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潮州古城,韩江广济潮汕风(叶平)

 叶老师YP 2023-08-23 发布于湖北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旅行系列美篇】

广东省潮州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潮汕文化的重要发源地,素有岭海名邦的美誉,有史以来一直是岭南粤东府治之所在地。潮州又是一座山水古城,三向环山,一面临水。得名于韓愈的韓江,处处透出秀美的风姿。潮州有广济桥、广济楼、牌坊街、甲第巷、开元寺和韩文公祠等名胜古迹,更有以潮州方言、潮州音乐、潮州工艺、潮州菜和潮州工夫茶等为代表的自成体系、独具一格的潮汕文化传世。


潮州的先民属古闽越族。自秦汉以后,中原汉族后裔大部分从闽南的莆田迁入潮州。隋文帝开皇十年(公元590年),因地临南海,取“潮水往复之意”,首命名“潮州”。潮之州,大海在其南,群山拥其北。“潮州”名称的正式出现,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韩江是潮州市的母亲河,流经潮州主城区约3公里,北段江面较为宽阔。韓江的名字出自于韓愈。唐代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大文学家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他以戴罪之身,在潮七个多月,把中原先进文化带到岭南,办教育,驱鳄鱼,为民众做了许多好事,被潮人奉为神,潮人将笔架山改称韩山,山下的鳄溪改称韩江。


横卧于韩江中段的广济桥,是中国四大古桥之一。


这座闻名天下的广济桥,与广济楼一起,成为潮州的地标建筑。

广济桥

潮州广济桥,俗称湘子桥,位于潮州市古城东门外,横跨韩江,联结东西两岸,集梁桥、浮桥、拱桥于一体,为古代广东通向闽浙交通要津,与赵州桥、洛阳桥、卢沟桥并称中国四大古桥。它是潮州八景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景区。


广济桥正对广济楼城门,设计十分巧妙。靠河岸的两边是由桥墩连接的带有亭台楼阁的风雨桥,中间则是一段用船只连接起来的浮桥,便于开合通航, 曾被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


广济桥始建于宋乾道七年(1171年),初为浮梁,称“康济桥”。此后,历两百余年的更迭,到明正德八年(1513年),才形成“十八梭船廿四洲”的独特风格。


广济桥全长518米,但中间的浮桥仅长97.3米,由十八只木船连接而成。


东边梁桥长283米,有桥墩12个桥孔12个,加桥台一座:西边梁桥长137米,有桥墩8个和桥孔7个。桥面的石梁宽5米。


广济桥横卧在滚滚的韩江上,东临笔架山,西接东门闹市,南眺凤凰洲,北仰金城山,景色壮丽迷人。

广济门城楼

巍峨壮观的广济门城楼,座落在湘子桥西端,扼潮州古城东西要冲,是潮州城的主要标志。这座具有600多年历史的古城楼,与广州越秀山上的镇海楼相毗美。

广济门城楼原称广济楼,也称韩江楼,民间俗称东门楼,是原潮州古城七门中最巍峨壮观的一座。

这是一座宫殿式阁楼,分三层屹立于广济门之上,重檐歇山顶,灰瓦屋面,斗拱抬梁式构架,各层均为五开间,楼内装饰木雕及彩画。

楼正面悬挂“广济楼”、“东为万春”和“岭东首邑”等匾额。

楼内有联云:“万峰当户立,一水接天来”,正是广济楼景观的大写意。

楼内里面竟然像一个宫殿一样,展出很多潮州精品。


广济楼夜景,灯火辉煌。
韩江南北堤与天后宫

韩江潮州市区段一江两岸,东起韩山,西至潮州古城、韓江南北堤,北起海角山,南至凤凰洲,以韩江水体为主轴,南北长约八公里,总面积近十平方公里。


是一处集自然景观、古今人文景观为一体的大型景观带。

沿广济门城楼南北两侧,至今还有2000多米长的古城墙和竹木门、上水门、下水门3座古城楼。这是潮州古城七门之一的下水门。

潮州天后宫,位于广济门(东门城楼)边。天后宫建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公元1288年),《潮州府志》有记载的天后宫,是潮州郡城唯一的一座春秋二祭的天后宫。

