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非遗与人文图典:夏日野趣捉知了

 沪学 2019-11-06

蝉,也叫知了,上海话叫“野乌子”,这个词可能写的不准确,可音是对的。

烈日下的蝉鸣,有点歇斯底里,把一个古老的夏天,呼唤到我们的面前。在这个生命力旺盛而张扬的季节里,不仅令我想起了童年时候带着我的两个弟弟到虹桥路上去“捉野乌子”的情形——

今天的虹桥路是由原徐镇路改建的,原来的虹桥路,今天有一段已经叫广元西路了,广元西路以西还是虹桥路的老路,可以一直通到西郊公园(今天叫上海动物园),1960年代,甚至一直到1980年代,过了凯旋路向西,基本上都是大片的农田,夏日的午后,我们兄弟三人,蹑手蹑脚地走出了家门,扛起捕捉知了的工具,大摇大摆地去捉知了。那个时候,捕捉知了的工具都是自己做的。先找来一根竹竿和一根铁丝,接着把铁丝围成一个圈用线绑在竹竿上,再在铁丝上网 上一层黏黏的蜘蛛网,基本上就算做成了。也有的人会用塑料袋做一个简易的捕捉工具,一个塑料袋,再用一根铁丝穿起来,最后再绑在一根长的竹棒子上面,就算完工了,这种简易的塑料袋玩法可能是1990年代以后的事情了。

“野乌子”正在树上大声地鸣叫:“知了,知了”,声音特别欢快。我和我的弟弟不声不响来到一棵大树下,仔细地寻找着它的“位子”。突然,弟弟眼尖,他发现了一只身体椭圆,一对翅膀在不停地颤动着的知了。我们真是欣喜若狂啊!小心翼翼地靠近它,举起竹竿,不断地靠近它,也许是我们竹竿给它产生了压力,突然,翅膀不颤动了,停止了鸣叫,一下子就从我们的网边飞走了。让我们大失所望,就在这时,小弟突然大叫一声:“啊,我捉到了”。我扭过头一看,被捕住的知了在蜘蛛网上艰难地挣扎着,小弟慢慢地把它取下来,放到自家带来的罐子里。那真是喜不自禁,……“野乌子”成为我们的捕获物,可它依然鸣叫,清脆而又动听,活泼而又欢快。当此万物竞相繁衍,茂盛生长的季节,蝉也是与月华对饮,有煦暖的夏风陪伴,我们小弟兄忙了一下午,也不过就捉了十来只,拿回家慢慢赏玩。

可以说,捉知了是全国各地小朋友都喜爱的一种夏日野趣。1968年我离开上海去大西北参军,过了五六年,待我退伍回上海,弟弟也长大了,每到夏天已经没有“捉野乌子”的兴致了,可是每当回忆起这无忧无虑的童年,夏日野趣捉知了,总是给我们留下了一段难以忘怀的美好记忆。

蝉,是昆虫纲半翅目颈喙亚目的其中一科,俗称“知了”(蛭蟟)或借落子。因各地方言不同,别称也有相应的变化,生活于世界温带至热带地区,据查,其品种约有 2500 种。一些分布于沙漠地区的种类,雄蝉腹部有发音器,能连续不断发出尖锐的声音。雌蝉不发声,但腹部有听音器。幼虫生活在地下吸食植物的根,成虫吃植物的汁液。蝉属不完全变态(不完全变态发育)类,由卵、幼虫(若虫),经过一次蜕皮,不经过蛹的时期而变为成虫。

小时候读初唐诗人虞世南的《蝉》:“垂緌(ruí)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诗的大意是:触须像冠缨般下垂,在高处饮着清凉的露水;那响亮的长鸣声,从稀疏的桐叶中传来。这是唐人最早的一首咏蝉诗。尤其是“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句,作者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前两句写蝉的形状、食性与声音,借以比有身分的、高标逸韵的人。后两句写蝉声远扬,不藉秋风,借以比贤德之人自然声名远播,并不需要外在的凭藉。因为这首诗,使我对蝉有很深的印象。

当此炎夏,发一组“捉知了”的非遗与人文组图,给大家消夏。

忆童年捉知了 拍摄者不详

图为1990年代的夏日捉知了。捉知了的夏天,如今,这样的场景也只能在老照片中寻找了。

 
浙江兰溪市区滨江路上,一对父子拿着一根长竹竿做的套子,在路上围着一根根柳树转。一发现树上停着知了,便蹑手蹑脚地走过去捕捉,而旁边却不时有车来车往。木木摄

老小捉知了

土法捉知了。照片来源:永康日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