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非遗与人文图典:布依族“簸箕画”

 沪学 2019-11-06

在贵阳乌当区新堡乡采访的时候,看到布依族村寨,至今还保存着历史悠久和具有布依族风情的“簸箕画”。我也曾经读到过许多介绍“簸箕画”的文字,大抵介绍它的表现手法,我心里就有点着急,如果把这种“簸箕画”作为一般的农民画介绍,淹没在中国林林总总的各种农民画之中,就很难凸显“簸箕画”真实的文化内涵。

那天,我在布依族新堡乡,就感觉这个地方的清新和淳朴的民风。“新堡”,我还没有仔细查阅史料,但从这个名字来看,这个地方就应该是古代驻军之地,布依族是古代“百越”的一支,在族源上与壮族有密切的关系,就不在这里展开了,说来话长。其次,这里桂花品质优异,不是有一首耳熟能详的歌子:“桂花开了贵人来”,就是出自黔中盛开桂花的山乡。当然,“簸箕画”是这里很出名的“特产”之一。我觉得,它应该是这里的非遗代表作。

先说“簸箕”,它是几千年中国人重要的农具和生活用具,古代的簸箕有三种形式:一是一种铲状、两边有耳,结以绳索的器具,用以做农活时的运输之用,有的地方叫“畚箕”,它是簸箕的一种;第二种是用来簸去稻米中的杂质和空壳,也用来晾晒柿子、花生等等,也可置放糍粑、饭团等食品,材质上南北各异,北方用柳编,南方则用竹编,江南一带可能称为“扁”。第三种则是一种用竹篾编成的大撮子,用来扬米去糠、装东西的器具,广义上也是簸箕的变种。

古时候的布依族人,用簸箕来盛放糍粑,他们将打好的糍粑捏成各种形状,或捏成人物、动物、花卉等,放在簸箕里,然后再撒上颜色,最后取出糍粑。因为杂拌了颜色,所以簸箕里就留下了好看的图案,这也许就是最初始的簸箕画。布依族原始的信仰图腾的内容十分广泛,我们如果读布依族的祭词,就可以感受到布依族人的信仰图腾包含了历史、民俗、经济、建筑、天文、历法等方面的内容,有二十多种祭祀礼仪,这些礼仪直接接影响着那里民众的心理素质和风俗习惯。

人与图腾的关系,曲折地反映着原始社会氏族时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图腾崇拜的对象,与当时布依族所处的生态环境和思维密切相关。当社会进入阶级社会阶段,图腾崇拜的功能才逐渐减弱,但图腾崇拜的一些主要特征还是会保存在布依族的簸箕画里,随着时代的变迁,簸箕的用途越来越广泛,簸箕画也随之不断演变,其画风和手法也越来越新颖,不仅构图自由奔放、想象大胆丰富,同时其创作风格也显现出“古朴中见平实、浅显中蕴含深刻”的风格。

所以,我在与布依族学者交谈时,了解到簸箕画还没有被列入省级“非遗目录”,我就向他们表述了我的观点:暂时没有列入,不要着急,那不过是个名义嘛,不必看得很重。也不要轻易就将簸箕画等同于一般的农民画,因为你最有特点,这个特点就是簸箕画背后深沉的图腾信仰。没有信仰的画只是干花,虽然好看,不久就要萎顿;有信仰的画,才会蓬勃旺盛,充满生机,长留人间。

请大家欣赏布依族簸箕画作品与民众作画情景。


2016年923于沪上五角场

   按语:古人说学贵有恒、积学聚宝。本公众号新推“岁时丛谈”,作为本人的一份读书笔记,与大家分享,意在唤起保存与传承中华传统节事资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供对此有兴趣的学者或艺人批评与讨论。了解古人的节日生活,将有助于我们当今的物质与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欢迎大家批评指正。也欢迎大家关注本微信公众号(shanghaiminsu)即“上海民俗”的汉语拼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