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九州禹迹,百郡秦并。岳宗泰岱,禅主云亭。雁门紫塞,鸡田赤诚。昆池碣石,钜野洞庭。旷远绵邈,岩岫杳冥。

 诗书之华 2014-06-18

一、颂词讲解

前面几节课,我们介绍了一些有着杰出贡献的文臣武将和他们的事迹。今天,我们将要学习本章的最后五个颂词。作者通过这些句子,赞美了祖国辽阔的疆域、壮丽的山河和秀美的景观。

首先,请大家一起朗读颂词:

九州禹迹 (jiǔ  zhōu     jì)  百郡秦并 (bǎi  jùn  qín  bìng)

岳宗泰岱 (yuè  zōng  tài dài)  禅主云亭 (shán  zhǔ  yún tíng)

雁门紫塞 (yàn  mén     sài)  鸡田赤诚 (jī  tián  chì chéng)

昆池碣石 (kūn  chí  jié  shí)  钜野洞庭 (jù     dòng  tíng)

旷远绵邈 (kuàng yuǎn mián miǎo), 岩岫杳冥 (yán  xiù  yǎo  míng)

 

九州禹迹 百郡秦并: 九州之内,处处都留下了大禹治水的足迹,全国各郡在秦始皇吞并六国后归于统一。

九州禹迹

这句出自《左传 襄公四年》中魏绛引用《虞人之箴》里的一句话:“芒芒禹迹,画为九州,经启九道。”意思是说:大禹治水的时候足迹遍布各地,把全国划分为九州,开辟出了很多道路。尧帝时,中原洪水泛滥,造成水患灾祸,百姓愁苦不堪。尧帝命令禹的父亲鲧[gǔn]治水,鲧受命治理洪水水患,但历时九年未能平息洪水灾祸。接着,鲧的儿子禹继任治水之事。

禹翻山越岭视察河道,并总结了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对治水方法进行了改革。他利用水向低处流的自然趋势,以疏导河川为主导,疏通了九河,把平地的积水导入江河,再引入海洋。

禹为了治水,费尽脑筋、不怕劳苦,从不敢休息。他在婚后第四天就离开妻子,踏上治水的道路,一走就是十三年,曾三过家门而不入。特别是有一次正经过家门时,刚好妻子生产。禹听到儿子呱呱坠地后的哭声都不敢进门。第三次经过家乡的时候,他的儿子启正被母亲抱在怀里,他已经懂得叫爸爸,挥动小手,和禹打招呼。禹只是向妻儿挥挥手,表示自己看到他们了,但还是没有停下自己的脚步。为了治水,禹腿胫上的汗毛都磨没了,而且胼[pián]手胝[zhī] 足。经过十三年的治理,禹终于取得了成功,消除了中原洪水的泛滥。人们为了表达对禹的感激之情,尊称他为“大禹”。

大禹整治黄河水患有功,受舜禅shàn让继承帝位。禹王登位后,以自已的封国为天下之号,宣告夏王朝正式建立。

在治水的过程中,禹走遍天下,对各地的地形、习俗、物产等皆了如指掌。他又重新将天下规划为九个州,并铸九鼎,以永定九州。如今,九州已经成了中国领土的代言词。

这句颂词的意思就是告诉我们:中国九州之内都留下了大禹治水的足迹。

 

百郡秦并

《说文》中说:“郡,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分为百县,县有四郡”。所以《春秋》各传上都说:“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因此,古代最早的区划单位应是县、郡,县大于郡。

按照《说文》中的解释,“郡”是周代的行政单位,每个县下面设置四个郡。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在全国设置三十六个郡,每个郡下设若干个县。汉代建立后,陆续增设了一些郡和一些封国。汉景帝削藩后,封国已徒有虚名,基本和郡一样了。汉武帝时,全国设四十六个郡和二十一个封国,郡国合计为一百零三个。古人喜欢用概数,又喜欢凑整,因此说汉代有“百郡”,这些郡国是以秦统一六国的疆域为基础的,因此说“秦并”。

