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书香情愫

 01一线 2019-11-06

我的书香情愫

/01一线

读苏轼《和董传留别》有句:“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让人感慨:最是书香能致远!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歌德认为:“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书是一扇窗户,当我们打开它,就能读到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人物、感情、思想和态度,让我看到一个不可思议的新世界。我酷爱看书,注定这业余人生与书店结下情愫。

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而我真正有过逛书店的机会是从上了大学以后,脑海里时时记着:上大学,读大书,干好事。而我们读书,是因为书籍给我们带来精神食粮。读书造就我们健全的人格,让我们的生活感到轻松,帮助我们了解复杂的思想、情感和事件,让我们热爱世界、热爱人类,懂得尊重别人和自己,因而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人生给我印象深刻的是那本《让进取战胜迷惘》的书至今一直激励着我一路前行。我有个习惯,只要喜欢的书,再贵,我都想收藏下来。记得我儿子念高一时,我看到他的班主任借给他的一套有关数理化历史演义,我也是爱不释手。为了能收藏这套书,我不知走过很多书店,辗转半年后,于20069月,恰巧在代表市科学技术局赴京参加国家信息化项目课题答辩时,离京前赶去北京图书寻购到了这套书。

我的大学时代处于80年代早期,我的课余喜欢钻进学校图书馆,阅览室找书看书。也通过熟人在省、市图书馆、几所邻近大学办理了借书手续。但毕竟是借书,有时间限定,阅读起来多有不便。为此,每当寻到自己感兴趣的好书,周末非得要去街上书店买来不可,当地知名的古旧书店、新华书店,专业书店我都去过不知多少回,每次进去,总要把藏书寻个底朝天。求学和差旅中,我走过的南昌、上海、北京等地,附近的书店大都留下了我的身影。每次外出回来,带回来的礼物也只是一大叠图书。

90年代中期,那时信息网络还没兴起,我为了能够通读一些领域的书,利用差旅之机首批在南昌申请加入了席殊好书俱乐部。利用会员制级别为自己购置了各种书籍。也许是因为感动,俱乐部老板席殊先生给我致信并寄给我几颗他从美国带回来了名贵花籽。至今,我还种在阳台,也转分拾与他人种植欣赏。那些年,我在吉安工作,在我的感念下,家乡也办起来了席殊好书俱乐部,我又转为其会员,也很快与书店店长店员结下了深厚友谊,他们也为我寻书提供了极大方便。因为我有寻书经验,周围的朋友经常找我为他们买书,我也会赠予他们一部分书。因为我喜欢看书,自然积累了比较广博的知识,也常常影响到在一起的同事。记得在一次饭桌上,我接连有过两个同事打来的电话:“喂,罗科长,我给你说说题意,你帮我看看这个问题应作何解?”,“喂,罗科长,这诗的下句怎么说?”原来同事的小孩又遇到难处了。就这样,我经常帮人答题解惑。

城里的新华书店因为离得近,我便是那里的常客。逢上假日,我上街第一件事就是去书店转悠。每次上县城书店,进门人家便向我打招呼:“啊,你来了,上次你要的书,我们给你打包好了,这次你看看还要些什么书,我们帮你寻找”。书店的管理人员总是对我那么亲切,可能看着我是店里的老顾客了,店员知道我每次来了就要带回一叠扎书回来。而每次到家,家人便有不满我购书读书疯狂的样子,说我别把眼睛给弄坏了,虽说有几份道理,但我满不在乎。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我在喜欢读书藏书的同时,也给人赠过不少书。我在念大学时,为了帮助同学考上大学,我从助学金里抽出部分钱来为同学购书。近几年,我开始把一些没经自己圈点的藏书赠予了更需要它的亲友。尽管有些不舍得,但我感到,给予是一种快乐。现在,我都有收编自己作品的一些书了。最近一次赠书是我登临大乌山回来的路上,将我随身携带的《中国作家文库》和《第一届当代实力派诗人作家作品精选》两本书赠予了当天同行的雷家小孙女,以感她陪伴旅行的快乐。