天后宫是潮人移徙的见证,城堤外移的佐证。有资料记载,此宫也与元军攻下潮州,元世祖忽必烈策封林默娘(妈祖)为“护国明著天妃”有关。
牌坊街
潮州古城的石牌坊,以石雕凿成歇山顶、柱、梁及各小件,架上三叠牌楼,匾额两旁,有的加配石刻缕雕之“双龙戏珠”或“祥凤卷草”之类装饰,柱边加设石狮或石鼓抑柱础,潮州人叫做“亭”。往昔的太平路,虽未敢夸言五步一亭,但从南到北,就有17座,其它街亭50座,在古城内共有97座石牌坊。

然而,自1951年开始,潮州牌坊也大多数被拆除,只存下“昌黎旧治坊”等寥寥可数的几个。2006年,潮州市政府广泛征集古牌坊影像,全力推进牌坊街的修复。修复后的牌坊街全长1948米(其中太平路1742米,东门街206米),古牌坊共计23座。

穿过广济楼的楼洞,就是新建的牌坊街(东门街)。

牌坊街远观

回望广济楼

牌坊多为3开间3楼4柱全石结构,工艺精致、古朴大方、气势轩昂、雄浑壮观。

其正背面均有额刻及对联,三层楼上则雕有飞鸟走兽、人物花草,姿态各异,栩栩如生,亭额题字及对联均出自名家手笔。

每座牌坊都承载着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以及令人难忘的历史故事。

太平路还有东门街都被改造成了骑楼式的商业街,与明清石牌坊共存,这也是牌坊街的一大特色所在。

牌坊街内店铺林立,潮州老字号、地方特色店铺鳞次栉比。多项特点与特色的复合,使牌坊街被誉为“天下第一牌坊街”。

成为展示潮州古城文化内涵、历史风貌和艺术特色,激发古城区经济活力的历史文化景观。
甲第巷
古代潮州城仕宦商贾望族聚居之地,至今仍保留明清街巷格局和大量古民居,甲第巷又是精华中的精华,从巷名“甲第”就可以看出这一点,是极具潮汕风的古民居。

长不足200米的甲第巷,集中了数十座大大小小的明清宅院,漫步其中,可以感受到时光的倒流,细细品味那历史的余响。

我们乘坐三轮车,从甲第坊开始,慢慢地游逛这古老的巷子,触摸古代潮人生活的气息。

南宋以来,潮州城政治中心南移、商业区的扩展,古城南部成为潮州仕宦商贾聚居之地。清末潮州城吸引了潮州府富商大贾来这里建屋造园,使这里的建筑、文化艺术、民风民俗积淀下古城的无限风华。


'大夫第'、'资政第'、'儒林第'、“外翰第”等等,这些颇为大气的匾额,显示出当年大屋主人的荣耀家史和高贵地位。


由于这里的宅院最为豪华气派,于是才获得了'甲第'之名。


甲第巷头的这座宅子,据说是一个书香门第。门匾名称为'半稳' ,主人谦逊儒雅之风犹在眼前。里面有一个名叫'半园'的小花园,花园的面积虽不大,但构筑精巧,错落有致,简朴清幽的环境衬托出主人品性的清高和超逸。


沧桑岁月使屋内的一切显得斑驳老旧,但却有无穷的韵味,也难怪宅院里的后人依然守着老屋不愿搬走。

建筑风格属于中西合璧,像外墙立面上就采用传统的瓷花窗,还有井缸通栏,大门也是很传统的中国凹式门廊,凹式的大门石框和油漆木门;而大门的外框装饰,是采用当时比较流行的欧洲巴洛克装饰手法。


