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步高教授《诗词格律与写作》第一讲

 芙蓉书阁 2017-05-25

第一讲:韵、韵脚、韵书、押韵

这一讲,讲韵,讲韵脚,讲韵书,讲押韵。

首先讲韵。

同学们从小学一年级学习汉语拼音开始,就知道有声母、韵母。韵母常常由元音和辅音一起组成。当然也有只有元音没有辅音的。韵母必须包括有元音。前面辅音和后面的元音字母一起组成这样一个完整的拼音。我们举这里的“光”这个字的拼音来说。

   【PPT】

     Guang  

它就包括这样几个部分:一是声母部分,声母就是g(哥)这个字母,这个字母在押韵这上面完全不考虑。声母跟押韵没有关系。那么就考虑韵母。韵母有简单的,有复杂的。我们这里选的是最复杂的。这个韵母包括三个部分,有韵头,有韵腹和韵尾。这里的g之后的第一个字母,就是蓝颜色表示的,就是韵头。很多韵是没有韵头的,有的简单的韵就没有韵头。第二个是韵腹。这里就是红颜色表示的部分[邓旺林按:此音节中作为韵腹的应该是a而不是an]。韵腹是韵的最基本的部分。任何一个韵都必须有韵腹。后面还有一个g这个字作为韵尾,就是绿颜色表示的作为韵尾[邓旺林按:此音节中作为韵尾的是“ng”,属后鼻音韵尾。若韵尾为g,则“光”属入声字了。此处可能是王教授的一时疏忽]。并不是每个韵都有韵尾。像“ma”[读“妈”]它的韵母就这一个a [读“啊”] ,就没有韵尾。

所以通过这个韵的解释,我们可以看出,韵有复合韵,也有简单的韵。韵腹是基本成分。有韵就一定有韵腹。但是也有的还有韵头,还有韵尾。并不是每一个韵都有韵头和韵尾的。这就叫韵。

我们看看什么叫韵脚呢,就是押韵的这个字。

  【PPT】

    韵脚

     《登颧雀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liu)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lou)

比如《登颧雀楼》这首诗当中的“流”和后面的“楼”,就是两个韵脚字。就是诗里的句子需要押韵的最末一个字叫韵脚。我们所说的押韵就是韵脚押韵。我们对照刚才的韵[按:“尾”应为“母”]这个知识,可以看出,“黄河入海流”当中的“流”这个字,和“更上一层楼”的“楼”字,他们的韵头并不相同,而韵腹部分是完全相同的。这两个韵都没有韵尾。

  【PPT】

    韵书

       唐以前的人按口语押韵

       唐以后的人按韵书押韵

王力先生有一句著名的话:唐以前的人是按口语押韵的,唐以后的人是按韵书来押韵的。这一点很重要。隋代之前没有韵书(流传下来),人们押韵就根据自己口语,怎么顺口就押韵。唐以后的人因为科举考试要考写诗,写诗就得有一个标准,这个标准就是必须押韵。那么,押韵,我说我押韵了,我说你没有押韵,那么以什么为标准?就得以韵书为标准。所以唐代以及唐代之后的人就按照韵书押韵。

我国韵书的最早出现,从现在的史书记载,最早是隋代陆法言的《切韵》。

   【PPT】

     隋 陆法言《切韵》

    《切韵》是韵书史上划时代的产物,是前代韵书的继承和总结。是这一系列韵书的定型之作。在汉语语音史上有很重要的地位。

    收193韵:

    平声54  上声51  去声56  入声32

    收字:11500字

《切韵》是一本很重要的韵书。是在中国韵书史上划时代的产物。因为它是开天辟地的,是前代韵书的继承和总结。现在我们《切韵》之前的韵书实际上已经看不到了。《切韵》也看不到了。但《切韵》的规模、纲目还大致了解。它是这一系列韵书的定型之作,在汉语语音史上有很重要的地位。

《切韵》收193个韵。其中平声54,上声51,去声56,入声32个韵部。总共收11500字。《切韵》相比较收字不是很多,我们的汉字远不止11000[按:字幕上显示为“1100”]多个字。

在《切韵·序》里写了这么一段文字,讲它成于隋仁寿元年,公元601年。

   【PPT】

    《切韵·序》:成于隋仁寿元年(601)

    《切韵》残篇,敦煌出土,编号:S2683

     隋开皇(581—589)初年,刘臻、颜之推、卢思道、李若、萧该、辛德源、薛道衡、魏彦渊同到陆法言家。酒后谈到古今语言的不同,当时方言的差别。“捃(jun)选精切,除削疏缓”,供作家选韵,读书人审音辨韵用的书。

关于《切韵》这本书,《切韵》现在只留下残篇,是敦煌出土的,编号是S2683。这本书的完书是没有的。现在凡是引到《切韵》的,在书上大规模地讲《切韵》的,都是骗人的。

