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郜永华《运营元素》:后记,回顾我的2018年

 郜永华 2019-11-07

2018年的局部,以抖音的“百万英雄”开始,以微信的7.0版本发布结束。这一年,我依然走在运营管理的路上。

偶然的一天与十年多不见的大学同学吃饭,同学说,你这十多年很神秘,一直都没有你的消息,我们也不怎么联系,如果说一定要知道,也只是最近几年才在你的微信朋友圈里看看你的近况,可惜微信朋友圈里提及的很少,你好像做电商,而且做的很不错。让我自己来介绍,我反倒不知道怎么介绍为好,因为旁边有别的同学帮我回复说,这几年的淘宝京东都不太好做,就是拼多多也还不错。我不能告诉他们,淘宝京东和拼多多在我眼里,只是一个运营的小分支,毕竟,行业不同,我无法明确的解释给对方,只能一时语塞。

这一年我写的大都是鸡汤但似乎也不是,在整理四周年文集的时候,我很想在书名上注明,这是我2018年喝过的鸡汤,当然,这鸡汤是我自己写的。我不知道您是否意识到,这一年,我写下的东西一直在忙着补自己的认知短板。这短板我既写给自己,也分享给局部的读者,但归根结底我是写给自己看的,所以你会发现这一年我谈运营谈的很少,但这些补充的认知,是我的世界,我的世界就目前而言也只能这么大,我还是努力突破,如果你认真阅读,想必你也得到,如果只是泛泛的阅读,对不起,浪费了您的时间,容我在这里说声抱歉,感谢您的陪伴。

在我看来,运营的世界不应该只有线上,还有线下,还有我们的生活与职场中的常识与规矩。作为普通人,我们并不是含着金钥匙出生,我们能过的就是去过我们计划中的生活。生活充满计划性,虽然无序是本质,但计划一定要有。 

这一年写的东西,总是零零碎碎,在现在整理的时候,我突然发现不成系统的厉害,就是要整理要得花十分气力,比当初动手写还要难。但总归是写出来了。我身边熟悉我的朋友说,你的是一个工作与生活分不开的人,好像的确如此。这一些,我写的东西有运营有电商有管理有团队有自我的成长......零零碎碎的,在我看来,也是“运营”的元素。怎么讲呢,因为工作本身的缘故,每遇事情,总是站在运营的角度去思考去观察,还想着如果是我,我会怎么干?

很多企业总说自己干的有多好,还沾沾自喜的往自己脸上贴工匠精神。但我必须提醒一件事,只要是企业便会遭遇竞争,竞争是不取决你自己干的有多好,而取决于你的对手有多强。对手太强,你就直接被秒杀了,都不在人家的视野之内,对手太弱,但天天琢磨你,也很恐怕,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就后来居上了。所以,没事就要环顾周围,去看世界,要想办法走出去,看看这个世界到底发生了什么,在起什么样的变化,你感知不到变化,了解不到变化,被淘汰是注定的。 那么作为我——局部的作者,一个身处企业管理电商运营的人,我尽可能的去感知,进而做出判断,调整我自己的节奏,在将这种感触分享在这里。

2018年的年底,微信的7.0版发布了,我自己有没有更新我是不清楚的,我总是让系统自动更新。所以,确定的改版细节我真没试验过,也没时间去试验。但后来我总是更新公号,我就发现,在公号文章的最右下方,已经从“点赞”变成了“好看”。所以,我想沿着这个话题,来聊聊我的感受,顺便着写下这一年的结尾。

以前大家写公众号,右下角按钮是点赞,点赞在我看来一直都是鼓励为多,并不代表文章写的有多好,而“好看”要求就高太多了——文字要好看,观点要有趣。所以,从更新那一刻起,右下方的数字应该不会好看。当然,没有确切的数据证明。

鼓励一下你,还是有很多人愿意鼓励的,就像你拿出一个创意问别他人好不好,几乎所有的人都会说好,因为赞美不要钱,这就是公号点赞按钮的效果。现在,你给对方说,那好吧,花钱买下来吧,马上就有人会放手了,这就是“好看”这个按钮。再打个比方就是,我们经常搞的试吃活动,不要钱肯定有一堆人聚集,你一旦收钱了,人就不那么多了,所以,懂经营的企业,一边玩试吃。一边卖货。试吃要的是基数和规模,基数和规模有了,总会筛点“好看”出来。

人们善于鼓励,却不善于买单。你可以很好的理解为什么免费后来大行其道,还成就了一些公司。点赞与好看,就跟免费试吃好掏钱买东西是一个道理。虽然都是心理行为,但心理与心理的区别还是很大的。

