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有书香最宜人

 江山携手 2018-07-23

莎士比亚说过:“生活里没有书籍,犹如生命中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犹如鸟儿没有翅膀。”诚哉斯言!在我们人类文明进步的历程中,书籍的作用是至关重要和无可替代的。这些年来,爱书、购书、读书,始终是我生活中的一个习惯,一种常态,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
一、爱书,是我儿时养成的一个习惯。
我是7岁开始在本村读学前班的,那时叫“育红班”。读“育红班”只有一本类似识字课本的书,每天老师就照着书上的内容在黑板上教我们读写“1、2、3”之类的数码字和“上、下、左、右、人、口、手”这样的汉字。回到家,还要在本子上默写、复习。那时候年幼无知,不懂得爱护课本,有一天不小心,我把书的封面弄掉,扔在了地上。姥姥见了,赶忙捡起,一脸严肃地说:“孩儿啊,这书不能乱撕、乱扔,上面有字,那字有灵性呢,可不敢糟蹋!”说着,用浆糊把那掉了的书封又整齐地沾上了。姥姥是文盲,大字不认识一个,可她却对带有文字的书本是那样的敬重。姥姥那虔诚的神色,那严肃的话语,给刚刚7岁的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从那以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所有的课本,我都精心使用,仔细保存,不损坏,不丢失,倍加爱护。这一习惯,被我一以贯之地保持到了现在。这也是我家藏书较多的一个原因吧!
二、买书、淘书,是我日常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
参加工作之前,是没有能力和条件买书的。那时候自己拥有的书籍主要是课本。参加工作挣工资后,买书,与添置家具、衣物,购买柴米油盐酱醋茶一样,成了居家过日子的一项重要内容。上世纪80年代,我在乡镇中学教书,几乎每个月都要进一次县城,就是为了到县城的书店买书。后来到县城工作,跑书店便成了家常便饭。再后来出差、旅游,所到之处,书店和旧书摊儿是必到之地。别人外出回家都是带一些土特产,我总是带回大包小包的书。特别是到北京,我去的最多的地方是西单图书大厦和潘家园旧书报市场。在北京西单图书大厦,我先后购买了10卷本的《莎士比亚戏剧故事全集》、18卷本的《鲁迅全集》、全套的《世界文学文库》和《中国现代作家作品集》等,也总是在第一时间买到莫言、贾平凹等当代著名作家的新书。在潘家园旧书报市场,我曾经花50元淘得四大本砖头厚的《佩文韵府》,也曾经花90元淘得四卷本的《康熙字典》。每一次把心仪的书带回家的时候,那种兴奋是难以言表的。这些年来,我购买的书籍已超过3000册,除去送给亲朋和部分散失的,家中仍有2000多册的藏书,五个书橱都装不下,写字台、床头柜、茶几、沙发,到处都是散放的书本,整个家庭充溢着浓浓的书香。
三、读书、写作,是伴我终身的一大乐趣。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这是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的名言。刚刚参加工作时,就幻想着能有一间属于自己的书房,假日里,坐在书桌前,四周是触手可及的各类书籍,然后泡一杯香茗,翻开一本书,静静地享受慢慢流淌的时光。如今,这样的生活早已成了现实。而且,读书已经不限于假日里,也不限于工作之余,就连每晚的睡觉之前,躺在床上,就着暖暖的床头灯再翻上几页书,然后伴着书香进入梦乡。
“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是育品德、塑气质、修人格、强能力的重要途径。这些年来,读书,一直是我工作之余的最大爱好;读书,也给了我工作和事业上最大助力。这些年来,在勤奋读书的同时,我在机关写出的报告、讲话、决议、决定等各类公文已超过100万字,有几十篇散文、小说和通讯在报刊发表。2015年5月,我的散文集《那时风景》由上海文汇出版社正式出版。在我的影响下,妻子、女儿和儿子也都成了名副其实的“书痴”,买书、读书成了我们一家人的共同爱好。妻子喜读养生保健之类的书,她买的中医养生书籍最多;女儿是英语硕士,现任高中英语老师,因此她的书都是中英文对照或英语原版书籍;儿子则喜欢买韩寒、郭敬明等人的流行热销书。我家2000多册藏书中,也有他们的贡献。
这些年,我的爱书、买书和读书的经历,使我深切地体会到——家有书香最宜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