只有《切韵》的一些韵目、少数一点点篇章是存在的。其他都是骗人的。有一年我看到一个人一篇文章里一再讲《切韵》怎么,《切韵》怎么,后来我就感到很怀疑。因为我印象当中《切韵》这本书,完整的书是不存在的。我就给中国音韵学会会长南大的鲁国尧教授打电话。我说:“鲁老师:《切韵》被发现了吗?”他说:“没有啊。”我说:“怎么一个人的书当中全部引的是《切韵》啊?”他说:“完全是骗人的。他引的《切韵》,实际上引的是《广韵》。”后面《广韵》也要讲到。

隋朝开皇初年,隋朝的几个达官贵人刘臻、颜之推、卢思道、李若、萧该、辛德源、薛道衡、魏彦渊这几个人一起来到陆法言家里。酒后谈到古今语言的不同,当时方言的差别。“捃选精切,除削疏缓”,需要编一本这样的韵书,帮助读书人审音用韵。然后就由陆法言执笔编了这本书。这个《切韵》在中国音韵史上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PPT】

    隋·陆法言《切韵》

    以当时的读书音为基础,兼顾古音、方言编辑成书,所描写的不是某时某地的一个单纯音系,而是该时期语音的综合反映。

    “时俗共重,以为典规。然苦字少,复阙字义”(王仁昫)

《切韵》以当时的读书音为基础,……复阙字义。后来王仁昫在评价《切韵》时,既指出它的历史价值,同时也指出它的不足。不足一是收字太少,很多字没有收进去;第二个也没有字义的解释。

韵书是依韵编成的一种字典,跟后代的字典当中不但要注明它的读音,也要注出它的意思,甚至还举出它的语源和用法这一点有所不同。

唐代人编了个《唐韵》。出现在唐天宝和开元年间。加了三千五百字,统计总一万五千文,也就是收的字,不是这个书是一万五千字,而是这个书收的单字是一万五千个。其注训解不在此数。其中平声,上平声26韵,下平声28韵;上声52韵,去声57韵,入声还是32韵。它注意正字形,注训解也增加了不少。《唐韵》这本书也没有流传到今天。但是对《唐韵》我们了解的就更多一点。

  【PPT】

    孙愐《唐韵》五卷

    唐天宝年间、开元年间

    “今加三千五百字,通旧总一万五千文,其注训解不在此数。”

    平声上26韵,平声下28韵;上声52韵,去声57韵,入声32韵

    注意正字形;注解增加不少

我们了解得比较多的是《广韵》。《广韵》是陈彭年、邱雍他们编的。成书于宋大中祥符元年,也就是公元1008年。当时叫《大宋重修广韵》。

  【PPT】

    陈彭年、邱雍《广韵》(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大宋重修广韵》)

    上平28韵,下平29韵,上声55韵,去声60韵,入声34韵,共206韵

    收字26194,注解191692

    收了许多奇怪冷僻的字

《广韵》流传极广,对后代的影响也无与伦比。没有任何一本韵书能够超过它的影响,能超过《广韵》。它有上平声28韵,下平声29韵;上声55韵,去声60韵,入声34韵。合起来是206韵。前面我们列举《切韵》、《唐韵》的时候,都说它们只有一百九十几个韵。《唐韵》稍微增加一点,也没有达到206韵。

另外,收字也多得多。收字26194个,比《切韵》多了一倍还不止。比《唐韵》也多了11000字。另外有19万字的注解。收了许多奇怪冷僻的字。至今为止,《广韵》收的许多字我们还不大认识。有许多字大概也是古字,现在就用得不多了。

唐封演《闻见记》:隋陆法言与颜魏诸公定南北音撰为《切韵》……[按:原有省略号]以为文揩[按:似应作“楷”]式,而先仙、删山分为别韵,属文之士共苦其苛细。国初许敬宗等详议,以其韵窄,奏合而用之。”现在《广韵》每卷目录于各韵下注:“独用”、“某同用”,就是许敬宗等的原注

韵不是越分的越细越好。有的时候,读书人,特别是参加科举考试的时候,押韵是要押同一个韵部的韵。如果分的过细,有的韵就没有几个字了。再加上有些字很冷僻,不能用。所以写诗的人往往在押韵上就煞费苦心。否则常常就会跨出自己的韵部,就不押韵。不押韵,那就是连押韵都过不了关。这个就不行了。

当时许敬宗他们奏“合而用之”。韵书的编书也是要得到皇帝的认可的。他们当时以一定的语音系统作为标准,并不是看到窄韵就把它并到别的韵去,而看到韵宽就不合并了。能并的就并。