碎片化时代最大的优势就在于信息爆炸,一方面要求浅薄,一方面又要求深刻,浅薄是为了传播的快,有时效要求,深刻则需要时间,可能需要长期观察整理分析。朋友圈里的阅读量还是有一定代表性的,你要我鼓励你可以,但让我违心的说你写的“好看”,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或许,在晚些时候就会真有相应报告了。产品设计,本就是“人性”使然。 

如果你是微信的运营,你就越来越一种手足无措之感,你知道问题在哪里,但似乎也很难去下手解决。微信现在最大的危机就是社交危机,以社交起,却也可能因社交进入增长乏力的状态,如果没有新产品进行突破的话。这不是微信的问题,而是基于使用者本身就是社会属性,有社会属性就意味着扮演不同人设,有多少口是心非就有多少言不由衷...

一个直观的感受就是:朋友圈点赞的越来越少,我大致总结了一下:第一,朋友圈已经烂了,背负的人际压力太大;都不敢轻易点赞,朋友圈大多数成了同事圈,就是同事不看,也不太想点赞。第二,秀的内容差不多。能进入你朋友圈的,都是差不多的人,发的内容,也没啥看头。如果点赞,那就与你有关的,重要的人,节日,节点。别人点赞,表达是认可,鼓励,由衷的祝愿。就跟公号里的“点赞”和“好看”一个道理。

最新的微信改版,如果有兴趣进入“看一看”,你就会发现,看一看除了最先的“新闻专题”,公号内容,最新又加入了“企鹅号”,但说实话,后期会不会加入基于大数据的“实时新闻”就不太好说了,目前来看,最有想象力腾讯系产品,还是微信。如果这样,微信背负的压力更大,也更有想象力。 

弹窗已经废掉了,腾讯可能是最早感受到这股风向的网站。今天已经很少有人愿意再去点开弹窗来阅读新闻。那么弹窗的作用就是某些企业官宣的阵地,就如花几万块在华尔街投放个几十秒的广告,然后雇佣专业人士把这一瞬间拍摄下来,作为未来宣传之用,让人家误以为你在纳斯达克上市了,其实对不懂行的来讲,那就是个广告。弹窗新闻的作用可能也就如此了,对商业网站来讲,他们榨取的也就是新闻最后的影响力。也因此,腾讯一直在想办法,尤其是头条崛起以后,腾讯开设了各种频道,设计了各种产品,用以狙击头条,却发现头条难以撼动,但腾讯毕竟是腾讯,它与阿里巴巴不一样,看起来阿里巴巴是通过搭建平台做交易赚钱,而腾讯明面上却在靠广告赚钱(真实情况是,阿里巴巴是家广告公司,腾讯是家游戏公司)。那么它要做的就是“永不放弃”自己的阅读。

这一年的成长感触在于:千万别高估自己的能力,要知道自己到底行不行,那就隐去你的头衔和身份,让自己面对陌生环境和陌生人,你就很快能对自己做出相对客观的评估。有时候,荒野求生,或许是一种方式,面对自然中的困境,生存或者灭亡,倾听内心的声音……

我一直提倡的是开放,从个人角度而言是心态上的开放。但在我们的身边,不开放似乎时时在发生。文化上的不自信才会发生抵制圣诞节的事。抵制这件事,对别人来讲貌似是坏事,事实上,最吃亏的是自己,总觉得抵制了,就是胜利了,事情往往没有那么简单。只能说明我们越来越趋于保守了,保守不是好事情,尤其是心态上,思想观念上,挨了多年打,刚刚吃饱饭就把历史忘记了。

2018年已经结束,这一年无论你过的好与不好,成长的快与慢,都不得面对即将到来的2019年,希望,我,我们(局部的读者们)都能在2019年有所收获,最直接的就是让自己生活的更好!

也因为2019年有了新的计划,这本书是计划中的一部分,取什么名字好呢?即便我今天已经很少在一线从事运营工作,做的更多的是运营管理,但我回头来看待这些平素写下的随笔,竟然发现,还是运营,那就将这本书暂定为《运营元素——运营者琐记》吧,毕竟,这些都是运营的一部分,可能不系统,但至少,能说明和解释一部分问题。如果用一段话来总结本书想要告诉各位的,我想或许是:在本书中,我所讨论的不单单是运营和电商,而是基于电商化的思维来更好的理解运营和运营管理工作乃至个人的职业规划,最终让我们的工作和个人成长都得以良好的成长,毕竟,运营的套路总归是上伐谋、中伐交、下伐兵

人生可以无意义,但不能让生活无聊如死水!,感谢您的阅读!2019,让我们继续前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