我总是告诫后辈,平时,要多读些书,书能益智,又能养性。要通过阅读,学别人的最好,做最好的自己。我的书房摆满了书籍,以至在三个卧室里又添了几个书柜,爱人送给我一个外号叫“书厨”。家里的藏书实在是太多了,专业类、辞典类和名著类,包括订阅的、赠阅的书刊,自己写的、编的东西,摆的家里到处都是,家里人常常为此犯愁。直到有一天,邮递员电话来了,我接过电话,“你的汇款单,过来领一下”,我开始乐了,我多年的付出开始有了一笔笔的稿费。我通过业余阅读补充丰富了自己心灵,也从书中发现智慧火花。我在科学领域和发挥专业特长方面,也在不断实践,分析和总结经验,做到学用结合,把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创新工作的能力,不断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我日常勤于对知识和信息的积累、分析与学术交流。这些年来,我在专业和文学创作方面,坚持不断发表作品,也乐意参加行业内外的读书活动和征文比赛。读书写作成了我不倦的习惯。

我的人生一直与书结缘,我常常对自己说:不去学习新东西,将会是愚昧和衰老的标志,科学实践更需要有正确的意图。年轻时,阅读是为了理想安定;中年时,阅读是为了净化作用;将来步入老年时,阅读则是一种意境,慢慢品味,自乐其中。现在,我深深理解活到老学到老,虽是平凡的一句老话,却是做人的大意境。

2018423日世界读书日临近,有感于寻书读书,作此文借以自慰,也劝勉他人。

附原文:

我的书香情愫

读苏轼《和董传留别》有句:“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让人感慨:最是书香能致远!说我自己,我的业余人生有三喜好:以前超然喜欢进书店或图书室、阅览室看书做笔记,现已转化为写作,这是聚心;若要静心,就不妨去公园走走、小坐接风,静思;而想舒心的话,就到山川去,感受山川的静谧、那里的自然的风化和人文情怀,同时,舒展舒展一下筋骨。三喜好当中,闲时逛书店成了我的最先喜好。

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一扇窗户,当我们打开它,就能读到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人物、感情、思想和态度,让我看到一个不可思议的新世界。我酷爱看书,注定这业余人生与书店结下情愫。养成这个习惯源于小时候缺乏课外阅读的书籍。那时,家里收藏的书只有伟人的著作或选集。学校周边没有书店,当然,就是有书店的话,也没有闲钱买书。小学中学没有图书馆,阅览室陈列的只有《少年文艺》、《辽宁青年》和《收获》几本杂志和几份报纸。一则小人书、一本杂志或手抄本或小说都会在同学中传递很久。有的看过之后,或摘录或全书抄写下来留作学习参考。抄写背诵过《增广贤文》之后,更是增添了对书店的热爱,那会多想有几本高雅的藏书。那时,我就有一种想法,等我以后有条件了,一定要置办一间书房,或在身边开间书店、或办个阅览室,让人们能够方便买书看书。

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而我真正有过逛书店的机会是从上了大学以后,脑海里时时记着:上大学,读大书,干好事。而我们读书,是因为书籍给我们带来精神食粮。读书造就我们健全的人格,让我们的生活感到轻松,帮助我们了解复杂的思想、情感和事件,让我们热爱世界、热爱人类,懂得尊重别人和自己,因而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人生给我印象深刻的是那本《让进取战胜迷惘》的书至今一直激励着我一路前行。我有个习惯,只要喜欢的书,再贵,我都想收藏下来。记得我儿子念高一时,我看到他的班主任借给他的一套有关数理化历史演义,我也是爱不释手。为了能收藏这套书,我不知走过很多书店,辗转半年后,于20069月,恰巧在代表市科学技术局赴京参加国家信息化项目课题答辩时,离京前赶去北京图书寻购到了这套书。

歌德有句名言:“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我的大学时代处于80年代早期,我的课余喜欢钻进学校图书馆,阅览室找书看书。也通过熟人在省、市图书馆、几所邻近大学办理了借书手续。但毕竟是借书,有时间限定,阅读起来多有不便。为此,每当寻到自己感兴趣的好书,周末非得要去街上书店买来不可,当地知名的古旧书店、新华书店,专业书店我都去过不知多少回,每次进去,总要把藏书寻个底朝天。求学和差旅中,我走过的南昌、上海、北京等地,附近的书店大都留下了我的身影。每次外出回来,带回来的礼物也只是一大叠图书。