  【PPT】

    其实,“奏合而用之”也有一定语音系统作为标准,并非看到窄韵就把它并到别的韵去,看到韵宽就不合并了。

    肴韵——很窄,并不并入萧宵或豪

    欣韵——很窄,并不合文或真

    脂韵——很宽,反而跟支之合并

比如肴韵。先萧肴豪歌,肴韵很窄,但它并不并入到萧宵或豪韵里面去。欣韵很窄,但它并没有并到很相近的文韵或真韵里去。像脂韵,本来很宽,反而跟支之韵合并。现在我们平水韵的时候,这个“支”,“支持”的“支”韵,而没有“油脂”的“脂”这个韵了。它很宽,但是却照样合并。并的原则需要能够和谐的押韵。不能和谐的押韵,不能随便加以合并。

《广韵》出书之后隔了四十多年,又出了一个《集韵》。

   【PPT】

    《集韵》收字53525(比《广韵》多27331字)

    正体、古体、或体、俗体,有的字多至九体;如异体字字典;

    修订注解,收音归韵有所改变。

它也是官家的。它的收字又比《广韵》多了一倍。它收53525字,比《广韵》多了27331个字。翻了一倍还多。因为《广韵》总共2万多一点。比它多了一倍还多。其中收正体、古体、或体、俗体,并不是真的字多了这么多。有许多字是异体字,两个字实际上是一回事。比如我们说“乃”、“乃”怎么样。就是把“奶奶”的“奶”把前面的“女”字旁去掉那个“乃”。这是很简单的一个字。但是如果我写出一个异体字来,你就可能根本不认识。东西南北的“西”加一个“辶”的“迺”,这就是“乃”的异体字。这个字一般人就很少有人认识它了。像这样一些字,异体字、或体、古体、俗体都收到这里去。作为一个字典,它很有价值。但是作为一本韵书,我们用起来就很不方便。同时《集韵》又修订了注解,收音归韵也有所改变。

我在北京就经常用的是《集韵》。那本书有个好处,它后面附了一个四角号码捡字表。因为平常韵书捡字是很费劲的。现在它有个四角号码捡字就方便多了。我平常在清华工作的时候,我经常用那本书。

《集韵》可能也有它的缺点,可能太繁琐,所以,反而,它后出,比《广韵》迟出四十年,收字又更多,但是它的流传不广,用得不广,对历代的影响也远不及《广韵》。

后面我们写诗涉及到一本韵书叫《平水韵》。

  【PPT】

    《平水韵》

    宋刘渊《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刊于宋淳佑壬子(1252),此书早已不存,因《古今韵会举要》沿用它的韵目。

    元人阴时夫《韵府群玉》,刘渊书中上声迥独用,拯与等通,阴书全部合并故减少一韵;

    清钱大昕曾见过《平水韵略》,金人平水书籍王文郁编,106韵,书前有许古金正大六年(1229)的序,早23年。

《平水韵》究竟是谁编的?现在还不能完全断言。因为我们所听到的几种说法都不能完全做定论。

为什么叫《平水韵》呢?它是叫刘渊的人,宋朝刘渊编了一本《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刊于宋淳佑壬子年(1252),这本书早已不存。因为《古今韵会举要》沿用它的韵目而为人所知。这个刘渊是山西平水县人。第二,元人阴时夫《韵府群玉》,刘渊书中的上声迥独用,拯与等通用,阴书全部合并,故减少一韵。

《平水韵》是106韵部。106韵部,它跟[按:似应作“比”]《广韵》就少得多了。《广韵》是206韵部。它把《广韵》里凡是通用的这些韵部基本都合并起来。但是《平水韵》这本韵书,韵是通用的。

清钱大昕曾见过《平水韵略》,是金朝人平水一个书籍王文郁编。“书籍”是个小官名,官职的名字。也是106韵,书前有许古金正大六年(1229)的序,要比刘渊还早23年。这个王文郁也是山西平水人。刘渊、王文郁都是山西平水人。后来人们就把这种分为106韵部的这种韵书都叫平水韵。这本韵书在流传当中越来越广,至今为止,我们写诗还是用平水韵。

《平水韵》  近平水书籍王文郁携新韵见颐安老人曰,稔闻先礼部韵,或讥其严且简。今私韵岁久,又无善本。文郁累年留意,随方见学士大夫,精加校雠,又少添注语。

至今平水韵流传很广。但是106韵部是不是王文郁或刘渊所创也不见得。

【PPT】

    王国维曾见到《草书韵会》,亦分106韵。有金正大八年(1231)赵秉文序。

王国维曾见到一本书叫《草书韵会》,亦分106韵。有金正大八年,1231年赵秉文作序。赵秉文是金朝很著名的文学家,也是词人,他为这个《草书韵会》作序。但王国维所曾经见到的这本书在哪里,至今我们却不易见到。王国维曾经见到。王国维因为当年是上书房行走,清朝皇宫的书他可以看到。

我们看下押韵的问题。
像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里的押韵,“光”“霜”和“乡”就是押韵的。这里的韵,按照平水韵,也在同一个韵部。