郡县制在周代只是作为分封制的一个补充,从秦代开始才取代分封制而成为主要的行政划分和管理方式。郡县制比分封制好在哪里呢?在这种制度下,地方长官是由皇帝直接任免的,不能世袭,解决了地方和中央的对立问题,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对政治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都有积极的一面。郡县制最终成为汉朝唯一的统治方式。但是,这套金字式的统治机构使中央集权专制制度逐渐走向了顶峰,使民主思想丧失了萌发的土壤。

             

岳宗泰岱 禅主云亭: 五岳中人们最尊崇东岳泰山,历代帝王都在云山和亭山主持禅礼。

“岳”指五岳。“宗”指宗主,五岳的宗主是泰岱。

“岱”是泰山的别称,也叫岱山。因为位于山东泰安州,所以这里称为“泰岱”,简称泰山。

古人认为天下有五座最重要的大山,称为五岳,东方又是万物更替之地,而东岳泰山是五岳中最高的山,离天最近,和天神交流起来比较方便,所以选择此山来封禅。五岳以泰山为尊,孔子就曾说过“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名句。

这两句说的是古代帝王在泰山及附近的小山上举行封禅shàn仪式,即祭祀天地神灵的一种礼仪活动。

历代的帝王在政权更替、新君登基的时候,都首先要来泰山举行祭拜天地的封禅大典。封禅仪是分两步走的,先是祭天的仪式叫做“封”,即要在泰山顶上搭起很高的土台,烧起火来,对天(实际上是天下)表明自己的心迹,请天来见证并佑护。“天”又是谁呢?众人为天,这番话是讲给天下人听的。封和禅一般都是同时举行,但是封重于禅。

然后是祭地的仪式叫做“禅”,即在泰山附近的云云、亭亭、梁父、蒿里、社首等小山上开辟一块平地,来祭祀地神,同样是表达感激敬畏之情。封禅仪式非常复杂,帝王通过封禅来确认自己真龙天子的身份,并展示在自己的统治下国家一片繁荣昌盛的大好局面。

关于古代封禅的记载,最早见于《管子》,其中记载了管仲劝说齐桓公放弃封禅的事情。齐桓公称霸之后,想要搞封禅大典。管仲说:“古代封禅的帝王有七十二位,我就记得十二位,比如炎帝黄帝尧舜禹等人,他们都是承受天命然后才举行封禅大典的。”齐桓公一听就不服气了:“我建立了这么大的功业,和夏商周三代承受天命的帝王有什么不同呢?”管仲说:“古时举行封禅大典,祭器里放的是郁山的黍[shǔ]和北里的禾,地上铺的是江淮之间特产的三脊茅草做成的垫席,还有东海送来的比目鱼,西海送来的比翼鸟,还有很多象征祥瑞的东西。现在我们的情况是好兆头不够,坏兆头不断,不具备封禅的条件啊!”齐桓公只好打消了封禅的念头。

正史记载的第一位真正举行封禅大典的帝王,是秦始皇。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登泰山举行封禅大典,还在立了一块碑作为纪念。除了秦始皇之外,有过大规模封禅活动主要有这么几位:汉武帝、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

汉武帝先后十次从长安千里迢迢来到泰山,举行了七八次封禅仪式,创造了中国历史上封禅次数之最。

公元54年,东汉光武帝刘秀称帝整整三十年,群臣提议他去泰山封禅,刘秀不同意,下了一道诏书:意思是说:“我当了三十年皇帝,老百姓的日子并不好过,意见很大,这时候搞封禅,不是在欺骗老天爷吗?孔子他老人家曾经说过泰山之神不会不如林放知礼,我干嘛去给古代七十二位封禅过的帝王抹黑呢?当年齐桓公想去封禅都被管仲制止了,如果以后有人再到我这里来拍马屁,我一定要惩罚他。”  

 明成祖永乐帝时,在北京南郊建“天地坛”,合祭天地;嘉靖帝时在北郊建“地坛”祭地,南郊的“天地坛”改称“天坛”,专门祭天。

那么,我们把以上四句话的意思联起来,就是:九州之内都留下了大禹治水的足迹;天下数以百计的郡县,是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成果;泰山是五岳之首,古代帝王在泰山祭天,在云山、亭山祭地。

