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禹贡》所载山体未必是“特别高大之山”

 宇闻休闲书苑 2019-11-07

(作者:刘玉文)

笔者在一篇题为《〈禹贡集传〉札记》文字中说过一句话:一说《禹贡》碣石,有人就以为必定是特别高大之山,这也是误解。

据一位住在昌黎的先生说该文是在愚人节之夜匿名贴出的,他在愚人节看过之后,专门写了一篇题为《谈古今碣石为一山(修订稿)》的帖子(http://jieyangren.blog.hexun.com/3073254_d.html)反唇一击,其中还专门设立了一个小标题:【《禹贡》碣石必定是特别高大之山】。所以我专门请教哪天是愚人节,不觉今年的愚人节这个洋节日又过去多日了,忽然又想起往年曾在愚人节之夜发帖子的事。也还想起了“‘特别高大之山这件往事。

山东无棣碣石,海拔63.4米,占地0.39平方公里,是渤海西南岸的唯一的特立孤峰。被这位昌黎先生多次谥之曰偏远的小丘只能算作高土冈’”一座孤零零的小小山丘毫无碣石之貌的小山包(尽管当地也因附近有小山而呼之为大山。然根据古人河之入海,乃在碣石的论断,无棣碣石为《禹贡》碣石无疑。那坐落在辽东湾西岸附近的跨越昌黎、抚宁、卢龙三县境界,南北长近24公里,东西宽约20公里,由近百座颠连起伏的峰峦组成的碣石山群峰似乎可以称得上特别高大,它们是否就成为《禹贡》碣石呢?暂不在此重复论否。仅就【《禹贡》碣石必定是特别高大之山】略述管见。

查《禹贡》全篇1193, 所记载的山体共计43座,其中:

(一)峄山

《禹贡》有徐州……羽畎下翟,峄阳孤桐。

峄山,在山东省邹城市东南10公里处。

【孟子故乡之峄山】文中说:峄山又名绎山、邹峄山.其海拔582.8,周长10公里。论其高,伟不惊人;论其势,似乎平平,但其兀立平川,拔地而起,其险、其奇、其古、其幽,令秦皇登临,引文人游子神往,亦使今人观览不绝。http://tieba.baidu.com/f?kz=367027426

【百度百科>邹城】曰:境内最高海拔648.7米,最低海拔35米,平均海拔77.8米。地型分为低山、丘陵、平原、洼地、水面五种类型。……峄山,又名东山,位于邹城市东南12公里,与泰山南北对峙,被誉为岱南奇观。( http://baike.baidu.com/view/7885.htm

在群峰耸立的泰沂山区中,峄山与泰山南北对峙,海拔高度仅为泰山三分之一稍强,减去山脚下的地平海拔标高,其相对高度更小,显然也算不得特别高大之山                    

(二)大伾山:

《禹贡》曰:东过洛汭,至于大伾。

【百度百科>>大伾山】介绍说:大伾山系太行余脉,东西宽0.95公里,南北长175公里,面积约166平方公里,海拔高度135米,平地高起70米。它不是丛山中的峻岭,而是平原突起的孤峰。

《禹贡》大伾山,平地高起70米,显然也不是特别高大之山

(三)砥柱山:

《禹贡》曰:砥柱、析城至于王屋。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山西一》云:底柱山,在平阳府解州平陆县东南五十里,西去河南陕州四十里,近《志》:‘三门山之中峰为底柱,高不逾数寻,围不及百尺,特以岿然中流而名。’”据【河南三门峡】一文介绍:砥柱位于三门峡黄河大坝下的激流之中,露出水面6.7米,牢牢的屹立在那里,任凭风浪激击,力挽狂澜,屹然不动。它的刚强不屈的形象被喻为中华民族的象征。