【PPT】

 李白《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uang

 疑是地上霜(—uang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iang

像《元二使安西》,又称《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里“尘、新、人”也都是押同一个韵部的韵。
     【PPT】

 王维《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en)

 客舍青青柳色新(—in

 劝君更进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en)

那么,我们说本质上什么是押韵,为什么诗歌要押韵?不但汉语的诗歌押韵,而且据我了解,西方的诗也都要讲究押韵。

【PPT】

押韵的本质就是:

利用相同的韵在诗歌中造成周期性的重复,在吟诵者和聆听者听觉上造成一种回环的美感。心理学理论指出当人们的期待得到实现时,内心会产生快感和美感。诗句的第一个入韵字往往给人暗示,使人产生期待。当下一个入韵字按照预期的节奏来到时,这种回环的美感便会产生,而且会对人的理解、记忆产生帮助。

施东向先生就说,利用相同的韵在诗歌中造成周期性的重复……而且会对人的理解、记忆产生帮助。
不押韵的,严格讲不是诗。诗必须押韵。诗是韵文的一种。诗、词、曲、赋都是韵文。韵文是以押韵为基本条件的。如果连押韵都不是,都不押,严格讲不是诗。这换句话来说,我们今天有的人写的那个新诗,应该讲,尽管它也分行排列,并不是诗。分行排列不是诗歌的特点。古代的文字,连一个标点都没有的,一个字接着一个字,都是这么连着写,根本没有标点,也没有断句,更不分行。所以分行排列是现在诗歌的一种外在形式,但是并不是它的必须的。
  平水韵就分这样30个韵部:

【PPT】

平水韵三十个平声韵部:

上平声:东、冬、江、支、微、鱼、虞、齐、佳、灰、真、文、元、寒、删

下平声:先、萧、肴、豪、歌、麻、阳、庚、青、蒸、尤、侵、覃、盐、咸

同学们课后要把平水韵的韵部(平声的韵目字)记熟。
   词韵又把这30个韵部进一步归并为14个韵部

【PPT】

词韵14个平声韵部

1、东、冬;

2、江、阳;

3、支、微、齐、灰(半);

4、鱼、虞;

5、佳(半)、灰(半);

6、真、文、元(半);

7、元(半)、寒、删、先;

8、萧、肴、豪;

9、歌;

10、佳(半)、麻,

11、庚、青、蒸;

12、尤;

13、侵;

14、覃、盐、咸。

   下面我们要讲一些跟这门课当中要用到的一些词汇。像宽韵、窄韵、险韵、邻韵、出韵、韵目、限韵、分韵、和韵、步韵、次韵、用韵等,我们要一一讲到。

【PPT】

宽韵   限韵

窄韵   分韵

险韵   和韵

邻韵   步韵(依韵)

出韵   次韵(依韵)

韵目   用韵

王力《汉语诗律学》根据这30个韵部各包括的字数多少,分为宽韵、中韵、窄韵、险韵四类

   王力先生在《汉语诗律学》根据平水韵这二三十个平声韵部,但刚才为什么平水韵106个韵部,我只列出这三十个?这三十个就是平声韵部。我们写诗只押平声韵,也就是只押这30个部的韵。其他的,仄声韵,去声韵、上声韵、入声韵都不押的。
       1、宽韵
  所谓宽韵,包括四支、一先、七阳、八庚、十一尤、一东、十一真、七虞。作诗用这些韵,有较多的韵脚可供选择。这几个韵部里的字比较多,而且比较多常用字。
       2、中韵
 中韵就是说不是很宽,也不是很窄的韵。包括十三元、十四寒、六鱼、二萧、十二侵、二冬、十灰、八齐、五歌、六麻、四豪。作诗用这些韵,有次多的韵脚可供选择。这是中韵。
       3、窄韵
     还有窄韵。包括五微、十二文、十五删、九青、十蒸、十三覃、十四盐。作诗用这些韵,可供选择的较少。宋欧阳修《六一诗话》“前史言退之为人木强。若宽韵可自足,而辄多傍出;窄韵难独用,而反不出。岂非其拗强而然与?”《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五回:“他却拈了五微,便悔恨道 :'偏是我拈了个窄韵。’……” [按:原有省略号]
  窄韵,这个韵可押的字很少,而且常用的字就更少。有些字虽也有,但很难用上。你押韵的时候,写这首诗用这个韵用不上。可用的字选择的范围很小。
       4、险韵
     还有险韵。险韵就是更窄的韵。更窄的韵,包括三江、九佳、三肴、十五咸。作诗用这些韵,可供选择的更少。
 【PPT】
       诗韵术语。指诗句用艰僻字押韵,人觉其惊警险峻而又能化艰僻为平妥,无凑韵之弊。唐宋诗人中也有故意押险韵以炫奇的。唐朝[ 按:“朝”疑当作“韩”]愈喜用险韵。宋苏轼曾用“尖、叉”二字为韵。旧时推为险韵中的名作。 
  诗句用艰僻字押韵,人觉其惊警险峻而又能化艰僻为平妥,无凑韵之弊。唐宋诗人中也有故意押险韵以炫奇的,表示自己很有学问。你用一些很宽的韵,还押不好,说明你这个人文字功底很差,肚子里没有多点东西。
      上面所分宽窄,是按用韵从严的要求来说的。即无论绝句、律诗、排律,必须[按:读为“常常要”] 一韵到底,不许通押。古时和现在,都有些文人,故意用窄韵、险韵来作诗以显才华。
       再说到邻韵。王力先生在《汉语诗律学》中关于邻韵的观点如下:所谓邻韵,即指韵音相近者。因其于韵书排列上相邻,故名“邻韵”。必须指出,邻韵是因为韵音相近而为邻韵,并非是排列相邻而为邻韵。但其排列相邻却是因为韵音相近的关系。 这里根据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诗韵》《诗韵目录》《诗韵新编》及王力《汉语诗律学》,参照现代人作近体诗通押的情况,把可以通押的韵目试列如下。大家注意:就是把那30个平声韵部再进一步归并。把它再能通押的再并起来。

