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州最后的渔村!

 Derek9988 2019-11-07
在苏州的最西边,有个神奇的地方,大大小小各类船只总数超过2000条,村子里有1000多户人家,其中60%都在从事渔业相关工作,近3000人!这个被称为“中国内湖第一渔港”的地方,就是太湖渔港村。

他们中的大部分,一年中几乎有一半的时间都在渔船上,有的人则在船上生活了一辈子。这里也成为了这个城市最后的渔村。
一条不算宽的马路
连接着船上岸上两种生活
想必很多吃货冲着“太湖旮旯里的十八浇”、“苏州的深夜面馆”等字眼,扎进太湖边的这个小渔村的。

到了光福,想找渔港村,不是件难事。远远望去,看到密密麻麻丛林一样竖起的桅杆,闻到空气中时有时无的鱼腥味,渔港村就到了。

再靠近一点,就会发现,那密密麻麻的桅杆下,是长期停靠在岸的渔船,大大小小,各不相同。
每年的2月到8月是太湖禁捕期,那个时候,会有上千艘渔船泊岸,数不清的桅林便形成了“千艘渔船停泊,万根桅杆矗立”的壮观景象。而现在停靠在这里的,已经是不再出湖的老旧渔船了。
有的已经荒废很久,被各种不同颜色的布和网覆盖着,锈迹斑斑的锚搁置着,似乎还在描述着当年的风浪,已经褪色的布帆收着,不知是不是还在等待着出湖展开的那一刻,一切尽是岁月的痕迹。
有的是自家经营着的水产铺或仓库,门前坐着挑拣鱼虾的夫妻。有的还住着人家,盆栽的花花草草,昂着脖子的鸡鸭鹅,还有慵懒的猫猫狗狗,都在描述着风雨过后的风平浪静...
一条不算宽的马路,连接着船上岸上的两种生活。
宽阔的太湖上
漂泊着无数夫妻和父子
沿着马路再往前一段路,拐个弯儿,停车场的尽头就是码头。
渔民老张今天特别高兴,因为捕到了一条十几斤的大鱼!四条船合力才拉了上来!更高兴的是,遇上识货的客人,7块钱一斤,很快就被提走了。
对渔民来说,看天吃饭的行当,天气是最大的敌人和朋友。天气好是第一开心的事,捕上大鱼来是第二高兴的事,有喜欢的客人把鱼买走又是件幸福的事儿。
这样新鲜的鱼,在渔港村的码头,早8点,下午两三点都会有一波。个头大小,鱼虾的种类,靠的是渔民的技术和运气。
老张说,他祖上世世代代都是渔民,他从小就跟着他爸在船上跑,那时候还是七桅船。
以前的渔船身是水泥做的,桅杆是木头做的,一般分为三桅、五桅到七桅,其中最大的七桅船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被油刷得金亮的衫木板足足有5公分厚,全太湖仅存一艘,就在渔港村。

“现在这艘船已经不用了,只有在开捕祭祀的时候才会亮相,也早就不出湖了,实在太费人力和精力了...”老张说,七桅船一年要保养两次,每次保养都要费好多时间和精力,全靠人工一点点给桅杆抹上油,整个下来要好几桶油。那时候,一艘这样的船要出去捕鱼,也起码要三对父子才行。
蒋阿姨说,她就是在七桅船上出生的,那时候不像现在,生孩子也是在船上的,感觉快要生了,就把产婆从另一艘船接到这艘船上,接生完之后产婆再到另一艘船上去,都是再寻常不过的事了。
谈到出去捕鱼,蒋阿姨就有说不完的话,现在出去捕鱼的很多都是夫妻,一条船上一对夫妻。每次渔船出去捕鱼,得开两三个小时才能到达第一处捕鱼点。所以每次外出,起码都要在湖上呆上一晚,多了则要一周,甚至几个月,吃住都在船上。
他们是小船,回来的会勤快些。当然,最主要的还是要看收成,收成好的时候回来一次能有三千块钱的收入,不好的时候,八百一千都有。
在船上捕到的鱼,有的直接放入船上的养鱼池,供氧机不断供氧,回岸的时候还是活蹦乱跳,特别新鲜。
有的捞上来不容易存活的小鱼,干脆洗一洗晾一晾,摊开一张网晒起来,回来的时候就是美味的小鱼干了。
有的小鱼鲜嫩,直接洗一洗择一择,抹上一些盐,带上岸,喜欢的客人也不在少数,往往是不够卖的。
家家户户的船上都有一台小冰箱,原先以为只是为了存储船上吃的食物,没想到却有别的大用处。
有些鱼捞上来就很难呆到上岸,渔民就把他们直接放入冰箱保持新鲜,这样到岸的时候,也是新鲜的。毕竟这些鱼几小时之前可还在太湖里游着呢。

要是从上海过来买鱼的,就挖点冰块放在鱼袋子里,带回去的时候依然新鲜的很。
远远望去,老张的棉袄显眼的很,和买鱼阿姨的短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倒也没觉得尴尬,笑着说,“湖上是很冷的,比岸上要低好几度,秋衣秋裤早就穿上了,靠岸了才把背心脱掉了。”
太湖上,曾经漂泊着无数这样的夫妻和父子,太湖和船就是他们的全世界,但孩子的未来,他们有别的期待...
太湖和船是他们的全世界
孩子们还是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吧
世世代代的拼搏让现在的渔民们在岸上有了属于自己的房子,稳定的家,日子也是越过越好了,但依然有人因为种种原因,离不开船。
有的因为做生意,还是常年住在船上。
在渔港村的另一条路上,集中着大大小小的水产摊位。
新鲜的鱼虾、晒干的鱼干虾皮虾米,还有各种各样的鱼产品,应有尽有。身后便是一艘艘渔船。
有的年纪大了,在岸上的房子和儿女住在一起反而不习惯了,还是喜欢住在船上。
晒鱼、养花、洗衣做饭,或是太阳好的中午在船上眯上一会儿,都是他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闻不到鱼腥味,听不见太湖水,心里反倒慌了。
太湖和船早已经成为渔民们的全世界,他们吃了一辈子的鱼,但还是不觉得腻,还是喜欢。但当他们谈到儿女的时候,却希望他们好好读书,去外面的世界看一看。
“儿子从小跟着我们在湖上飘,摇摇晃晃,有一天他突然跟我说,以后要出去读书,不想在船上工作...”“后来他上学,都是托付在亲戚家,寄宿在学校里...”“好在他真的把书读好了,上了不错的大学,现在在做公务员。”
“儿子结婚了,我亲家在帮忙带孩子,我就多干点多赚点钱,等禁捕期的时候回去换她。”“也是想孙子了...”
“不想儿子跟着我跑,打着骂着送他去读书的...”“哪家姑娘不想嫁个稳定人家,丈夫几个月看不着人可怎么行...”“还得有几个月呆家里没工作...”
“辛苦”“漂泊”“不稳定”“不够体面”...这些都是渔民们的顾虑,他们经历过船上的风风雨雨,为孩子们挡过人生中的风雨,更希望他们顺利、平安,不要那么辛苦。
所以他们这一代渔民被称为“末代渔民”,平均年龄四五十岁,少有年轻人,少有继承人,这些都在提醒着人们,这可能将是苏州最后的渔民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