90年代中期,那时信息网络还没兴起,我为了能够通读一些领域的书,利用差旅之机首批在南昌申请加入了席殊好书俱乐部。利用会员制级别为自己购置了各种书籍。也许是因为感动,俱乐部老板席殊先生给我致信并寄给我几颗他从美国带回来了名贵花籽。至今,我还种在阳台,也转分拾与他人种植欣赏。那些年,我在吉安工作,在我的感念下,家乡也办起来了席殊好书俱乐部,我又转为其会员,也很快与书店店长店员结下了深厚友谊,他们也为我寻书提供了极大方便。因为我有寻书经验,周围的朋友经常找我为他们买书,我也会赠予他们一部分书。因为我喜欢看书,自然积累了比较广博的知识,也常常影响到在一起的同事。记得在一次饭桌上,我接连有过两个同事打来的电话:“喂,罗科长,我给你说说题意,你帮我看看这个问题应作何解?”,“喂,罗科长,这诗的下句怎么说?”原来同事的小孩又遇到难处了。就这样,我经常帮人答题解惑。

城里的新华书店因为离得近,我便是那里的常客。逢上假日,我上街第一件事就是去书店转悠。每次上县城书店,进门人家便向我打招呼:“啊,你来了,上次你要的书,我们给你打包好了,这次你看看还要些什么书,我们帮你寻找”。书店的管理人员总是对我那么亲切,可能看着我是店里的老顾客了,店员知道我每次来了就要带回一叠扎书回来。而每次到家,家人便有不满我购书读书疯狂的样子,说我别把眼睛给弄坏了,虽说有几份道理,但我满不在乎。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我在喜欢读书藏书的同时,也给人赠过不少书。我在念大学时,为了帮助同学考上大学,我从助学金里抽出部分钱来为同学购书。近几年,我开始把一些没经自己圈点的藏书赠予了更需要它的亲友。尽管有些不舍得,但我感到,给予是一种快乐。现在,我都有收编自己作品的一些书了。最近一次赠书是我登临大乌山回来的路上,将我随身携带的《中国作家文库》和《第一届当代实力派诗人作家作品精选》两本书赠予了当天同行的雷家小孙女,以感她陪伴旅行的快乐。

我总是告诫后辈,平时,要多读些书,书能益智,又能养性。要通过阅读,学别人的最好,做最好的自己。我的书房摆满了书籍,以至在三个卧室里又添了几个书柜,爱人送给我一个外号叫“书厨”。家里的藏书实在是太多了,专业类、辞典类和名著类,包括订阅的、赠阅的书刊,自己写的、编的东西,摆的家里到处都是,家里人常常为此犯愁。直到有一天,邮递员电话来了,我接过电话,“你的汇款单,过来领一下”,我开始乐了,我多年的付出开始有了一笔笔的稿费。我通过业余阅读补充丰富了自己心灵,也从书中发现智慧火花。我在科学领域和发挥专业特长方面,也在不断实践,分析和总结经验,做到学用结合,把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创新工作的能力,不断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我日常勤于对知识和信息的积累、分析与学术交流。这些年来,我在专业和文学创作方面,坚持不断发表作品,也乐意参加行业内外的读书活动和征文比赛。读书写作成了我不倦的习惯。

时代不同了,信息传达的多样化,使读书方式也多种多样。如果,我们把读书看成一种连接信息的通道,那么,上网,看电视,甚至听广播,也都是通向信息的一种方式。当然,阅读纸质出版物,仍然是我们公认的主要读书方式。现在提倡读名著经典,于我看来,名著阅读关乎综合素质,但对于就业并不具有直接作用,这就是影响阅读热情的重要因素了。同时,对于名著的历史筛选也是重要课题,许多所谓经典名著是否名符其实,是否还能在当今保持魅力,是否对当代青年有阅读必要,那很需要专家们认真研究并给出科学解释。知识就是力量,已经讲了那么多年。为何社会还要反反复复的强调读书问题呢?原因是,在一些民众的心里,新的读书无用论还有市场。其实,就对于现代人的重要性而言,读书甚至比吃饭还要重要。读书,是一种精神层面的行为。吃饭,是一种物质层面的行为。通常的理解是,人不可以不吃饭,吃饭是人生第一要义,人解决了温饱,才能进而考虑发展的问题。但是,在基本解决了吃饭问题的今天,读书显然比吃饭更重要。如今,饭总能吃饱,但是,读不读书,读书读得好不好,会影响到饭菜的质量。