【PPT】

1、一东二冬

2、三江七阳

3、四支五微八齐十灰(半)

4、六鱼七虞

5、九佳(半)十灰(半)

6、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半)

7、十三元(半)十四寒十五删一先

8、二萧三肴四豪

9、五歌

10、九佳(半)六麻

11、八庚九青十蒸

12、十一尤

13、十二侵

14、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

像一东二冬,无论是普通话还是古音,这两个韵部是没有多大区别的。到词里面它们就完全归在一个韵部。它所以也是邻韵。像三江七阳,在词韵里也归为一个韵部,叫江阳韵。四支五微八齐十灰(半,灰一半)。
灰一半,这是平水韵搞得很不好的地方。编平水韵的人讨了个巧,他把《广韵》里那些通用的韵部归并起来,但是无论刘渊,还是王文郁或者是其他什么人,他们并没有做好这项工作,反而把一些不该并的的并了。像灰韵和咍韵。“灰”就是石灰的“灰”,“咍”韵,就是那个口字旁加个台湾的“台”,简化字的那个台湾的“台”,叫“咍”,咍韵。这两个韵在《广韵》里是两个韵部,到了平水韵里把它并到一个韵部,结果就变为十灰韵。但是灰韵和咍韵实际上有有区别的。所以到了词韵里反而被重新分开。这就像是本来人家是没有缘分的,就为了结成夫妻,又离婚,重新再分开。
所以总的来讲,邻韵也好,词韵也好,都比诗韵、平水韵还要更宽。但是在个别问题上,它却比诗韵还要更合理。比如像灰韵,它就分成两半,十三元也分成两半。这里总共就分成14部。其实这十四部就是词韵的十四部。基本上是这样的。词韵,我下面再讲到。

【PPT】

十三元的情况比较复杂。这是由于平水韵对韵部的归并不合理造成的。元韵在唐宋韵部里分属三个韵部:元韵、魂韵和痕韵。元韵可与寒删通而魂痕可与真文通。所以有元半为真文的邻韵,而元半为寒删先的邻韵之说,徒令纷纭淆乱。戈载对此深为不满。其所著《词林正韵》即以《集韵》韵目为本。

十三元的情况比较复杂。由于平水韵对韵部归并不合理,所以造成了后面的平水韵,因为王文郁和刘渊在中国学术史上是没有多高地位的。但是这些小人物作了一件大事情。他是有点力不从心的,留下了许多遗憾。像十三元、十灰等等一些韵部的归并就不合理。本来《广韵》它是两个韵部的,你把两个根本不相干的揑到一起。所以我们包括今天读许多古人的诗,就是我们南方人读音保留入声的,读古人的诗也会觉得有一些是不怎么押韵。有的是古今音的变化,也有的就是按照平水韵押韵,把有些像十三元的韵,有的就会出现这样一些情况。
所谓“邻韵,除“江”与“阳”,“佳”与“麻”,“蒸”与“侵”为罕见的特例外,大约总依诗韵的次序,以排列相近而音又相似的韵认为邻韵。所谓“相近”,不因上平声和下平声的界限而有所间隔。
标准的格律诗一般都是一首诗只能押一个韵。这种严格要求有时会给诗的创作带来不便。所以有的人想办法把它搞得更宽一些。
      【PPT】
       标准的格律诗,一般都是一首诗只能押一个韵,这种严格要求有时会给诗的创作带来不便,于是唐朝中期以后出现了一点松绑的现象,引入了“邻韵”的概念,即分属不同韵部的字,如果读音相似,就称为“邻韵”,如“声”和“音”,就是互为邻韵。这一时期出现了“轳卢(辘轳)格”和“进退格”(含“葫芦格”)两种用韵方式。不过未被正格接纳,将其称为“变体”,应用并不普遍。
到了宋代就出现了衬韵,又称“探头韵”和“借韵”。或者又叫“孤雁出群”。
    【PPT】
   到了宋代出现了“衬韵”(又称“探头韵”、“借韵”、“孤雁出群”),即律诗第一句若用韵,就用邻韵,以衬托后面的本韵。这种使用邻韵的方式仅限于第一句,被大多数诗人接受并风行一时。成为了一种正格。
在一首律诗的第一句,第一句是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的,往往借用这种衬韵或者又叫邻韵,这种慢慢就成了正格。现在我们往往写一首七言律诗,通常首句是需要押韵的,经常用邻韵。
   【PPT】
       到了近代,鲁迅、毛泽东、郭沫若等前辈将邻韵的使用进一步扩大到全诗各句。也就是说邻韵不再限于首句了。国学大师王力先生在他1977年出版的名著《诗词格律》一书中也对这种广泛使用邻韵的方式给予了认可。上海某出版社还出版了关于邻韵通押的工具书。
到了近代,鲁迅、毛泽东、郭沫若等前辈更是把邻韵的使用进一步扩大到全诗各句,不光是首句了。比如毛主席的《红军不怕远征难》,
    【PPT】

