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岳父“老泰山”的来历和农耕文明的意义

 弘德新国学 2022-05-26 发布于河北

编者按:《<千字文>讲记》是李向东老师2018年11月至2019年12月在弘德义塾所讲,日前己整理成书,现正在校对、印制中。现将部分内容予以分享。

岳宗泰岱,禅主云亭。雁门紫塞,鸡田赤城。昆池碣石,钜野洞庭。旷远绵邈,岩岫杳冥。治本于农,务兹稼穑。

接着上一次讲,“岳宗泰岱,禅主云亭”。

中国人喜欢讲尊卑,讲山要有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五岳还要有宗主。五岳的宗主就是泰山,也叫五岳之尊。泰山又叫岱山。所以“岳宗泰岱”都是讲泰山。

在古代,泰山是一座神山。一方面因为地理位置在中原腹地,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当时的信念,人们认为越高的地方离天越近,云彩都在脚下了,肯定是神仙住的地方,所以认为泰山是能通天、通神的。

到魏晋时期,佛教兴盛起来,地狱的观念传进中国。那时候,人们认为泰山是阴曹地府所在,泰山府君是管地狱、鬼神的。在农村,正对路口的院墙都要安一块“泰山石敢当”,就是为了镇鬼避邪。当然,这种观念是后起的。

在这之前,人们有一个习惯,叫封禅。“封”和“禅”其实是两件事。“封”是在泰山山顶堆一个土丘,用来祭天。怎么祭呢?就是在土丘上架起木柴,再放上各种香料,然后焚烧、祭拜,认为这样可以通天。“禅”跟“封”类似,也是一种祭祀,但是祭地的。泰山脚下有两座小山,叫云山和亭山,“禅”祭就在这里举行。所以叫“禅主云亭”。

封禅不是普通人能做的,只有帝王才可以,而且一般是在改朝换代或者新皇帝登基的时候。历史上,秦始皇、汉武帝、唐玄宗都封过泰山,最后一次是宋真宗。不过,宋真宗封泰山被很多人当成笑话。因为宋真宗跟辽国打仗,吃了败仗,总觉着没面子,就有人给他出主意,通过封泰山把面子找回来。宋真宗以后,再也没人封过泰山。因为北宋灭亡以后,南宋国力弱,最主要的泰山不在境内,没法“封”。到了明、清,祭天地的规矩改了,不再用封禅这种方式,而是用“郊祭”。现在北京的天坛、地坛,就是明、清修建用来祭祀天地的。

关于封禅,还有一个故事给大家讲一讲。

我们都知道,岳父还有一个称呼,叫“老泰山”。“老泰山”这个词,就是从封禅来的。这事发生在唐玄宗的时候。唐玄宗这个人好大喜功(其实,搞封禅大典的都是好大喜功的皇帝,其他不会这么做),他当政的这段时间又是唐朝最鼎盛的时期,物质、文化都达到一个顶峰,所以决定在泰山封禅。当时,主持封禅的是宰相张说(yuè)。

张说这个人是个书生,很有文采的一个人,但是对社会也看得很透彻。他曾经写过一篇短文,叫《钱本草》(我们的公众号曾经转发过),就是把钱比喻成一味药——药性怎么样、有什么功效、有什么副作用。其实,就是讲钱的好处是什么?坏处是什么?好处是能通神、能让鬼推磨;坏处是还能咬手,甚至把命“咬掉”。

说的有点远,回来说封禅。

在当时,封禅是件大事,也是好事,所有参与封禅大典的人都官升一级。张说的女婿叫郑镒,是个九品官。按道理讲,他没资格参加封禅,但是因为张说主管封禅,通过私下操作,一下子把郑镒升了四级,升到五品官,这样就能参加了。唐玄宗认识郑镒,他看到郑镒,感觉很奇怪,就问:咦!你怎么来了?你级别不够啊!这下郑镒傻了,不敢说话。旁边有人就说:是“老泰山”让他来的!说完之后,唐玄宗还是不明白。有人指了指张说,这回唐玄宗明白了:原来“老泰山”就是张说。唐玄宗是个非常大度的人,也没有追究,一笑了之,这事就这么过去了。从此以后,岳父就有了另一个称呼——“老泰山”。

下面是“雁门紫塞,鸡田赤诚

这还是讲地理。“雁门”,就是雁门关,在山西代县。雁门关是内陆通向内蒙古草原的咽喉要地,所以历史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地方,特别是跟游牧民族打仗的时候,更是兵家必争之地。为什么叫雁门关?因为两边的山很高,中间是山口,大雁南飞的时候都顺着山口飞,所以叫雁门,这里修的关口自然叫雁门关。李牧、卫青、霍去病攻打匈奴人,都是从这里出发;昭君出塞,也是从这里出关;八国联军攻到北京,慈禧跑到西安,也要经过这个地方。所以雁门关是一个军事重地。现在不打仗了,这里变成了旅游景区。

紫塞”,也是讲长城。大家如果去过西北的嘉峪关、阳关(阳关就剩几个小土丘,啥也没有了),就会发现那里的土是那种半沙质、有点发红的土壤。傍晚的时候,刮起风来,长城边塞都是紫色的。所以叫“紫塞”。有一种白酒叫紫塞明珠,就是往这方面靠——文化搭台嘛

下面是“鸡田赤城”。这也是讲地理。鸡田”,应该是在宁夏,据说是中国最早的驿站——鸡田驿。“赤城”,我记不了很准,可能是在江西或者浙江(课后查证:是浙江省天台山,“赤城栖霞”是天台山八景之一)。为什么叫“赤城”?也跟土的颜色有关系,是那种“丹霞”地貌。我到过西北张掖,那里有类似的地貌,看起来是彩色的,偏红。