 

雁门紫塞 鸡田赤城:这句颂词至“岩岫杳冥”一句,重点描绘了祖国山河的壮丽,风景的秀美。首先来看此句:名关有北疆雁门,要塞有万里长城,驿站有边地鸡田,奇山有天台赤城。

雁门

《吕氏春秋》上说:“天下九塞,雁门为首”,所以如果要看雄伟的关隘,首屈一指的就是北疆的雁门关。位于山西代县北境的雁门山群峰海拔一千九百五十米以上,周围群山环抱,只有过雁峰两旁有两道比较低矮的山口。大雁不能从其它处飞过,只能从这里经过,雁门关就正好坐落在这个山口之上。因此而得名“雁门关”。雁门关是长城上的一个要塞,其地理位置非常险要,历代都把此地看作战略要地,如果北面的敌人突破这个要塞,就等于打开了中原地区的北大门,可以居高临下面对晋中大地,攻城略地势如破竹。雁门关之外的北方,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都是游牧民族的地盘,他们经常企图越过雁门关,冲击中原农耕文明。中原人当然不会坐以待毙,会组织防守和反击,因此雁门关一带经常爆发战争,比如:战国时代赵国的李牧在此抗击林胡;秦朝大将蒙恬从雁门关主动出击,打败胡人,收复了大量被占地盘;汉代卫青、霍去病、李广等大都驰骋在雁门关内外,奋勇抗击匈奴;唐代名将薛仁贵在雁门关一露面,敌人吓得掉头就跑;北宋将领杨业率领杨家将在此多次大败辽兵;抗日战争时期,林彪率领优势兵力在雁门关附近的平型关伏击日军汽车运输队,取得了一场振奋人心的胜利。

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曾派遣大将蒙恬率兵三十万从雁门出塞,把匈奴赶到阴山以北,并且修筑了万里长城。此后,历代名将如卫青、霍去病、杨家将等,都曾驰骋在雁门关内外,保家卫国。自春秋以来至二十世纪,发生在雁门关前的战事,有记载的就有一千余次,很多将士在此抵御外侮、杀敌立功、名扬后世,更多的则是那些长眠于荒丘蔓草之中的无名英雄。

紫塞

山脉起伏之间,会存在一些壑口,在交通极不发达的状况下,这些壑口就成为人们穿越崇山峻岭的必经之路,因而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为了防范敌人入侵,统治当局通常会在这些地方建军事工事,控制通行,起到了堵截拥塞的作用,称为“塞”。《吕氏春秋》中说,天下共有九大要塞,分别是太汾[fén](在山西)、冥厄(在河南和湖北交界,现名平靖关)、荆阮[ruǎn] (在河北易县,现名紫荆关)、方城(现楚长城)、崤(在河南和陕西交界)、井陉[xíng] (在河北井陉)、令疵[cī] (在河北迁安)、句注(现山西雁门关)、居庸(现北京居庸关)。

长城西起嘉峪关,东至渤海,全长一万二千里。有相当一部分建于北方崇山峻岭之上,并在这些壑口处修建起连接城墙的关隘,作为防卫据点。紫塞,指的是秦汉时期修筑的长城,晋代崔豹在《古今注》中解释说“秦筑长城,土色皆紫,汉塞亦然,故称紫塞焉”,后泛指长城。

在我国的北方,土壤以黑色和黄色为主,红色土壤主要分布在南方,秦长城是在北方修筑的,为什么崔豹说土壤是紫色的呢?《隋书炀帝纪》中记载:大业三年(公元607),朝廷“发丁男百余万筑长城,西距榆林,东至紫河,二旬而罢,绵亘千里。”或许,“紫塞”一词来自紫河。紫河即现在山西内蒙境内的浑河(与辽宁境内的浑河重名),或许古代此地土壤中含铁化合物比较多,或许古人对颜色的识别有别于今人,还或许是因为紫色为祥瑞之色,总之,当时的长城就被称为“紫塞”了。不过, “紫塞”确实显得非常大气,于是这个长城的别名就这么流传下来了。还有一种说法是:因为西北地区植被少、地域辽阔、一望无际,所以,西北一段的长城尤为壮观。又因为其地表多是红土,车马过后腾起的烟尘,在阳光的照耀下红尘滚滚。尘埃中若隐若现的关塞真像在梦幻中一般,故称为“紫塞”。  

