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姚锡娟老师谈朗诵艺术(上)

 冰凌wzh 2019-11-07

姚锡娟老师有多重身份,她既是朗诵演员,也是话剧演员、配音演员。1962年,从上海电影专科学校表演系毕业后,姚锡娟进入广州市羊城话剧团当演员,7年后转到广东话剧团工作。从艺四十余年,她曾在《第十二夜》《家》《三代人》《年青的一代》、《广州惊雷》《游园惊梦》《奥赛罗》《急流》《哦,女人们……》等数十部话剧中担任主角。1981年起,姚锡娟开始为译制片配音,以独特的声音形象塑造了《排球女将》中的小鹿纯子、《海蒂》中的女主角海蒂和西斯曼夫人、《茶花女》中的玛格丽特以及《血疑》中的大岛幸子等剧中人物。
年近耄耋,但姚锡娟老师身上仍有种少女般的澄澈,声音清丽而富有情感。她将自己从艺多年的朗诵艺术实践,归结为八个字:熟、懂、化、说,准,松,真,新。稍显遗憾的是,受限于1个小时的讲座时间,她只来得及详细阐释前五个“秘诀”。
熟”是熟悉的“熟”。不论是大声朗读,还是轻轻诵读,朗诵者必须在熟读作品的同时,体味作品的结构、样式、思想、情感、语言、韵味。“例如《致橡树》中,‘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凌霄花’是比喻,‘绝不像’表示否定。读作品时,要深刻体会作品的内在、外在特点。”姚锡娟说。熟读作品的目的是为了“读懂”作品,因为朗诵用语言塑造人物形象,必须细细揣摩、理解人物气质。
“懂”意味着号住作品脉搏,读懂文章的情感变化、喜怒哀乐,与作家的心灵一起跳动。“理性分析是朗诵艺术扎实可靠的骨架子,对作品感情上的相知使作品有了灵魂,可以说,情是艺术之魂。”不论是诵读《卖火柴的小女孩》还是《红楼梦》,姚锡娟老师的“懂”都经历了一个反复理解的过程。“小学毕业时读《红楼梦》,什么也没懂,只知道有贾宝玉、林黛玉。等到30多岁的时候重读,对贾政倒是理解了,因为那时候我做了家长,突然对这个有感受了。但直到现在,我也不敢说全部读懂了《红楼梦》。”王熙凤、林黛玉、晴雯都是《红楼梦》中伶牙俐齿的人物,但每个人地位、年龄、性格都不一样,用朗诵语言表达时,必须基于“懂”人物。
“化”讲究如何把作家的“情”化为朗诵者自己的“情”“我心中有一幅流动的画,情随画生,调随情移。”姚锡娟老师形容道,面对作品时,她好似心中生出一幅幅画面,情绪随着画面的流动而起伏,随着感情起伏,语气、语调的变化有了合理的依托。“想象力是打开是朗诵表演的开始。”
“说”既是朗诵的起点,也是朗诵的重点。一直以来,“拿腔拿调”“古里古怪”的朗诵腔饱受争议,原因是“不像说话”。姚锡娟老师自己也犯过错误,在参演《南方来信》时,她读得抑扬顿挫,自我感觉良好,却不想被导演否定了,因为所谓的“朗诵腔”太浓了。“后来我明白了,那时候我的语言和生活语言相距甚远,从那以后,导演的批评我一直记得,始终堤防着犯同样的错误。”在姚锡娟老师看来,朗诵要说人话、走人路,跳出误区,和平常说话一样,去“说”作品。但此“说”非彼“说”,必须是对作品有深刻理解和提炼之后的“说”。“给人的感觉像在说话,但又不是平常随随便便的‘说’。”
“准”字意指在朗诵作品时,准确把握作品的基调。姚锡娟老师说,自己并不反对用方言朗诵,但关键是说“准”。她播讲《红楼梦》时,手边常放一本字典,因为汉语中多音字非常多,必须小心谨慎;为了朗诵,字典都被她翻烂了。除了语音上的“准”,情感表达上更不能过度。“朗诵要浓情淡出,十分情感出来十二分,得把人吓坏了。前辈艺术家告诉我们,十分情感出七分就够了,分寸要掌握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