无论门楼匾额还是建筑风格,都透射出浓厚的儒雅之气,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古代潮州尚文重教的传统。

走到巷子尽头,已经看到广济楼和下水门的身影。屋顶上,一大架凌霄花正红红火火怒放。
城脚老街
与牌坊街拥有同样潮州风情的,是沿韩江南北堤走向的城脚老街。老街骑楼店铺,土特产品更加显示潮州特色。

骑楼作为一种典型的外廊式建筑物,逐渐流行于我国的海南、福建、广东、广西等沿海侨乡地区。在潮州也可以看到这种遮风挡雨的临街建筑。


潮州土特产

潮州凉果:药桔、橄榄、话梅……


最著名的是老香黄,满街到处都有售。

潮州绣品

潮州小吃

潮州地摊

潮州地摊

在莲华素食府用餐

参观老香黄生产基地

凌霄花盛开


老香黄的原料是潮州佛手柑(也称五指柑、蜜罗柑或福寿柑)

老香黄(也称老香橼、佛手香黄)是用佛手柑的果实腌制而成的,因其药用价值显著,备受潮人青睐并享誉海内外。
颐 园
颐园现为饶宗颐先生学术馆。在国学界,和季羡林先生齐名,有“北季南饶”之称的饶宗颐是地地道道的潮汕人。位于古城下水门内的饶宗颐学术馆,便是领教这位大师风采的最佳去处。

学术馆素雅的白墙上覆着褐色瓦当,黑匾青字上“陶镕今古,点染江山”八个大字正是对先生一生最好的总结。


走进园中,会发现这里不仅是展览场所,其典雅秀丽的南粤风格园林也相当赏心悦目,配得上“颐园”二字。

饶宗颐先生从小家境殷实、家学渊源。饶家几代皆为潮州首富,祖父饶兴桐是潮州商会会长,姥爷蔡子渊是清代进士,父亲饶锷是当地知名的考据学家。

饶先生在甲骨学、宗教学、历史学、中外关系史、敦煌学、艺术学、文学、诗词学等14个门类均有建树,成就斐然。

一个人的一生能在一门学术上有所成就已属难得,饶先生却有精力和毅力在众多方面均有造诣,因此形成了学术界广泛关注的“饶学”文化现象。


开元寺
开元寺,原名净观寺,隋朝改名解慧寺,建于东魏兴和二年,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唐开元二十六年改名开元,寺门口的开元寺牌匾,据说是1000多年前的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所书。

开元寺殿阁壮观、圣像庄严、文物众多、香火鼎盛而名闻遐迩,为粤东地区第一古刹,有“百万人家福地,三千世界丛林”之美誉。

开元寺整座寺院保留了唐代平面布局,又凝结了宋、元、明、清各个不同朝代的建筑艺术,香火鼎盛。

从天王殿的32根石柱计算,应为九开间,而大殿实际面阔有十一开间,进深四间,和北京故宫的太和殿一样的面阔。

潮州开元寺大悲殿
据当代古建筑专家考证:日本奈良有个著名的东大寺,一直找不到它的祖庭是在什么地方。后来同济大学的专家教授们到了潮州才发现,开元寺就是日本奈良东大寺的模样,东大寺的基本布局就是参考了我们潮州的开元寺。

奈良东大寺南大门(作者摄于日本)
韩文公祠
韩文公祠,即韩愈纪念馆,位于潮州市城东笔架山麓,始建于北宋,建筑群体总面积超一万平方米,是中国历史久远、保存较完好的纪念唐代文学家韩愈的祠宇,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唐代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韩愈,向皇帝提出停止迎接法门寺佛骨到长安供奉的建议,触怒了皇帝,被令处死。幸得宰相裴度等讲情,改贬为潮州刺史。韩愈以戴罪之身,在潮七个多月,把中原先进文化带到岭南,被潮人奉为神,潮州人将笔架山改称韩山,山下的鳄溪改称韩江。


