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阅读古人作品时,常会遇到生僻字,不过要说起现在人的作品是不是要避免生僻字?回答之前,老街和您先分析一下,为什么诗里面会出现生僻字。 一、诗里出现生僻字一般会有几个原因:1、平仄原因, 如果不能够用平,那只好在仄声的里边找,反之亦然。比如用到船的形象. 那么平声可以用:舟、船、帆、篷、桡、槎、舠、舽、舼、艆,艍、艀...... 仄声就可以用:棹、舸、艧、舭、艓、艇..... 其中: 平声的舟、船、帆、篷,仄声的棹、艇大家都很熟悉。 平声的桡、槎,仄声的舸,在古诗词中不算是生僻字,用的非常多。 其他的平声舠、舽、舼、艆,艍、艀;仄声艧、舭、艓这些比较生僻,作诗时一定避免使用。 2、押韵的原因 《南堂杂兴》陆游 奔走当年一念差,归休别觉是生涯。茆檐唤客家常饭,竹院随僧自在茶。 禅欠遍参宁得髓?诗缘独学不名家。如今百事无能解,只拟清秋上钓槎。 为了押六麻韵,只能用槎,用舟和船 、篷都不行。 3、故意显示学问 《上林赋》司马相如 于是乎玄猨素雌,蜼玃飞鸓,蛭蜩蠼猱,獑胡豰蛫,栖息乎其间。长啸哀鸣,翩幡互经。夭蟜枝格,偃蹇杪颠。隃绝梁,腾殊榛,捷垂条,掉希间...... 现在不是做学问的人不会去读。汉朝的有些大赋,当时的好多读书人也认不清所有的字。 韩愈也喜欢用生僻字: 《陆浑山火和皇甫湜用其韵 》韩愈 三光弛隳不复暾,虎熊麋猪逮猴猿。水龙鼍龟鱼与鼋,鸦鸱雕鹰雉鹄鹍。 燖炰煨爊孰飞奔,祝融告休酌卑尊,错陈齐玫辟华园,芙蓉披猖塞鲜繁。 4、时代的原因 在当时不是生僻的字,今天我们觉得生僻也很常见。 比如先秦的《诗经》到了汉朝大家都读不懂了,所以要有人写书解经。 《詩經·頌·周頌·臣工之什》 嗟嗟臣工,敬爾在公。王厘爾成,來咨來茹。 嗟嗟保介, 維莫之春,亦又何求?如何新佘? 5、遣词造句的能力欠缺 比如:《少年游》 柳永 参差烟树灞陵桥,风物尽前朝。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 夕阳闲淡秋光老,离思满蘅皋。一曲阳关,断肠声尽,独自凭兰桡。 如果只想起用舠,想不起用桡,那自然读起来就生僻。 二、流传的作品极少有生僻字即使是现在我们读不太懂的诗,在当时如果广为流传,也大多是通俗易懂的。 有个著名的典故老妪能解:白居易写诗,都念给老太太听。老太太能明白就不修改了。否则改到老太太能懂为止。 比如唱戏,假如听不懂我们不会去听的,比如说相声,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郭德纲不会让你听不懂的…… 三、读起来明白,却听不懂诗和词一样,开始都是唱的,所以通俗易懂,渐渐地文人加入进来,诗和词到后来大多不能唱了,变成了“徒诗”,意思是不入乐的诗。与《诗经》的"合乐歌唱"不同,楚辞就属于"不歌而诵"的"徒诗"。 两宋时柳永、姜夔这些懂得谱曲的人作词都可以入乐,词到了南宋后期越来越深涩、寄托遥深,渐渐也不能唱了,于是又出现了元曲。 到今天,您听一首流行歌曲,基本都是不用看歌词就能听懂的,除了天王周杰伦的部分歌曲,当然《青花瓷》还是通俗易懂的。 四、不用生僻字这首诗不押韵怎么办?这种事往往发生自窄韵和险韵,就是说这个韵部的字特别少。那说明您驾驭不了这个韵部,整首诗或词换韵即可。 古人为了逞技,常有人故意用险韵作诗。 《雪后书北台壁二首》: 苏轼 黄昏犹作雨纤纤,夜静无风势转严。但觉衾裯如泼水,不知庭院已堆盐。 五更晓色来书幌,半夜寒声落画檐。试扫北台看马耳,未随埋没有双尖。 ......用的是险韵:下平十四盐 常用字就只有几个:盐檐廉帘嫌严占[占卜]髯谦奁纤签瞻蟾炎添兼缣沾尖潜阎镰黏淹钳甜恬拈砭詹蒹歼黔钤佥觇崦渐鹣腌襜阉..... 《隋宫》 李商隐 乘兴南游不戒严,九重谁省谏书函。 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 下平十五咸的字更少了:咸函[书函]缄岩谗衔帆衫杉监[监察]凡馋芟搀喃嵌掺巉 险韵作绝句不难,如《隋宫》,但是做七律难度增加了几倍,做排律的话就难上加难了。 ....... 因此,我以为假如驾驭不了,宁可换韵,也不要用生僻字。 一首诗写完,如果因为生僻字的原因让大家读不懂,无法产生共鸣,总是一种遗憾,我自己是尽量避免的。 @老街味道 2018-3-1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