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业精于勤”说“勤”

 杏坛归客 2019-11-07

战国时期韩非子的《五蠹》中对于纵横家的“纵横”之论做出了解释:“纵者,合众弱以攻一强也;横者,事一强以攻众弱也”。“纵”言南北,“横”言东西,两者并合,指合纵与连横,比喻外交手段。这一时期的纵横家派,专事外交活动,机警思辨,巧辞服人,被称为“倾危之士”。在这些才子中,连横派的张仪与合纵派的苏秦最为出名。
“张仪,天下贤士也,吾殆弗如也。”这是苏秦的话,表达他对张仪的佩服之情。据记载,秦惠王采用张仪之计,东据成皋,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从而国力富强。张仪和苏秦年轻时都勤于学习,不怕吃苦,终有所成。刘向说:“苏秦为纵,张仪为横,横则秦帝,纵则楚王,所在国重,所去国轻。”张仪曾经替人抄书,遇到精妙之句,就赶紧写在手上,晚上回家,赶紧折竹刻写,久而久之,竟集而为册。后人以“折竹”形容刻苦学习,就来自张仪。
苏秦和张仪都是鬼谷子的学生,苏秦好学,还写过书,陈说自己的思想。《汉书·艺文志》中有关“纵横家”记载,苏秦曾著《苏子》三十一篇,只是可惜,这书遗失了。帛书《战国纵横家书》中保存有苏秦的游说辞和书信等,共计十六篇,多半也遗失了。从记载看,苏秦学成后,在外游历多年,见多识广,善于游说;然而生活潦倒,开始时没有取得什么成就。后来,苏秦静心苦读。在一次游历中,苏秦遇到了赏识自己的燕文公。燕文公把他派到赵国,商谈合纵六国抵御秦国这一战略。最终,六国建立盟约,苏秦佩戴相印,担任“纵约长”。后来的十五年,秦国再没敢越过函谷关。再之后,联盟解散了,齐国来打燕国,苏秦又说服了齐国,把燕国的城池要了回来。可见,苏秦的谋略真是不得了。这些谋略从哪里来的?从他年少时的勤学中积累来的。
苏秦自幼聪明好学,年纪小,志气高,心中有理想。可是因为好高骛远,吃了很多苦头。后来到了齐国求学,学到了鬼谷子的学问,练出了非凡的口才。长大以后,他不满足于自己的口舌之利,决定闭门学习,埋头读书。他钻研得出了合纵之术,就写信给秦惠王,希望实现自己的朝堂之愿。信写了一封又一封,可是都杳无音讯。衣服破了没钱补,钱花光了没处借,生活窘迫的苏秦只好回转家乡,向家人求助。落魄的苏秦终于到了家,但却没有得到家人的慰藉,只感到凄风与冷雨。鸟欲飞,先振翅,人欲进,当读书。苏秦痛定思痛,说,“这不怪别人势利,只怪我当初读书不辛勤。”他决心苦读,夜以继日,废寝忘食。终于,苏秦学有所得,业有所成,提出并实施了极具预见性的合纵战略,刻画了战国的历史轨迹,一时间名震天下。
苏秦的个人经历有力地印证了“业精于勤”的道理。《说文·力部》:“勤,劳也。”“勤”是一个形声字,意符“力”表示用力,辛劳出力。《尔雅疏》:“勤者,劳力也。”《尚书·武成》:“王季其勤王家。”这里“勤”引申指尽心尽力地做事。“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不然,就算是“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不学习,也是没有益处的。“学者,路慢兮兮,取且难,克之则成,屈之则败。”勤学,目不见其增,而实日有所长。
“业精于勤”,张仪与苏秦都很勤学,都由此积累了力量。勤学,让人成为蛟龙,翻动江海;成为雄鹰,翱翔长空。勤学,让人成为骏马,驰骋千里;成为贤士,报效国家。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作者:岳雯 于峻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