《禹贡》砥柱山,高不逾数寻,围不及百尺,河中的一块礁石而已,更算不得特别高大之山     

 (四)陪尾山

《禹贡》:熊耳、外方、桐柏至于陪尾

陪尾所在之地有二说:一说在今山东泗水东,泗水所出的陪尾山;一说在今湖北安陆北。

1)陪尾山在山东省泗水县城东25公里处,距曲阜数十公里。

《史记?夏本纪》:【正义】注:《括地志云》:泗水源在兖州泗水县东陪尾山。其源有四道,因以为名。

《词语字典》:张华《博物志》卷一:八流亦出名山……泗出陪尾。其后《隋书.地理志》﹑《大清一统志》及近代学者多从此说。』

【百度百科>泗水】说:泗水县地处泰沂蒙余脉低山区丘陵区……东部海拔154米(陪尾山),西部海拔76米(楚夏寺河口)。”“(全县)有大小山头561座,海拔500米以上的11座,海拔400米以上的71座,其中北部凤仙山为境内最高峰,海拔608米。

【百度百科>泉林泉群】。说;泉群地处泰沂低山丘陵边缘,东部陪尾山海拔130米,西部汶泗断层地堑处在100米以下。

《禹贡》陪尾山,其相对高度充其量也不过数十米,无缘跻身于特别高大之山之列。

2)一说陪尾在江夏安陆东北。今湖北安陆市。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湖广三》记载:安陆县:陪尾山,在府东北五十里,小丘也。或以为《禹贡》之陪尾,误。俗呼横山,一名横尾山。

小丘也,自然算不上特别高大之山了。

有上可知:陪尾山,不论是在山东泗水县东者,还是在湖北安陆市北者,都是小丘,均称不上是特别高大之山

(五)内方山

《中国古代地名大词典》(中华博物编辑)曰:内方山,在湖北钟祥县西南,接荆门县界,今名章山,一名马良山,又名马仙山,《书禹贡》:导蟠冢,至于荆山,内方至于大别,《孔传》:内方,在荆州,汉所迳。《汉书地理志》:竟陵,章山在东北,古文以为内方山。’”

《马良山怀古》云:据《荆门州志》记:章山,禹贡谓内方山,因三国蜀名臣马良读书于此,故后改谓马良山。’…… 马良山方圆4公里,主峰海拔155米,是沙洋县最高峰。

【沙洋县旅游概况】:境内陆势西北高,东南低,西北向东南呈缓慢倾斜,最高处为马良山,主峰海拔155米;最低在长湖底最深处,海拔27米。


《禹贡》内方山,海拔155米,减去山脚下的海拔高度,估计相对高度不会超过百米,显然也算不上是特别高大之山

仅就上述几处《禹贡》记载的山体而论,均属于小丘或礁石之列,称不得特别高大之山

《禹贡》时代,人们尚未建立起山脉概念,也尚未建立起海拔高程基准面,古人对山体的绝对高度并不敏感,而只对其相对高度感兴趣。

古今以来,没有那一位学者主张所有《禹贡》记载的山体必定特别高大之山。《禹贡锥指》的编纂者胡渭(1633——1714),在其《禹贡锥指略例》中就说:禹所名之山,苞举宏远,非一峰一壑之目也……至若厎柱、碣石、朱圉、大伾之类,则又狭小孤露,与一峰一壑无异。盖山陵之当路者,不得不举为表识,未可执前例以相绳,以为必广袤数十百里之大山,而疑古记所言之非也。

根据山体之大小来判定是否为《禹贡》之山,显然是站不住脚的。

查《禹贡》禹别九州,随山浚川……奠高山大川,北不过恒、卫(今河北滱水、滹沱河),并未涉及到昌黎仙台顶附近任何大小河流,也就无所谓随山浚川,即使有特别高大之山且后人名曰碣石,也不应冠以《禹贡》头衔。

碣石之貌何如哉?碣,作为名词使用时,表示特立之石。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曰:碣,特立之石也。唐朝训诂学家颜师古《汉书》注曰:“,山特立貌。”;碣,也指圆顶的石碑,《后汉书?窦宪传》封禅丘兮建隆碣:“方者谓之碑,圆者谓之碣。·司空图 《偶诗》之三:一掬信陵坟上土,便如碣石累千金。

无棣碣石虽是一座孤零零的小小山丘却耸立于鲁北海滨低洼平原上,既有特立之貌,又在禹疏九河域内,正符合盖山陵之当路者,不得不举为表识的《禹贡》所名之山的宗旨。岂可以特别高大之山障目,而不识孑然特立之《禹贡》碣石哉!(文/200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