下边是“昆池碣石”。这也是两个很有名的地方。“昆池”,就是昆明的五百里滇池。前些年去的时候,滇池水已经非常脏,发臭味。听说这几年治理得不错,不过没再去过,不知道什么样。“碣石”,在我们河北昌黎县,曹操写过“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秦始皇、汉武帝也都到过这个地方,是很有名的旅游景点。

再下面是“钜野洞庭”。“钜野”,是山东的巨泽。上一次给大家讲过,华北平原在七、八千年前才开始冲积形成。那时候,北方能露出海面的主要是山东半岛,后来经过几千年的冲积才有了华北平原。这个过程中形成了巨野泽,北面连着衡水湖那一带,往南可能到水泊梁山、菏泽那一带。后来,冲积得越来越高,各种泽也越来越少。到现在,巨野泽早就没有了,衡水湖就剩那么一点。“洞庭”,就是湖南岳阳的八百里洞庭湖。范仲淹《岳阳楼记》里说,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写的就是洞庭湖。古时候,洞庭湖叫云梦泽(我觉着这个名字更好听!),有很多传说,什么湘妃竹啊!因为时间关系,就不讲了。

下面是“旷远绵邈,岩岫杳冥这两句没有什么过多解释的。旷远”就是空旷、遥远,“绵邈”就是悠远,意思差不多。刚才讲西北边塞就是这样——“旷远绵邈”。”是洞穴,“”是深的意思,“”也类似,昏暗的意思。“岩岫杳冥”,就是讲洞穴黑乎乎、深不见底。

我们讲的进度有点慢,要稍微快一些,今天多讲一点。

下面是“治本于农,务兹稼穑。这是讲农业。

我们经常说,中国传统社会是四民社会——士、农、工、商。“士”是劳心的,帮助治理国家,而最根本的是“农”。实际上,直到改革开放以前,我们的社会还是以农业为主,所以中国人一直“重本抑末”(“末”就是“商”)。也就是说,中国人一直把吃饭作为第一大问题。大家看看历朝、历代,最后出乱子的时候都会因为吃不饱肚子产生大批流民。如果有人出来给他们饭吃,他们就会跟着这个人走,最后起来把前朝推翻,这几乎成了一条铁律。所以我们的社会向来把农业看成国家的“本”——老百姓有饭吃,就不会闹事儿。这就叫“治本于农”。

稼”和“穑”都是收割粮食,“务兹稼穑”还是重复这个意思。

我是讲传统文化的,今天想从另一个角度谈谈农业。

前些年,我接触过好多人,实际上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已经非常少。聊天的时候,我一说到喜欢传统文化、研究传统文化,他们就跟我讲:你说的这些都是农业文明的产物,现在是工业文明时代,你怎么还喜欢这些封建、落后的东西!我就说:看来你不知道我们的传统文化到底在讲什么,更不知道农业在人类文明里到底起什么作用!他们不知道,真的不知道!后来我就给他们讲,农业是一种什么样的文明——

从事农业意味着什么?要耕种收获,也就是要有定居生活。如果没有定居,还是那种游牧社会,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大家想一想!我们从类人猿开始,类人猿需要什么财富吗?不需要!采野果子,最多到河里抓点鱼,或者逮点小动物。吃完之后,剩下的就会烂掉、扔掉。需要的话,再去采、去抓。这种生活方式不会有什么财富积累。发展到原始人,比方说狩猎到大一点的动物,吃不完,放不了几天也就坏了,再吃就会闹肚子、生病。这时候的财富也就是狩猎工具,吃不完的猎物也不会认真对待、守护。再发展一些,也许会养殖一些小动物。但是,我们看游牧民族,他们的财产能积累到什么程度?也就是牛羊之类,他们的财富积累还是会有一定限度。所以这种文明向上发展的空间是有限的,到了一定程度,就会有“卡脖子”的地方,不能有更大发展。但是,农业文明——在一个固定的地方种地,就会有粮食,是不是怕人抢?所以就要修城墙来保护。积累的粮食越多,修的城也就越大,人也会越多,财富当然也会越来越多,影响力自然也越来越大。这种模式对于物质的积累几乎是没有限制的。所以说,农业文明把人固定下来,让人类的发展道路拓宽了,比以前的生活方式不知道要宽多少!

我们要从这样一个角度理解农业文明。

当然,这又带来了一个问题:游牧社会是一个相对分散的社会。因为财产也就是牛、羊什么的,并不固定。大家合得来就合,合不来可以找别的地方,相互之间是一种很松散的关系。但是,固定下来就要长期居住,不能想挪到哪儿就挪到哪儿!这就要求一起生活的人要有一个和谐的生活环境,必须有一些起码的规矩,弱肉强食是不能长久的。这个过程中,慢慢就发展出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基本规则,也就是我们经常讲的“仁、义、理、智、信、温、良、恭、俭、让”。

所有这些是在什么时候发展出来的?是在工业社会吗?根本不是!是在人类因为农业聚集起来以后,农业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就在这里。也就是说,这种文明是人在群体里生活的规则,跟这个社会是农业文明或者工业文明、在什么发展阶段没有关系!

可以说,人类在群体生活中摸索了几千年的时间,才演化出这样一种文明。能遵守这些规则,人类就能和谐地生活在一起、有一个良好的秩序。破坏了这些规则,人类就不能有一个很好的生活秩序。这是人类生活当中非常根本的一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