寺,净居寺青原系祖师行思道场。按此说来,先有龙须山资国禅寺,后有青原山净居寺。这就是上述民间“先有资国寺,后有净居寺”的说法。

然净居寺后来居上,有其由来。青原净居寺初名“安隐寺”(因傍安隐山而得名)。宋崇宁四年(1105年)改为现名。禅宗七祖行思,庐陵(今吉安)人,在韶州(今广东韶关)曹溪山南华寺受六祖慧能真传,于唐神龙元年到青原山创建寺院,广聚僧徒,传布佛法,发展成为禅宗南宗七祖所形成的青原法系,乃南宗两大法系之一;后又发展成曹洞、云门、法眼三家,影响远及朝鲜、日本和东南亚。宋代民族恐龙、诗人文天祥有诗:“活大参禅笋,清泉透佛茶。……夜影灯前客,江西七祖家”。唐代鉴真和尚第五次东渡日本受阻,折回途中路过吉州时,参禅青原山。净居寺僧徒曾达千人,成为江西一大名寺,我国南方的主要佛场之一。

历史长河中,波澜起伏,几经兴衰,其沿带与佛教的盛衰息息相关。与净居寺一样,龙须山资国寺兴衰有时,据庐陵县志记载,唐昭宗时(公元889-903)敕建。南宋末年著名的爱国诗人庐陵梅塘人刘辰翁建两都文寺院于此寺。明朝嘉靖间(公元1522-1566)废。国朝(清朝)顺治十三年(公元1656)眉庵秀禅师(清初高僧、净居寺方丈)重建。十六年(公元1657)火焚。十七年(公元1658)复建。康熙二年癸卯(公元1663)僧开一复构塔院及法堂。先前是一座具有九殿十八堂的佛教大道场。而今从现存残垣断壁来看,其建筑规模有净居寺2-3倍之大。据当地人回忆,原资国寺东西二侧有2处塔林(和尚归真之塔),其数量不下500座之多。可惜在解放后都被拆作水库、牛栏。可见资国寺是唐代至民国时代吉安地区的一处佛教大丛林。1949年以后,由于住寺僧人锐减,寺内香火渐息,从此没有僧人管理庙宇房舍,成了农民堆草放牛的场所,至使大殿、法堂等逐渐圮毁,只剩下地藏殿及部分僧舍、斋堂。1982年,吉安县在文物普查中将资国寺列入了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青原山净居寺方丈、当代高僧体光大和尚,应吉安县、乡有关人士的邀请,亲临资国寺考察,惜其历史悠久、环境幽静和在佛教史上的地位,遂发心重兴资国寺,派出数名有道僧人,入住资国寺,并在地藏殿内供佛续香,礼拜诵经,作好复建该寺的前期准备工作。同时,吉安县有关方面大力支持,将原有保留下来的建筑物及1500余亩的土地、山林一并划归资国寺僧团管理。体光大师开始募集巨资,先后构筑了山门。占地面积逾一千平方米的大雄宝殿也已建成,新建的大雄宝殿,通高21米,二层重檐,挑角歇山顶。金碧辉煌的琉璃瓦掩映在青松翠竹之中,显得分外庄严华丽。

资国寺不仅在地方文献中有详尽记载,在寺内现还保存着不少文物古迹。其中有唐、宋时代刻凿缠枝莲纹、莲瓣纹青石柱墩近10尊。有光绪癸已(公元1893)刻镌的青石“地藏殿”、“地藏阁”石刻2方。有香炉峰、木鱼峰、翠映鹅公之岭(鹅公岭)、仙之岗(仙人岗)、合派之泉流(合派泉)、偏风亚眼(亚眼池)、万松平(风起传音)、龟蛇门、狮象关、架裟石、法雨塔等。在万松坪东边,解放后还在该处筑了一座近百亩的大水库,为资国寺新添了一景。重修中的资国寺,开始逐步形成了集宗教、艺术、文化、旅游为一体的园林式寺院。

如今,我们看到的资国寺依山面水,门前有一口池塘。现在,我们来到资国寺门前,让目光集中,引我们游览这座千年古刹风采。走进寺门,是资国寺的前院,左为山神殿,右为福神词。拾级而入进入资国寺的主院,迎面是正在修建的雄伟壮丽的大雄宝殿,左侧仍保留着民清年代的建筑楼房,那里是传经讲学的地方。右侧是屹立在莲花池中的滴水观音像。大雄宝殿左侧为地藏宝殿、教学楼,右侧客堂斋房,千手观音院。大雄宝殿后院是盆景园,左侧是兜率阅,靠山左侧是权义亭、天龙泉,右侧是大悲楼,右侧拾级南上耸立的是正在建造的转经塔。

资国寺总平面布局取我国唐代传统建筑风格设计,多个院落顺应地势,有机相连,中轴线建筑层叠而上,气势雄伟。其中,山门分为前后两进,后山门为民国28年重建,保留了民国年代的建筑风格。前后山门之间,是放生池、盆景园、滴水观音等人文景观,88座佛塔环绕池旁,与水天交相映衬。

如今,资国寺被列为国家AAA级保护文物单位,正在发展成为集朝圣、观光、旅游为一体的园林式寺院。多么希望政府能聘请国家甲级园林设计单位,对远景发展实行详细规划设计。恢复以明清宫殿、唐宋丛林建筑为主,江南园林建筑为辅的园林式寺院的总体构思。利用寺院周围边角山坡地建造佛教文化艺术陵园,改造以往的陵园面貌,容入各式各样的佛教文化艺术塔碑和名人书法碑刻,使整座陵园具有浓厚的佛教文化艺术特色与深厚的传统的文化相结合。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发扬佛教优良传统,体现时代精神,资国寺的僧众们,正以“文、教、禅、净、慈”人间佛教五大理念,实践人间佛教,以佛教特有的奉献精神默默地做着入世的事业,为佛教的发展和社会的祥和安定,贡献着一份特殊力量。

吉安县梅塘乡龙须山,山上长满了松树,山下点缀着几座水库和池塘,可谓山水形胜。资国寺里竹子青翠,寺外东西南,近处都是一片良田,四周远处小山丘陵拔层罗列,姿态各异,十分秀美。胜过一幅美丽的图画。

这里的农业以谷米为大宗,油菜次之,豆子,花生,芝麻,棉花,甘蔗,车前子,红薯等又次之。族人颇能安居乐业。

这里的民风纯朴,乡民是且耕且读,历代先人都具有农村社会中诚实慈祥的美德,先人乐善好施,广积阴德,为子孙祈福。因而颇为地方所称道,历代可说是积善之家。

我想,是龙须山的龙泉水养育了子民,资国寺的佛教文化教化了子民,龙须山和资国寺的山水文化将继续施惠于乡民,保佑这里的人民永远安居乐业。

注:作品《寻访吉安资国禅寺》原名《寻访资国禅寺》,最早于2011925日发表在和讯财经和《红袖添香》文学网,继而于925日发表在搜狐、新浪、网易、凤凰、人民网等博客。2017年的417日发表在《中华文艺》列为优秀作品,并经多家媒体转载,今增补修改后发表在微信个人公众号与大家分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