红军不怕远征

万水千山只等

五岭巍迤腾细浪

乌蒙滂沱走泥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

难、丸、寒:十四寒

闲、颜:十五删

这首诗里就跨了两个韵部。“难、丸、寒”:十四寒,“闲和颜”:十五删。但是对照前面的韵部,寒和删是邻韵。毛主席在这里跨了两个韵部,而且不仅是在首句。按照古人的要求,毛主席这里就出韵了。但是作为郭沫若、鲁迅等人做这样的一种新的改革的试点,而且用今天的话读起来是很和谐的。不存在不押韵的问题。 像“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个“难”和“闲”就不在一个韵部,但我们读来非常和谐,没问题。
出韵,就是押韵不是押了同部的韵。出韵也叫落韵、窜韵、走韵,是指在律诗偶句韵脚上不用本韵之字,不是同一个韵部的字,这就容易出韵。
    【PPT】
   出韵也叫落韵、窜韵、走韵,是指在律诗偶句韵脚上不用本韵之字,而用邻韵或它韵中的字。出韵与格律诗一韵到底的要求不合,是诗家大忌。诗出了韵,无论诗韵怎样高超,都是不合格的。诗出韵与否要参照与其同时的韵字归部情况。
凑韵是押韵对了,同一个韵部的字,但是,是勉强拼凑起来的。我昨天想找一个凑韵的例子,一时没找到很合适的。
    【PPT】

凑韵又称趁韵、挂脚韵,是指在韵脚上用了一个与全诗意思毫无相关的字,硬凑的韵脚。

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若改为“黄河入海浮”即为凑韵。

还有一个叫次韵。次韵是和韵的一种形式。又叫步韵。要求作者用所和的诗的原韵原字。你写的一首诗,我跟你唱和,每一个韵脚押韵的字,不但我都要用你同一个部的字,而且韵(脚字)的次序也不能颠倒。这叫次韵。我下面举一些例子。
   【PPT】
   次韵,古人“和韵”的一种格式,又叫“步韵”。它要求作者用所和的诗的原韵原字,其先后次序也与被和的诗相同。是和诗中限制最严格的一种。就是依次用原韵、原字按原次序相和。
和诗有这样几种形式。有一般的和诗,只作诗酬和,不用被和诗原韵。比如我现在写一首咏牡丹花的诗,你也写一首,他也写一首,大家都是。我一个人唱,你们两个人和、几个人和都可以。另外,依韵亦称同韵。就是用同一个韵部的韵,但不必用同一韵脚字。再一个用韵,即用原诗韵的字而不必顺其次序。次韵,亦称步韵,就是依次用原韵,每一个押韵的字都不能动。
    【PPT】

和诗大致有以下几种方式:

1、和诗:只作诗酬和,不用被和诗原韵。

2、依韵:亦称同韵。和诗与被和诗同属一韵,但不必用其原字。

3、用韵:即用原诗韵的字而不必顺其次序

4、次韵:亦称步韵。就是依次用原韵、原字按原次序相和。

次韵,依次用所和诗中的韵脚作诗,也称步韵。次韵相传始于唐白居易和元稹,所以又称元和体。这种说法并不可靠。
    【PPT】

次韵,依次用原和诗中的韵作诗。也称步韵。世传次韵始于白居易、元稹,称“元和体”

