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潮州府城:潮州人的精神故乡

 风吟楼 2019-11-07
环顾潮州古城一带,近看韩江一水似带,远眺金山、葫芦山、笔架山三山为屏,俨然一幅“三山一水护城廓”的天然画卷。

潮州自建置以来,一直是粤东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军事布防重地。潮州古城在宋代形成规模,经历代多次修筑而不断完善,到明代已颇为壮观。明洪武五年(1372年),俞良辅主持修复潮州外城工程,自此,潮州古城“西、南、北各辟一门,东城辟四门,府城街衙自北向南约四里,由东而西约一里”的城市格局一直延续到清末。

宋代潮州府城图

彼时,古城地域就呈现南北长、东西短、东北高、西南低的分布。西北处保留西湖自然地貌,西南面由于挖作城外壕沟,因而构成了古城外曲内方的城市格局。城内街道按中国传统的“方形根基”贯串成棋盘式的格局,严整有序,经纬分明。古城功能分区为“北贵、南富、东财、西丁”,北面为官府衙署所在,且位置又居全城的中上方,统领全城;南面多为豪富宅院,南门十大巷——“猷灶义兴甲,家石辜郑庵”;东面临江,水陆交通便利,是闽、赣经水路贸易之地,故而这里多为商贾云集的仓储客栈;西面是手工作坊聚集之地,从打铁巷、打银街、胶柏街、打石街等街巷名称可见一斑。

清代潮州府城图

迨至现在,一般所说的“潮州古城”,是指东起韩江西岸、西至葫芦山及环城西路(原西城墙及护城河东侧)、北起环城北路(原北城墙,包含金山)、南至环城南路(原南城墙及南濠)的面积达2.34平方千米的区域。而在这方圆2.34平方千米的古城区中,汇聚了众多的文物古迹,如修复后的府城城墙、中国四大名桥之一的广济桥以及潮州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地标——牌坊街等。


北宋皇祐五年(1053年),知潮州军州事郑伸组织民众动工筑建崩塌颓废的土城墙。绍定年间(1228—1233年),先后知潮州军州事的王元应、许应龙,以原城为基础,将外城改用石砌。

(请将手机横向观看)

古城墙鸟瞰

直到明洪武三年(1370年),潮州指挥俞良辅复又主持修建古城墙,除增筑石墙之外,还把原来的11个城门改成7个,即广济门、竹木门、上水门、下水门、西门、南门和北门;7个门的上面分别建筑城楼;城门外建有弧形的月城作屏障;城上设有44座敌台、67处窝铺和2932个雉堞。但随着历史变迁、经济发展和交通建设,潮州府城的南、西、北三面城墙均先后被拆除。

潮州古城下水门

如今,虽然潮州古城仅保留下2000多米长的古城墙,但也足以展示其古朴凝重、雄伟壮观的历史风貌。

自古城墙遗址处踱步至潮州古城东门外,韩江之上横卧着的一座有800多年历史的古桥乍现眼前。桥上亭台楼阁错落有致,桥中段十八梭船巧妙相连,可启可闭,桥下石墩庞大雄伟如四面环水的陆地,这便是始建于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的广济桥。因建造地位于韩江下游,下游水流过于湍急无法建造桥墩,因此用梭船巧妙连接。梁舟结合的设计使广济桥更具灵活性,既方便过往群众,又可为船只让出航道,在洪水泛滥之时还有泄洪的功能。

(请将手机横向观看)

薄雾缭绕的广济桥
此后,广济桥历经800多年的风雨仍屹立不倒。它凝聚着潮人百折不挠、团结一致的精神,也承载了无数潮人对家乡无法割舍的乡土情怀。广济桥所代表的,不仅是令人叹为观止的造桥技艺和潮人非凡的智慧与胆识,更是维系海内外潮籍乡亲的精神纽带。

金色湘桥

同样,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一个重要标志以及粤东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实物见证的府城牌坊街,亦是潮州古城一张闪亮的名片。

为宋礼部尚书王大宝所建之“榜眼”坊
牌坊街位于潮州市湘桥区古城文化旅游特色区中轴线,全长1948米,2009年重建有石牌坊23座,连接51条古街巷。这些石牌坊主要是为了旌表、纪念功勋卓著、德行高尚的历代名贤。修复牌坊街是一项集古牌坊修复、管网改造、交通组织、路面铺设、场地绿化、沿街建筑整修、灯饰布设、沿街古井保护、市政和公用设施配套为一体的综合性工程,是鞭策后人兴学育才、劝导人们忠公体国的“活教材”。

凤城龙脊——牌坊街

一部权威的中国人文地理百科全书

一张鲜活的城市名片

一个城市对外宣传平台

(向上滑动查看潮州名片)

潮州名片

岭海名邦

潮人故里

海丝重镇

工艺之都

中国瓷都

潮菜之乡

《中国国家人文地理》官方微信订阅

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白纸坊西街3号

联系人:陈宇

电话:010-83543927

来源:中国国家人文地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