鸡田

“鸡田”是古代西北塞外的地名,那里有中国最著名的也是最偏远的古驿站。古代通讯不发达,中央政府发布的政令、地方呈报中央的文书都要靠人马一站一站地送。驿站就是传递文书的信使们中途换马和休息的地方。中国最远、最古老的驿站就在西北的鸡田。《旧唐书》中记载:“鸡田州,寄在回乐县界,突厥九姓部落所处。户一百四,口四百六十九。”回乐县,故址在今宁夏灵武市境内,唐代时由归附中央政权的突厥人居住。一个州那么大的地盘,只有不到五百人居住,真是地广人稀。

“鸡田”最初是中央政府在西北边疆地区设置的一个驿站,后来发展为城镇,到了唐朝发展为州。虽然建制不断升格,但鸡田驿也一定会存在,而且应该是比较忙碌的一个驿站,因为西北地区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多,历来战事频仍,要通过驿站向中央政府传递紧急军情。所以,“鸡田”和“雁门”一词差不多,经常用来代之边境上的战争,比如南朝才俊陈暄在诗作《雨雪曲》中就写过“都尉出祁连,雨雪满鸡田”的诗句,还有唐代王贞白的“寇骑满鸡田,都护欲临边”、萧至忠的“凉风过雁苑,杀气下鸡田”,反映的是将士们在边境顽强战斗的场景。  

赤城

“赤城”指浙江的赤城山,著名的浙江天台山奇峰之一。赤城山因土色皆赤,形如城堡而得名。它高三百四十余米,在四面青山中独树一帜,历来被看作是天台山的南门和标志。每当晨曦高照时,满山紫气氤氲,霞光笼罩,所以“赤城栖霞”是天台山八大景之一。

晋代孙绰在《游天台山赋》中有“赤城霞起以建标”一句,意思是说赤城之所以成为标志性景点,跟这里的云霞涌起有关。据说,在春分时节,每当旭日东升或夕阳西下,赤城山顶会出现云雾缭绕、霞光万道的景象,称为“赤城栖霞”,为天台八大景之一。皮日休曾写过“江汉欲归应未得,夜来频梦赤城霞”,李商隐写过“只将沧海月,长压赤城霞”,李白在给别人的一幅山水画的题诗中写过“满堂空翠如可扫,赤城霞气苍梧烟”,等等,多不胜数。有这种奇特景观的山,当然是修行之人的不二之选,所以从汉代开始就有人在这里修炼。梁武帝萧衍的孙子萧詧[chá] 当岳阳王的时候,看到赤城山顶气象万千,就修了一座塔,据说是给妃子修的,因而被命名为“梁妃塔”。

  

昆池碣石 巨野洞庭: 赏池要赴昆明滇池,观海要临河北碣石,看泽要去山东钜野,望湖要上湖南洞庭。

昆池

“昆池”是指云南昆明的滇池,它是我国第六大淡水湖。滇池在古代被称为“滇南泽”,因其水好似倒流,故称为“滇”(颠)。滇池的外形似一弯新月,湖面的海拔高度为一千八百八十六米,是难得一见的高原湖。

古滇池的面积有五百里方圆,四周群山环绕,湖滨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是云南著名的鱼米之乡。战国时期的楚将庄桥曾率兵进驻滇池,以后就在此地建立了滇国。滇池风光秀丽,碧波万顷,湖光山色,气象万千,是看池水的绝好去处。