现在许多人是越来越功利,有一种观点认为,读书是没用的,上学到大学出来,照样赚不了多少钱,比不读书的好不了多少。结果导致不少农家孩子放弃高考,直接进入社会就业。这看似实用主义,其实是很糊涂的。上学是读书,但读书不仅仅是上学。在学校里读书,是根据教育的要求和计划,系统的接受相关知识,阅读相关书籍,然后通过考试检验,取得相应的文凭,以此标志通过学习和读书所达到的知识层次。但是,人所需要读的不仅仅是这些书,还有非常丰富的其他书籍,那就是课外的阅读了。

我的人生一直与书结缘,我常常对自己说:不去学习新东西,将会是愚昧和衰老的标志,科学实践更需要有正确的意图。年轻时,阅读是为了理想安定;中年时,阅读是为了净化作用;将来步入老年时,阅读则是一种意境,慢慢品味,自乐其中。现在,我深深理解活到老学到老,虽是平凡的一句老话,却是做人的大意境。

2018423日世界读书日临近,有感于寻书读书,作此文借以自慰,也劝勉他人。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

作者简介:罗余作,男,汉族,1965年11月出生,江西吉安永和人,中共党员,高级工程师,网络与信息管理师,吉安市制造业信息化指导专家,中国知名专家学者。1982年考入江西工业大学(今南昌大学)学习。1986年8月参加工作,长期从事设备技术、网络与信息技术和企业管理实践。现任某央企信息部门主任。

职场上主要擅长机械自动化、电子信息化、管理标准化和企业文化等专业领域的探索与实践,有十多项科技和创新成果、技术改造项目成果、技术改正重大成果荣获省部级和市级表彰,主要作品有专业论著、科技论文、讲义(课件)、调研(技术)报告、案例、QC成果、科技创新成果。在国内重要学术期刊、交流会议和网络媒体上发表论文50余篇。

业余爱好旅游、体育、写作、摄影。主要作品有文学杂文、小说、评论、散文、游记、诗词、格言(语录)、评论、新闻及摄影。在报刊媒体发表新文学作品300余篇。在《中国作家文库》等各类书籍、报刊和文学网发表作品500余篇。其中50多篇作品应邀参赛获奖,曾荣获“中国当代实力派作家”、“中国诗词家”和“当代百强才子”等荣誉的称号。个人辞条已编入《走进大家》、《中国知名专家学者辞典》、《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名典》、《百度百科》、《世界名人录》等大型文献。目前参与全国科监委行业发展战略委员会、全国品牌委行业调查委员会、全国高科技创新品牌产业发展研究课题组、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中国作家(交流)协会等十多个学会团体活动。

作者自述:我的业余只想静守自己的内心,做岁月里的宁静人。平时业余喜欢随笔写点人生经历和感悟文字,用以调理白天强于工科的头脑。记得在我40岁生日那天,一位朋友给我发过一条短信:“你,一口气在人生的跑道上跑了N圈。今天,又到了起跑点。累了吧?休息一下吧。明天你又将开始新的一圈。而我,将一如既往的站在跑道边为你呐喊助威。”我回复朋友说:人生是一场自我完善的修行,所有的经历,无论悲喜,都为塑造更完美的自己,待那时,即使青春不再,年华已逝,也终究会遇见最美的自己。如果把人生比作一次旅行,降生人世,我们就坐上了生命的时光列车。如果按生命83年计,我们的人生时光也就只有3万天。可是,仔细想想,我们会发现,这些日子,我们没有多少是属于自己的豪迈之行。感念之余,我回顾了过去,检讨了自己。认定了两点体会:一是要把人生奉献给那些永恒不变的事物,因为生命的伟大用途,是要把它花费在比本身寿命更为长久的事物上面。二是要决心为年岁增添生命,因为思想得最多,感受到最高尚的东西,做出最佳行为的人,生活得最丰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