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全国书友说阿滢”栏目第12期出刊

 山东阿滢 2020-10-21

        第12期“全国书友说阿滢”栏目在2017年第3期《新泰文艺》杂志刊发。

本期发表了山东新泰作家陈瓷写的《人情味阅读与人情味写作——说说﹤那一树藤萝花﹥》、重庆作家郑亚东写的《秋缘斋中书味长》和山东日照作家祁白水写的《书爱家的羽毛》。

“全国书友说阿滢”栏目于2014年12月在《新泰文化》杂志(2014年第5、6期合刊)开设以来,每期发表三至四位各地作家学者为阿滢所写的序跋或评论文章。出刊8期后,第9期“全国书友说阿滢”栏目移至《新泰文艺》杂志(2016年第2、3期合刊)继续刊发。至今出刊12期,发表了北京、上海、天津、南京、成都、武汉、重庆等地作家为阿滢撰写的评论文章40余篇,配发相关图片30余幅。

感谢各地作家学者的厚爱!

感谢英谋主编支持!

附:

人情味阅读与人情味写作

——说说《那一树藤萝花》

□  泰安/陈  瓷

上周四在新华书店提供给学校图书馆的征订目录上,看到阿滢的《那一树藤萝花》赫然在列,蓦然想起春节前在另一份图书征订目录上也有看到《那一树藤萝花》。

放下这份书目,我又让北京的出版界朋友查阅《那一树藤萝花》在大图书卖场的销售情况。朋友很快告诉我,这本书在北京国际图书城铺货最多时达到八十本,现在是六十本。

得到这个消息,我很为阿滢感到高兴:北京国际图书城是全国最大的图书仓储配货中心,一本书在这里的铺货数据,反映市场对这本书的认可度。

阎崇年是颇具市场价值的作家,他在二〇〇七年以年版权收入三百万列中国作家富豪榜第十八位,他的新著《大故宫》目前正在热销,早就炒了半年多,出版商又极尽营销手段,目前在北京国际图书城铺货是一百本。我的《最彪悍的三国史》近日上市,策划这本书的北京宏泰恒信文化公司将这本书作为重点图书营销,网易、凤凰、搜狐等各大门户网站都有推荐,《城市晚报》等各报纸也进行了介绍,但是在北京国际图书城目前的铺货也只是四十本。我的系列图书《三国那些人那些事》在江西人民出版社也是重点推荐项目,但是在北京国际图书城的铺货量最多时也不过是六十本。

进得了学校图书馆,上得了图书卖场,在今天有多少作家能取得这样的成绩?

承蒙阿滢先生年前就相赠《那一树藤萝花》,因为赶写书稿,我一直没来得及深入去读。昨晚十点多,我从书架上取出这本书,等读完时,已是凌晨三点半。我从小时候,就有好书一口气读完的习惯。《高山下的花环》《人生》《平凡的世界》《白鹿原》等我都是一口气读完的。朋友当中,胡永生的《基层法官》我用整整一夜读完。读书正如追女人,必须穷追猛打,一鼓作气拿下,中途放下总是不过瘾。《那一树藤萝花》是不是也能给人追女人的这种感觉呢?

在我看来,《那一树藤萝花》比女人还有人情味。阿滢是以人情味读书,读人情味的书,把书读出人情味的人。《那一树藤萝花》记录了阿滢的读书之旅,见证着他的人情味阅读与人情味写作。编辑敏锐地发觉了这一点,于是在封面列上了这样的广告语:“读书,须与现实社会相接;读书,要读出人情味来。以文会友,以书交友。”这个广告语实事求是。该书分为四辑:昨日星空、书缘情缘、城市蠹鱼、书林漫步。每一辑都弥漫着浓浓的人情味。第一辑是作者与先贤先哲的交流,他是带着人情味去读这些大师们的,与他们以神相交。《被误解的梁实秋》《说不尽的邵洵美》《蒲松龄的幸福生活》……单就这些篇章的题目就能看出阿滢是带着情读书的。第二辑阿滢写与当代书人的因书交往,因为淘书、读书、写书,阿滢与很多人都产生了超乎书的感情,来来往往也有了真切的人情味儿;第三辑阿滢写对当代书人的印象,同样也是在写书事的同时,浑然天成地写出了人情味儿,在《布衣书人》篇中,布衣书人瞒着夫人买书橱,让阿滢无比担心,但是布衣书人却说“先斩后奏……她也就没办法了”,读到此处,很多男人会心一笑;第四辑主要阿滢他得到的一些赠书,一本书就是一个故事,一段交往,一份人情,常常令人感动。