大观楼在昆明西郊滇池之滨,是观赏滇池的绝佳之地。大观楼长联是乾隆年间名士孙髯翁登大观楼有感而作。长联观物写情,内涵深刻,令人叫绝,被誉为“海内第一长联”、“古今第一长联”、“天下第一长联”等,一直流传不衰。长联挂在“五百里滇池”岸边的大观楼前两百多年,为古今众多名士及广大游人所仰慕及推崇。长联使大观楼名扬四海,大观楼因长联而驰誉九州,成为与黄鹤楼、岳阳楼及滕王阁齐名的我国四大名楼之一。

全联如下: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zhù )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孤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史记 西南夷列传》记载,汉武帝为了打败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联合一些政权来夹击匈奴。几年后,张骞回到了长安,向汉武帝汇报西域的情况,其中提到他在大夏国看到了中国制造的产品,是从古印度贩运去的,说明有一条从云南通往古印度的道路,可以通过这条道路加强与大夏国的往来。于是,汉武帝派人去西南夷寻求通身毒国的路,但被昆明族的武装力量所阻挡,并且他们出言不逊。汉武帝听说之后,非常气愤,决心一定要击败昆明族。但昆明族擅长水战,汉军没有相关经验,就这样去了也打不过人家啊?怎么办呢?汉武帝把守边的士兵调回来一半,让这些人在长安西南开凿了一个类似滇池的人工湖,这个湖面积很大,称之为“昆明池”。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汉军水战能力迅速提高,于是发兵云南,击败了昆明族,把滇国等政权灭掉,统一了洱海地区。多年后,清朝乾隆皇帝仰慕汉武帝雄风,把北京颐和园的西湖改名为“昆明池”。

碣石

“碣石”是河北的碣石山,自古就是观海的胜地。碣石山主峰为仙台顶,海拔六百九十五米,上有古刹水岩寺,峭壁上有古人镌刻的“碣石”二字。

登临仙台顶,山海奇观可尽收眼底。秦始皇曾在此入海求仙,汉武帝曾“行自泰山,复东巡海上,至碣石”。曹操曾在征伐乌桓回军的路上东临碣石,写下气势磅礴的千古名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观沧海》)。《观沧海》问世之后,北魏太安四年(公元458年),文成帝拓跋浚带领着群臣来这里看海。《北史 魏本记》载:“登碣石山,观沧海,大飨群臣于山上,班赏进爵各有差。改碣石山为乐游山,筑坛记行于海滨。”北齐天保四年(公元553年),文宣帝高洋大败契丹军后,也登碣石观沧海,以庆祝胜利。隋炀帝杨广、唐太宗李世民分别在率军东征高丽途中登碣石山看海。到了1954年,61岁的毛主席到北戴河看海,抚今追昔,填词遣怀,其中就有“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等豪气干云、深沉入海的句子。

  

钜野

“钜野”又称钜野泽,是古代著名的水泊。远古时期,泰山和济水之间因黄河携带泥沙的淤积,逐渐形成了一片比较开阔的平地,鲁人西出群山看见这一块平野,很是惊奇,称之为大野,也叫钜野。在这片平野中,有一大片湖泽,叫大野泽,也叫钜野泽。隋唐以前,这片湖泽水面南北长三百里,东西宽百余里,从现在的巨野县城向北一直到现在梁山县城。唐代以后,由于黄河屡次决口,这片湖泽因泥沙淤积而逐渐干涸,只剩下北部的梁山泊,到了现在,这片湖泽已经差不多全干了。虽然钜野泽基本消失,但这个地名却留了下来,只不过钜野现在变成了巨野。

巨野地区靠山近水,独特的地理条件为开展游击战创造了有利条件,也哺育了当地英勇无畏的人民群众,《水浒传》中说的就是北宋巨野人民反抗朝廷的故事,只不过现在巨野的行政区划已经不包括梁山。巨野地区的人民起义有很多次,比如秦末的彭越、明代的徐鸿儒、清代“巨野教案”等。

 

洞庭

洞庭,指的是洞庭湖,位于湖南北部,“洞庭”指中国的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它跨湖南、湖北两省,面积达二千八百二十平方公里,号称“八百里洞庭”。范仲淹在他的名作《岳阳楼记》中有这样的描述——“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与古代相比,今天的洞庭湖面积缩小了一半还多,但还是全国第二大湖,所以才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的说法。

