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41城全部聚齐,中国最大城市群诞生!

 育则维善余言 2019-11-07

 
中国最大城市群诞生。
 
近日,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召开,会议通过了《关于吸纳蚌埠等7个城市加入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的提案》,黄山、蚌埠、六安、淮北、宿州、亳州、阜阳7个城市加入协调会。
 
这意味着,安徽全部地市正式“入长”,长三角再度扩容。

自此,上海、浙江、江苏、安徽三省一市41个城市,全部纳入长三角一体化范畴。
 
从最初的15个城市到如今的41个城市,长三角终于坐实了中国最大城市群之名。

 01

没有一个城市群,能像长三角覆盖范围如此之广。
 
最早的长三角,只有上海、杭州、南京、苏州、无锡、宁波等15个主要城市,主要位居江浙沪三省,以上海为中心,构成环沪城市群。
 
2016年,长三角城市群规划获批。安徽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等城市获得“入长资格”,长三角扩大到26城。
 
2018年以来,随着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铜陵、安庆、蚌埠、阜阳等安徽城市全部纳入长三角范围,长三角最终扩容到三省一市41个城市,与古时的江南省高度重合。

上海
 
江苏:苏州、南京、无锡、南通、常州、徐州、盐城、扬州、泰州、镇江、淮安、连云港、宿迁。
 
浙江:杭州、宁波、温州、绍兴、台州、嘉兴、金华、湖州、衢州、丽水、舟山。
 
安徽:合肥、芜湖、马鞍山、安庆、滁州、阜阳、蚌埠、宿州、宣城、六安、亳州、铜陵、淮南、淮北、池州、黄山。
 
这41个城市所组成的长三角,面积仅占国土面积的3.7%,但总GDP高达21.1万亿,人口合计2.25亿人,资金总量42.79万亿,分别占全国的23.6%、16.15%和23.45%。
 

与之相比,京津冀一省两市总GDP为8.51万亿,粤港澳大湾区11城总GDP为10.87万亿。

所以,说长三角是中国最大城市群,并不夸张。
 
02
 
大湾区、长三角、京津冀,谁是最强城市群?
 
人均GDP来看,大湾区人均GDP高达15.2万元,京津冀7.55万元,长三角传统26市人均GDP10.8万元,而全域41市人均GDP为9.38万,大湾区明显胜出一筹。
 

城镇化率来看,大湾区超过80%,而长三角三省一市整体城镇化率为67.2%,京津冀为65.8%,大湾区同样更胜一筹。

从外资企业、国内上市企业和金融公司占比来看,长三角明显更胜一筹。上海的外资企业、金融企业在全国都是首屈一指,而上海、杭州、南京、苏州的上市企业都相当突出,只有安徽相对较弱。
 

从城市夜晚灯光图来看,大湾区和长三角融合度较高。大湾区11市基本连成一体,城市边界几近消失,长三角核心区基本连成一片,但江浙沪与安徽之间还存在一定的空白地带,而京津冀在河北还有大量的空白地带。
 

可见,长三角虽然扩容到全域41个城市,但并非所有省份之间都有密切联系,城市与城市之间也并非都形成频繁互动,这些区域之间的产业转移,或许并非如想象的那般密切。

不过,即便如此,能跻身长三角,本身就是一种政策取向。以安徽而论,安徽整体跻身长三角,则是安徽向东发展的信号。

在区域规划上,安徽属于中部六省之一,且在“中部崛起”的战略范畴之内,合肥也往往与武汉、郑州、长沙、南昌、太原等城市进行比较。(参阅《高层定调,“中部崛起”号角再响!》)
 
事实上,安徽东部的芜湖、马鞍山等城市一直都在南京都市圈的辐射范围之内,而合肥与江浙沪之间的联系同样更为密切,这一次安徽集体跻身长三角,将这一发展趋势推向前台。
 
这就是长三角一体化的意义,不在于当下的收获,而在为未来寻找发展方向。
 
03
 
相比庞大的城市群,都市圈无疑更有现实影响力。
 
在长三角城市群规划中,长三角被划分为六大都市圈:上海大都市圈、杭州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合肥都市圈、宁波都市圈。
 

在这六大都市圈里,上海、杭州、南京、苏锡常均属于发达型都市圈,合肥、宁波则属于崛起型都市圈。
 
当然,这六大都市圈并非泾渭分明,而是相互重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上海大都市圈的辐射范围涵盖苏锡常和宁波,南京都市圈与合肥都市圈在安徽滁州,芜湖,马鞍山等城市也形成竞争关系。
 
严格来说,长三角城市群主要有上海大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和合肥都市圈四大圈层。
 