我的读书、写作很功利化,基本是与写作无直接关系的书不读,与出版合同无关的文章基本不写。而阿滢则是带着人情去读,带着人情去写,带着人情去交往,所以他的书也带着浓浓的人情味儿。正因为如此,他的书才更具有人文价值,更具有社会意义,所以被出版社以“当代青少年必读的精品散文”来推介。

阿滢与陈瓷(右)在秋缘斋

秋缘斋中书味长

   □ 重庆/郑亚东

    沉潜“天涯·闲闲书话”数年,结识了许多爱书的朋友,大家以“书话”为茶座,论书品文,谈古议今,挥洒、阐释着爱书人迷漫书味缭绕书香的惬意生活。

相识阿滢即是缘于“天涯”,他曾以《秋缘斋书事》为题在“书话”开贴,记载自己买书、读书以及与书友交往的书香生活,自二○○四年十二月十三日始至二○○六年十二月三十一日终,历时两年,连载书事近三十万言,在“书话”中点击率逾三万次,广受欢迎,倍享好评。那段时间,上网的第一件事就是到“天涯·闲闲书话到“书话”的第一件事就是点击浏览阿滢的书事,随读一过,满心欢喜,缕缕书香,沁人迷醉。然而可惜的是二○○七元旦之夜,阿滢一纸“《秋缘斋书事》网络版告别网友书”终止了书事的上传,此后,每到“书话”总觉少了些什么,如数位网友跟贴所言“经常来看这个帖子,成了一种习惯”,习惯猛然不在,心头总会感觉落下什么。然而也不全是遗憾,网络版的“书事”终止了,纸质版的“书事”却仍在继续。二○○五年书事的结集出版,正是阿滢和爱读“书事”的网友们交织书梦的延续。

得知二○○五年书事出版成书,连忙在“天涯”发消息求索,阿滢也不弃素眛,果真寄赠一册,而且还是毛边本,收书之时,倍感惊喜意外。当即边裁边读,虽然这些书事均已在网络读过,所记所言尤留影眼前,但裁读之下仍是又一次为其浓烈书香所薰醉。

这本书事在阿滢只是日常买书、读书、藏书、写书以及与书友交流的真实记录,在读者却是一道独特的书林风景,于其中不仅可以观览阿滢的书香生活,是其作为书爱家的自供状,而且可以窥观爱书人、读书人痴书迷书的图景,更是一幅描摹了书林众生相的长廊画卷。