韓愈诗,自述潮州心路历程。


韩祠主体建筑分前后两进,古朴典雅,肃穆端庄,祠堂现有三层殿阁。正门是老胡同志题写的匾额,四个大字遒劲有力。


进入正殿的蹬道,使人一步步地仰视韩愈塑像前进,令人肃然起敬。

祠内有历代碑刻36块,其年代最早者即苏轼的《潮州韩文公庙碑》。

旧址新建了“侍郎阁”(韩愈曾任刑部侍郎,人称“韩侍郎”),系双层垂檐建筑。其下层为展览厅,上层辟为“韩愈纪念馆”,阁前石砌平台正中有2米多高的韩愈平身石像。堂上有对联:“辟佛累千言,雪冷蓝关,从此儒风开岭娇;到官才八月,潮平鳄诸,于今香火遍瀛洲。”恰好与韓愈诗《示侄孙湘》对应。


依我看来,韩文公在潮州留下的最著名的文字就是那篇《祭鳄鱼文》,已经成为今天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科书里初中学生必背课文。

就在韩愈被贬到潮州当刺史的那年,百姓们纷纷向他哭诉鳄鱼伤人之害。韩愈怒不可遏地来到了鳄鱼出没的水潭,从怀里掏出一张写满文字的纸,郑重其事地对着水潭宣读起来。念完,便将那张字纸投进了水潭。据说,韩愈写了这区区数百个字的当天晚上,狂风暴雨,震雷骤起,潭水枯干,鳄鱼们乖乖地向西迁徙了六十里。韩愈的那篇文字,就是流传千古的《祭鳄鱼文》。文字的功力能达到与动物通话的地步,显然是文人的虚构,但也折射出中国人的文字心态,从神化文字到文字神化,诚惶诚恐地把文字罩上了一圈神圣的灵光,同时也折射了韓文公文字之威力!


就在文公祠前,有当年韩愈所植的橡木。据宋礼部尚书王大宝《韩木赞》的描写,橡树形如华盖,遮蔽屋檐,其外皮作鱼鳞状,叶细而长,叶脉凸起,作棱角状,春夏之交开花,红白相间,甚是美丽。但花不常开,潮州人崇尚韩愈,以至向往于他手植的这棵橡木:“以花之繁稀卜科名盛衰”。甚至《潮州府志》有“乾隆九年调堂橡木花,科名大盛”的记载。于是,祠吊先哲,木卜科名,“韩祠橡木”便成了潮州八景之一。
淡浮院
淡浮收藏院是潮州新八景之一。是泰国春府博他耶(钦赐)淡浮院长郭丰源先生带头捐资倡建。自然景观、建筑景观、淡浮文化景观交融,集文物收藏、文化交流、观光休闲于一体的文化旅游景区,已被批准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淡浮院也成了现代潮州另一座独具特色的文化地标。

淡浮收藏院背靠砚峰山主峰,前临夏湖,两侧山峦拱护。远眺韩江如带,古城如画,众山来朝,尤如一幅可赏、可品的水墨画。

院前小山,有艺人吹奏潮州音乐

巨大的盛世大鼎


知鱼桥: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迎面一座耸立的大石牌坊,三门歇山顶建筑,长约30米、高16米,气势宏伟磅礴,正中有大匾题四字,两侧匾额分别书'金声'、'王振',皆是饶宗颐先生的手迹。


主殿正中匾碑'淡浮院'三个馏金大字由清朝末代皇帝之弟傅杰所书,是从泰国的淡浮院拓本移植的。主殿门外挂上阴刻对联'远望观云,登高视野',为原全国佛协会长、书法家赵朴初墨迹。

殿内是佛祖释迦牟尼全身金像,两旁是'飞天大圣'塑像。


殿内藏有儒道释各派文化的代表文物,以及来自泰国的佛像。

卧佛

桃花水母井

祖孙二人坐在大榕树下,聆听浓郁潮音的乐曲,悉心体会潮州文化的韵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