毫无疑问,上海大都市圈是龙头。

上海大都市圈包括上海、苏州、无锡、南通、宁波、嘉兴、舟山、湖州在内的“1 7”城市,2018年GDP达9.1万亿元,常住人口6597万,上海、苏州、无锡、宁波4市GDP均跻身万亿俱乐部。

 
可以说,上海大都市圈是中国第一大都市圈,无论是综合实力还是发展潜力,均超过广佛肇都市圈、深莞惠都市圈以及北京都市圈。
 
上海大都市圈发展相对成熟,城市和产业外溢效应均十分突出。目前苏州与南通的上海第三机场之争,体现的就是都市圈的外溢效应。而上海人在昆山、嘉兴等地的大举置业,则是居住外溢的体现。
 
与上海大都市圈相比,杭州都市圈和南京都市圈不相上下。

杭州都市圈包含杭州、嘉兴、湖州、绍兴、衢州、黄山6市,2018年常住人口2621万,GDP2.9万亿元。
 
这其中,嘉兴、湖州、绍兴等地产业与杭州高度协同,不少产业均受惠于杭州的电子信息产业和电子商务产业,这同样成为都市圈溢出效应的体现。
 
04
 
南京都市圈与合肥都市圈重合城市较多,双方既有竞争又有合作。
 
南京历来有“徽京”之名,因而南京都市圈的势力范围蔓延到安徽境内,成为全国为数不多的“跨省都市圈”之一。

南京都市圈包括八大城市:除了江苏本省的南京、镇江、扬州、淮安之外,还有安徽的四个城市:芜湖、马鞍山、滁州、宣城。

同样,这四大城市,基本也都在合肥都市圈的辐射范围之内。

然而,从交通通达性来看,南京与马鞍山、滁州的高铁最短运行时间只有20分钟,到芜湖也仅有半个多小时,交通通达性明显超过合肥,这也导致南京相对于合肥的巨大吸引力。

同样,南京经济实力整体上优于合肥。

南京2018年GDP高达1.28万亿,是合肥的1.6倍。人口规模843万人,比合肥多了35万人。资金总量3.45万亿,是合肥的2.2倍。一般公共预算1470亿元,是合肥的两倍左右。
 

不过,合肥发展相当迅猛,未必没有一较之力。

从2008年到2018年,合肥经济总量增长3.7倍,财政收入增长4.2倍,本外币存款额增长4.9倍,在二线城市中遥遥领先。
 
更关键的是,在“八纵八横”的高铁时代,合肥成了米字型枢纽城市,摆脱了过去交通区位弱势的尴尬。


而过去几年间,合肥的新型显示、集成电路、家电产业、汽车制造等产业发展迅猛,未来有望惠及到都市圈城市之内。
 
05
 
长三角一体化,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
 
前不久的高层会议明确指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可见,大城市时代已经到来,长三角极其中心城市将会获得强大的战略加持。
 
其一,上海,过去是未来仍将是长三角的最大龙头。上海的城市地位之高、全国影响力之大、在长三角的核心驱动力之强、辐射范围之广,在一线城市里几无挑战者,更不用说二线城市。(参阅《千万不要低估一线城市》)
 
要知道,上海的强大不仅在于自身,更在于将苏州、无锡、宁波等纳入辐射圈的上海大都市圈,这是上海在长三角的核心“势力范围”,也是上海借以影响长三角的关键所在。
 
其二,长三角幅员广阔,每一个中心城市和都市圈都有自己的“势力范围”。

杭州、南京、合肥三大省会,杭州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合肥都市圈这三大都市圈,都能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获得强大的虹吸效应,同时也能不断产生巨大的溢出效应。

就短期而言,都市圈内将会形成1小时交通圈,高铁、城轨、地铁将从中心城市向都市圈内延伸。就中长期而言,产业、人口都将从中心城市向都市圈内城市溢出,从而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其三,长三角几大中心城市既有产业互补,也存在产业竞争,如何合作共赢、协同创新是关键。
 
其中,上海金融业、汽车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首屈一指,杭州互联网、电子信息和数字经济产业优势突出,苏州拥有电子、装备、冶金等支柱产业,南京以电子、石化、钢铁、汽车为支柱产业,合肥的显示产业、家电产业优势明显。
 
这些产业中,金融、数字经济和高端制造业面向未来,机械、钢铁、冶金等传统产业则面临转型升级,汽车、家电容易受经济周期的影响。
 
显然,谁拥有的高新产业最多,谁的产业结构越“新”,谁就能在经济新周期中保持强大韧性,进而提升在都市圈、城市群乃至整个区域的影响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