何为“书爱家”?龚明德先生在该书序言《又一曲书爱家的赞歌》中说“有了丰富的阅读经验自然就成了书爱家”,“爱书,爱到满心满腹或者满铺满炕都是书的人,就可以自称为‘书爱家’了”,“书爱家无法人为地培育成功。”袁滨在书后跋语中也提到书爱家,说:“藏书是雅致的,淘书是有趣的,读书是会心的,而写书是寂寞的,把这几种成分融为一体,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书爱家。”两位“骨灰级”书爱家的描述,大概可以看作是对“书爱家”的“标准”定义了。归结起来,要成为“书爱家”,必然要具备三个要素:爱书、藏书(或买书)、读书。而从这个意义上铺展看来,阿滢的《秋缘斋书事》无疑是对“书爱家”这一称谓的具体阐释和现实演绎。阿滢的生活中充满了书香,“书与阿滢的关系这样密切,几乎就是他生命的一部分”(王稼句《序》)。在书摊与姜德明的《文林枝叶》“失之交臂”,阿滢“一直耿耿于怀”,而当于济南中山公园旧书市场邂逅买到该书后,“终于弥补了数月的遗憾”,并说“单是因为这本书也不虚此行”;“因为经常买书,我需要哪方面书,摊主已了如指掌,即使我不去他们也会给我留起来”;“到达海南时,就收到朋友的一条信息:‘找到海南的旧书店了吗?买书太多坐飞机会超重的。’这是一个了解我的朋友,知道我有走到哪儿都要先找旧书店淘书的嗜好”;“我翻看着这些杂志,那心情就像孩子得到了一大堆玩具,不知道先看哪本好了。五一假期,有这些书相伴一定不会寂寞了”;“傍晚回家整理所购之书,先把《中国近代文学大系》每本的套封拆下,用湿布擦洗后,再用干布擦好凉干,一切弄妥时已近凌晨。”这些记述虽然文字平淡从容,但从买书、读书的记录中流露出的是阿滢对书充满感情、发自真心的热爱,而类似的记录在书事中随处可见,俯拾即是,无怪乎龚明德先生说“什么才是真正的书爱家呢?品完阿滢的《秋缘斋书事》,就可以知道了。”

通读书事,四月三十日及七月三十一日两处出现的书友S给我印象深刻,“他是那么喜欢书,不停地买书,书看过之后,又要卖掉。”七月三十一日所记更可列入“新世说”,白天S买给阿滢本书,其中有册曹聚仁的《万里行记》,“昨天晚上快十一点了,S敲门,他住城东,我住城西,我问他这么晚了,你怎么还跑来了。他拿出一本书说:‘下午,我忘了,曹聚仁的《万里行记》我还没看,给你这本曹聚仁的《北行小语》换一下。’那本《北行小语》我想要,他不给,现在又跑来交换。我问他:‘你明天再换不行吗?干吗非要今天就换回去?’他说:‘我想看’。他到我的书房看书,我再次问他:‘你这么爱书,为什么又要不断的转让书呢?那书你转让出去了,又觉得心疼,你是何苦呢?’他自己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十一点半,他又从我书房里借了一本《契诃夫戏剧选》,他原来曾转让给我《梁实秋散文》一、二、四集,他见我第二集还有一本精装本,就说:‘这本重复了,你留着还是给我?’我说:‘送给你吧!’他满意地带上书走了。”大段移抄,实在不忍割裂这有趣的记事。爱书人S的“痴”“呆”盈然纸上,让人会心一笑,然而,这种“痴”“呆”不会令人生厌,相反让人觉得爱书人“痴”“呆”得可爱。

仅过数页,八月八日录记湖南岳阳余皓的邮件,又是惹人心泛涟漪。“我今生最爱的二件事:书和孩子,能认识你这样的爱书人真是万分欣喜。我在没有孩子之前,看见书就像看见了命,我的理想就是有一屋的书和一屋的油条,我可以一边吃油条一边看书,可惜那时没有碰见你这样的人,没有系统地读过,只是乱读一气,辜负了大好青春,所以我不想孩子走我的老路,我希望系统地向她推荐一下。我的孩子今年十二岁,叫黄艺文,也许你在文心看过她的文章,你能根据她的年龄给她开一个读书目录吗?”一屋的油条和一屋的书,“一边吃油条一边看书”。爱书人的可爱大概只有同样爱书的人和同样爱书的心态才能完全体会,简单朴素的理想中所蕴含的是崇高伟大的精神追求。读来让人感叹,亦复感动。