洞庭湖是由古时候的云梦泽变迁而来的,而云梦泽和巨野泽一样,是一大片湖泽的统称,经过相类似的地质变化和时间考验,成了今天的样子。

洞庭湖这个名称是怎么来的呢?一般认为来源于湖中的一座山。《山海经》中记载,湖中的山叫洞庭山,是舜帝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居住的地方。如此看来,洞庭湖是因洞庭山而得名的。后来,楚人根据屈原《九歌》中的《湘君》和《湘夫人》,结合舜帝与二妃的传说,将洞庭山改为君山。君山素以“集奇撮胜”之地著称。这里,湖光因山色生胜,风景与名胜争妙:奇景异物洞庭秋月、君山银针、湘妃竹、金龟,和铸鼎台、秦皇印、酒香亭、柳毅井、飞来钟等文物古迹,名动天下。

 “洞庭”一词,最早见于《楚辞》。屈原在洞庭湖畔度过了近二十年的流放生活,因而在诗作中多次提到“洞庭”,比如《湘夫人》的开头:“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意思是说:湘夫人你快上岸,忧郁的我眼望穿。秋风萧瑟吹叶落,洞庭湖面泛波澜。舜帝晚年时巡察南方,在一个叫做“苍梧”的地方突然病故,明代王象晋的《群芳谱》记载说,娥皇和女英闻讯前往,一路失声痛哭,其情形很象孟姜女和韩娥,而她们的眼泪洒在山野的竹子上,形成美丽的斑纹,世人称之为“班竹”。她们在哀哀地哭泣了一阵后,居然飞身跃入湘江,为伟大的夫君殉情而死,其情状之壮烈,真是旷世罕有,显示她们自始至终都是忠于丈夫的模范妻子。

历代文人雅士也留下了许多诗词,略举一二。刘禹锡《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怡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疏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旷远绵邈 岩岫杳冥:

在介绍了以上著名的风景胜地以后,作者用了“旷远绵邈,岩岫杳冥”这两句话进行总结。意思是:中国的土地辽阔遥远,江河源远流长,湖海宽广无边。名山奇谷幽深秀丽,气象万千。

“旷远”是形容幅员辽阔,没有边际;“绵邈”是连绵遥远的样子。“岩”是岩石,代表高山;“岫”是岩洞、山穴,代表山谷。“杳冥”是昏暗幽深,不可知不可测,神秘又令人向往。

颂词不仅歌颂了祖国的疆域辽阔,连绵遥远,山高峻而谷幽深,景致千奇百怪,变化莫测。同时也暗含着赞美中国的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诸子百家,蔚为大观。

以上六句话的白话译文,完整意思就是:雁门关、古长城,鸡田驿站、赤城山,从西南的滇池,到东北的碣石山,从东方的巨野大泽,到南方的洞庭湖。中国的土地幅员辽阔,连绵遥远,山谷高峻幽深,变化莫测。

以上是《千字文》的第三部分。这一部分首先讲述了与上层建筑、统治阶层,即与国家、政权、政治、政令等有关的内容,介绍了为国家作出杰出贡献的文臣武将和他们的事迹。最后用五句话赞美了祖国辽阔的疆域,壮丽的山河和秀美的景观。这一部分内容,语句流畅、文辞优美、气势磅礴,读完后都会激荡起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对祖国的热爱,对志士仁人的崇敬和对山川大地的自豪。

 

二、思考与练习

1请准确朗读颂词:九州禹迹,百郡秦并。岳宗泰岱,禅主云亭。雁门紫塞,鸡田赤诚。昆池碣石,钜野洞庭。旷远绵邈,岩岫杳冥。

2、你知道“三过家门而不入”说的是哪位历史名人吗?你能讲一讲他的故事吗?

3、本课颂词中提到了哪些风景胜地?你去过其中的哪些地方?能给大家描绘一下它的美景吗?你还知道中国有哪些风景胜地?请举例说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