唐元稹《酬乐天馀思不尽加为六韵之作》:“次韵千言曾报答,直词三道 共经纶。”原注:“乐天曾寄予千字律数首。予皆次用本韵酬和。后来遂以成风耳。”一说始于南北朝。明焦竑《焦氏笔乘·次韵非始唐人》:“杨炫之《洛阳伽蓝记》载王肃入魏,舍江南故妻谢氏,而娶元魏帝女。故其妻赠之诗曰:'本为薄上蚕,今为机上丝。得路遂腾去,颇忆缠绵时。’继室代答,亦用丝时两韵。是次韵非始元白也。”

关于次韵的开始,有人认为始于元稹、白居易。像宋朝的程大昌、张表臣都这样认为。清朝赵翼也持这个观点。近代的陈声聪《兼于阁诗话》说:“诗次韵,始于唐之元、白、皮、陆,元是元稹,白是白居易,皮是皮日休,陆是陆龟蒙,而盛于宋之苏、黄。
    【PPT】

关于次韵诗之始,前人数有始于唐代元稹、白居易之说。如宋人程大昌《考古编·古诗分韵》谓:“唐世次韵,起元微之、白乐天。”张表臣《珊瑚钩诗话》讲得更具体:“前人作诗未始和韵。自唐白乐天为杭州刺史,元微之为浙东观察,往来置邮筒倡和,始依韵。”

清人赵翼《瓯北诗话》也持此论。至近代陈声聪《兼于阁诗话》仍称:“诗次韵,始于唐之元(元稹)、白(白居易)、皮(皮日休)、陆(陆龟蒙),而盛于宋之苏、黄。

实则元、白之前,大历十才子当中的卢伦、李益之间便有次韵相酬之作。李益有《赠内兄卢纶》诗,其中就有卢纶和的一首诗。卢纶和的一首诗也都是跟它的韵脚完全相同。像第一句押的韵脚是“同”,第二个韵脚是“翁”,都是相同的。
    【PPT】
   实则元、白之前,大历十才子中的卢伦、李益之间便有次韵相酬之作。李益有《赠内兄卢纶》诗:“世故中年别,馀生此会同。却将悲与病,来对郎陵翁。”(《全唐诗》卷283)卢纶和诗《酬李益端公夜宴见赠》为:“戚戚一西东,十年今始同。可怜歌酒夜,相对两衰翁。”(《全唐诗》卷277
大家看我举的《长相思》这两首。就昨天讲课时发现的。
   【PPT】

[张率《长相思》:

长相思,久离别。美人之远如雨绝。独延伫,心中结。

望云云去远,望鸟鸟飞灭。空望终若斯,珠泪不能雪。

长相思,久别离。你看他押的韵脚字,一个是“别”,一个是“绝”,一个是“结”,一个是“灭”,一个是“雪”,全是押入声字。再看一首《长相思》:
    【PPT】

 [陆琼《长相思》:

长相思。久离别。一罢鸳文绮荐绝。鸿已去。柳堪结。

室冷镜疑冰。庭幽花似雪。容貌朝朝改。书字看看灭。

陆琼的也是“别、绝、结、灭、雪”,除掉最后一个字稍微顺序有一点变化前面几个完全相同。在为都是押的同一入声韵部。几乎是次韵的一种尝试。当然,陆琼和张率还没有充分意识到他们是在次韵。
所以这一点给我们一个启示,所以有时候说古人怎么样怎么样,不要过早下结论。你的眼光是不是看得那么多?是不是很多资料你都看见了?所以搞不好做出结论来会遭人笑话的。
 古代科举考试,比如,我叫你写牡丹花,很可能你事先写好了。这样就考不出你真实水平来。当时就要限定你用哪个韵部,甚至指定你用哪几个字作韵脚。这个难度就很大了。事先你绝不可能,除非出题目的考官跟你通过气,否则你绝对不可能猜到。指定你押哪几个韵脚,这就叫限韵。
    【PPT】
   分韵:旧时作诗方式之一。指作诗时先规定若干字为韵。各人分拈韵字,依韵作诗,叫做“分韵”,一称“赋韵”。古代诗人联句时多用之,后来并不限于联句。
限韵当中还有像《红楼梦》当中写到她们咏花的几首诗。黛玉限一东韵,宝钗限二冬韵,湘云限三江韵,元春限四支韵,迎春限五微韵,探春限六鱼韵,惜春限七虞韵,妙玉限八齐韵,巧姐限九佳韵,秦可卿限十灰韵。显然就是按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按照这个韵部来的。那么林黛玉就沾光了,她是一东韵,一东韵就很宽了。三江韵就比较窄了。
    【PPT】

限韵  红楼诸钗(十位)

黛玉  限一东

看尽升沉皆转蓬,无凭莫拟问西东。流年弹指花时倦,慵脸消春泪迹红。

淡借霜姿依旧月,闲摇碧色偶来风。 怜卿素怨题何必?事事从来梦后空。

宝钗  限二冬

每怜菡萏一夕冬,冷落疏帘伴月钟。 案畔唯卿消寂寞,琴边凭尔道从容。

闲情自处花开谢,素态相安颦浅浓。 无觅好风酬意绪,青云淡看几千重。

湘云  限三江韵

言笑偏宜异地腔,懒教惆怅对孤窗。 不吝芳樽十九醉,曾消心事二三桩?