“秋缘斋里被藏书挤得满满的,因了丰一吟先生题写斋名,而满室生辉。书架前置一小床,下班回家便躺床上,随意从架中抽本书读,那感觉就像皇帝随时临幸妃子,惬意极了。”阿滢不避秋缘斋中书香外泄,尽情向书友展示着斋中的惬意生活,让有缘获读书事的书友虽不能亲至秋缘斋,远隔千里亦可从纸面一嗅其嫏嬛芬芳,让人赞叹、感佩,亦生无限艳羡。

王稼句在该书《序》末说:“阿滢其实也在爬山涉水,那是人生道上的一道绚丽风景,那就慢慢地边走边看吧,书是没有穷尽的,故那风景也是看不完的。既然如此,我就期待着阿滢一卷又一卷的‘书事’”。我也期待着!

书爱家的羽毛

□ 日照/祁白水

阿滢老师的书读完了,一直想写点什么,但关于此书的优点,那么多名家在序跋中概括得都非常好,我实在说不出什么更特别的话来,还不如藏拙不说的好。但友情的督使,非要说点什么才好对得起我自己的感受,那就只好勉为其难,贤者见大,不贤者见小,管窥蠡测,唐突冒昧之处,还请阿滢老师曲谅。

贾平凹说:“一根羽毛,一根羽毛,或许太平常了,但组合起来,却是孔雀的艳丽彩屏;一缕丝线,一缕丝线,或许太普通了,但经纬起来,却是一匹光华的绸缎。”我想用这段话,来送给阿滢老师的新书《秋缘斋书事》却是再合适不过了。人们常说,作家爱护自己的文字,不粗制滥造,是爱惜羽毛。那书爱家精心制作自己的书,不制造废纸,也是爱惜自己的羽毛。因为他们是最爱书的人,也最懂书,做出来的书当然也是最美的,好像书的每一个毛孔里都散发出浓浓的书香。

下面,我就随意捡拾几片阿滢老师美丽的羽毛,奉献给爱书的朋友们。

有话则说,无话免谈,不记流水账,是阿滢老师此书的特点。此书并不是排日而记的,如哪一天无淘书、买书、读书之事,就不记,不敷衍,不凑数,真正是纯粹的“书事”。

自司马迁首创读书与游历并重、历史和地理相结合的治学方法,“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被后世学人遵为圭臬。阿滢老师亦是对此奉行不渝,不居象牙塔,不做书呆子,坚持读书与交游双修,并驾齐驱,相辅相成。你看他,赴省会,进京城,鸿飞南北,书传寒暑,乘舟驰车,造师访友,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全是为了一个“书”字。

虽是书事,也旁及世事,针砭时弊不留情面,鞭挞丑陋义正词严。譬如对时下领导出书的微词、对政府禁止“摩的”的不满、对邮政糟糕服务的愤慨,还有对交通执法不公的当场揭露,都表现了一个正直知识分子应有的社会良知,和对时下和谐社会的深刻思考。忧国忧民,关注民生,这才是书生本色。

努力把书做的优雅精致,是阿滢老师的作为一个书爱家的终极追求。这本《秋缘斋书事》,无论是装帧,还是版式,还是用纸,都看出著者的精心,苦心,慧心。现代人出书,都是前无序,后无跋,乱头粗服,光头跣足,十足的文化粗鄙主义。而阿滢老师此书,不仅有师长书友双序双跋,他还自己作跋。书内大量的书影,照片,名家、书友题签、手迹,不仅加大了书的文化含量,而且赏心悦目,好看,好读。

最后,谈点自己的不满足:有关书的介绍再简要一些,整本书还要简洁纯净。如果字号再稍小一些,天头地脚再宽裕一点,版式比这还要美观大气。封面再用好一点的木纹纸,就与内文的轻型纸更匹配,更协调了。当然,这有点儿求全责备。

听说《秋缘斋书事续编》正在编辑中,不日就要付梓,一定又是一本馨香馥郁的好书,迫切希望早一天看到它的面世。

阿滢与祁白水(左)在浮来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