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永生说钱”之26:“高昌吉利”是什么意思?

 李平东方明珠 2019-11-06

吐鲁番阿斯塔纳古墓出土

“高昌吉利”是古代高昌国铸造的钱币,它的知名度非常高,可以说是中国古代钱币中的大名誉品。可是,不知道有人考虑过没有,钱文“吉利”两字,除了字面上的吉祥如意、大吉大利之外,是否还有别的寓意?

实际上,“吉利”两字不但另有寓意,它的背后还隐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研究,试着给大家解开蒙在高昌吉利钱币上的谜团,还原它的本来面目。

我们先来说说高昌吉利钱币被发现的情况:

高昌吉利钱币,最早见于清代乾嘉年间张敬庵所著《泉宝录》。如图所示,直径25.5毫米,穿径约7毫米,重约14.3克。钱文为隶书,文字环读,背面没有文字,也无图案。钱体大而厚重,肉好郭圆,字体古朴,制作精良。

高昌吉利钱币,仅仅从钱币上面铸有“高昌”两字,就能确定它是古代高昌国铸造的。这一点虽然没有人疑问,但是,古代的高昌国自北魏一直延续到元代,前后跨越将近有一千年,它具体是高昌国哪个时期铸造的呢?对此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就在大家一筹莫展之际,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有两次不期而至的重要出土发现,对于确定高昌吉利钱币的年代,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次是1970年10月发现的、震惊考古界的西安何家村金银器窖藏。共出土文物一千多件,全部都被陕西省历史博物馆收藏。在该馆收藏的18件国宝级文物中,何家村出土的文物就占了4件,这可是在文物大省陕西,不比其他省份,何家村出土文物等级之高,由此可见一斑。

何家村出土

在这一千多件文物当中,有钱币39种,其中有1枚高昌吉利铜钱,就是我今天给大家展示的这枚,上面还带有编号,收藏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这是高昌吉利钱币第一次有明确记载的出土发现,立即就引起了钱币学界的广泛关注。

另外一次是1973年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519号墓葬中出土了1枚高昌吉利,同时出土的还有纪年为唐贞观十六年(642)的墓志一块。因此证明高昌吉利钱币的铸造年代,最晚不可能晚于贞观十六年。这样就基本上可以确定,高昌吉利钱币是麴氏高昌王国时期铸造的。

因为上述两次出土发现,钱币界的大部分人都认为,围绕高昌吉利钱币的疑问似乎已经解决了。实际上,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问题不但没有解决,而真正的研究才刚刚开始。

因为我发现:“高昌吉利”钱币铭文中,“吉利”两字,除了字面上的吉祥如意、大吉大利之外,还有另外一层的寓意。

“吉利”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实际上,“吉利”俩字虽然是汉字,但是它却是音译的突厥语,另有寓意。这与突厥汗国有关。

接下来,我就说说“吉利”俩字音译的突厥语到底是什么意思。

高昌吉利钱币最初引起我的注意,与东突厥汗国的颉利可汗有关。


颉利可汗像(网络下载)

颉利可汗虽然是东突厥汗国的最后一位可汗,但是,他却毫无末代君主那种日落西山的衰败之像,反而拥有强盛的势力。

贞观元年(626)颉利可汗亲率10万大军直逼渭水便桥之北,距离长安城仅有40里的路程,京师震动。

刚刚通过玄武门之变登上皇位的唐太宗,统治的根基还不稳固。面对颉利可汗的挑衅,他被迫设疑兵之计。

唐太宗像(网络下载)

《唐书》说他“与房玄龄等六骑诣水滨,与其酋颉利隔水语,卒盟而归”。实际上是唐太宗亲自带领少数随从隔渭水与颉利对话,颉利可汗不知虚实,未敢轻举妄动。最后唐太宗许以金帛财物并结盟之后颉利才退兵,这就是被唐太宗引以为耻的“渭水之盟”,他发誓一定要报仇雪耻。

仅仅两年之后即贞观三年(629),唐太宗就抓住时机,派李靖出奇兵打败了颉利,第二年东突厥汗国灭亡,颉利被俘后归顺了唐朝。据说陕西昭陵的神道上,给唐太宗守陵的61尊蕃王石人雕像中,就有这位颉利可汗。

有人可能会问:颉利可汗与高昌吉利之间会有什么关系呢?难道是颉利可汗铸造了高昌吉利钱币?

高昌吉利钱币虽然不是颉利可汗所铸,但是,却是颉利可汗的名字,启发我对高昌吉利钱币产生了新的认识。

因为“颉利”是突厥语ilik或ilig的汉字音译,其突厥语的本意是“王”的意思。高昌吉利钱币中的“吉利”两字,实际上就是颉利可汗名字中“颉利”两字的异译。因此,我推测高昌吉利的本意,很可能表达的就是“高昌王”的意思。

这一观点直到十多年后的2006年深秋的一天,当我去医院看望我国著名的突厥语言学家、中国少数民族古文字学会副会长、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生导师张铁山教授时,才有机会向他请教。

铁山教授认为我的观点有一定的道理,答应出院后从语言及音韵学上给我提供依据。不久,我就收到了他通过邮箱发来的考释结果。铁山教授同意我的观点即“吉利”是突厥语ilik或ilig即王的汉语音译。

尤为难得的是,他还从语言学上给我提供了依据,证明汉字“吉利”实际上就是突厥语ilik或ilig的音译。

收到铁山教授从语言学专业提供的依据后,我倍受鼓舞,很快撰写了《高昌吉利钱币考——兼论隋唐之际高昌地区的文化融合》,发表于《西域研究》2007年第1期。

文章中我认为:“吉利”是用汉字拼读的古突厥语,应为突厥语ilik或ilig的汉语音译,就是“王”的意思。

汉文史籍中,经常将厥语ilik或ilig译作“颉利发”“希利发”或是颉利可汗的那个“颉利”,而高昌吉利钱币中的“吉利”是它的另一种音译。

熟悉突厥历史的人都知道,“颉利发”原本是突厥汗国的一种官衔或称号,经常授予被他控制的西域各国的国王,作为臣服的标志。

如20世纪初发现于新疆吐鲁番的“麴斌造寺碑”,就记录了第六代高昌王麴宝茂的头衔,在他一长串的头衔中,就有来自突厥授予的“希利发”这一称号。紧跟在“希利发”后面的就是麴宝茂自称的“高昌王”。因此,我考证“高昌吉利”对应的汉语意思应该就是“高昌王”。

有人可能要问,我为什么会想起来从“颉利发”这一视角来解读高昌吉利钱币呢?

实际上,新旧《唐书·突厥传》中,都有关于“颉利发”的记载,只是研究历史的专家没有关注到高昌吉利钱币;而研究钱币的专家又没有将“吉利”与“颉利发”联系起来而已,正好我兼顾到了这两个方面,于是将两者联系起来,破解了这一千年不解之谜。

那高昌吉利钱币是哪一位高昌王铸造的?他又为什么要铸造这枚钱币呢?

这正是我们下一节所要讲的内容,欢迎大家继续关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