风华吟倦塘迷鹤,画梦觉残月落江。 清瘦休怜人照水,好将燕子看成双。

元春  限四支韵

花开花落总离离,夕殿愁怀两不宜。 末路抬眉方道倦,浮生回首渐行歧。

三春聚散三生泪,一世升沉一步棋。 梦逝今朝君莫挽,来生唯愿是田篱。

迎春  限五微韵

长爱时闲惯掩帏,红尘懒看是如非。 蛾眉浅浅清容倦,寒日萧萧冷色微。

孤枕可教说自守,鸳鸯莫与道同归。 他时我若为司命,愿使君卿背对飞。

探春  限六鱼韵

别离莫与道唏嘘,本是孤芳爱自居。 花好偏逢春逝远,梦长岂奈月行徐。

酒阑已是飘零路,蕉下从今寂寞墟。 有意可教传尺素,当因憔悴不沉鱼。

惜春  限七虞韵

心事经如墨迹枯,一拂一拭尽模糊。 悲欢聚散归风月,轩榭亭台剩画图。

寂寞成禅空亦是,繁华过眼有还无。 月明岂吝鲛人泪?好与贫尼作念珠。

妙玉  限八齐韵

蓬絮何求是处栖,繁花过眼自高低。 飞鸿影后浮光逝,明镜台中意绪迷。

肯使清愁轻日月,留将萧瑟叹云泥。 曹公不用金陵判,看取尘缘一任题。

巧姐  限九佳韵

本来世事尽相乖,偶占金陵不识钗。 惯味悲欢安垄亩,懒将风雨忆京淮。

一腔惆怅繁华杳,十丈红尘画梦霾。 向晚凝眉非寂寞,野花零落在茅斋。

秦可卿  限十灰韵

人生惆怅是徘徊,一段清愁著意裁。 水月镜花身后忆,流云密雨梦前来。

绝尘寂寞依稀倦,举世风华究竟哀。 鸿逝从来归寂落,痴人不必费心猜。

用韵,就是押韵。诗词歌赋中,某些句子的末一字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音调和谐优美。这样就叫用韵。用韵往往就是和韵的一种。就是押某某人同个韵部的韵,并不一定要次韵。不是它每一个韵脚字都一样。
 【PPT】

用韵:

1)即押韵。诗词歌赋中,某些句子的末一字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音调和谐优美。宋欧阳修《六一诗话》:“退之笔力无施不可……而予独爱其工于用韵也。” 明方孝孺《答张廷壁》:“他诗用韵,多有与古人异者。”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音律》:“出韵则犯诗家之忌,未有以用韵太严而反来指摘者也。”

欧阳修《六一诗话》:“退之笔力无施不可,而尝以诗为文章末事,故其诗曰:“多情怀酒伴,馀事作诗人”也。然其资谈笑,助谐谑,叙人情,状物态,一寓于诗,而曲尽其妙。此在雄文大手,固不足论,而余独爱其工于用韵也。

2)和韵的一种。即以原诗韵脚为韵脚,而不按其次序。宋刘攽《中山诗话》:“唐诗赓和,有次韵(先后无易),有依韵(同在一韵),有用韵(用彼韵不必次)。吏部和皇甫《陆浑山火》是也,今人多不晓。”清吴乔《答万季野诗问》:“用其韵而次第不同者谓之用韵”。

这个关于押韵的单元,我们就讲到这里。
   东南大学教育科技中心 摄制

20134

录自 http://open.163.com/movie/2014/1/P/0/M9IJH8P3G_M9IJT1PP0.html

【说明】

      由邓旺林校对、整理。本材料是对王教授讲课的实录。王步高教授讲课中有若干不连贯之处(前面的话还没讲完又说到其他地方去了)这是不奇怪的,“说”的严谨性、连贯性、条理性往往比不上“写”的。

     “到了近代,鲁迅、毛泽东、郭沫若等前辈将邻韵的使用进一步扩大到全诗各句。也就是说邻韵不再限于首句了。王步高教授此说是错误的。看来他也没有读过清代乾隆年间曾当过湖南省学政的翰林院编修汪师韩的《律诗通韵》一文(载其《诗学纂闻》),也没有去查阅唐宋人自由通韵的律诗,否则就不会这样说了。可参阅本人《唐宋近体诗自由通韵例说》一文(网址:http://www.360doc.com/content/23/0707/12/1146003_1087664076.shtml)和《王力教授的“律诗通韵新说”与毛泽东主席的通韵律诗》一文(网址:http://www.360doc.com/content/23/0707/16/1146003_1087693836.shtml)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