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类“好”老师和“好”妈妈,真要命!

 开心梅梅2012 2019-11-07

昨天参加一个高端幼教机构新生说明会,主持和主讲由年轻的园长负责。我是机构总策划和课程顾问,所以负责讲解课程的部分。

整个活动效果不错,家长很满意也感觉学到很多专业知识。家长不但认同机构的理念和实施的方案,还愿意接受机构的专业引领。

用一个字概括是“服”!两个字是“很服”!三个字是“非常服”!

能够让家长服服帖帖,这学期六个班立即满额,并开始接受2020年的预报名。

我认为家长用行动表达出来的满意度才是最真实。而对幼儿园来说,家长愿意掏钱报名就是最真实的满意!

虽然整体效果不错,可是结束后年轻园长很沮丧,不断说自己没有表现出平时的水平,自己主持和解说的表现不理想。。。。

我本文想指出的,就是这种过于追求自我(局部)“好表现”的狭义思维,随时要命、要了整体效果的命!

中华文化的团队意识

西游记团队去取西经,过程中每一个成员表现都是中规中矩。作为CEO的唐僧就好几次错怪孙悟空,赶走孙悟空;作为首席打手的孙悟空就多次违反领导指示,冲动状态下自作主张;二师兄就更不用说,多次因为偷懒好色坏事。

虽然每一个成员表现都有瑕疵,但最后还是完成了任务。整体结果应该说算不错。

除了西游记,水浒传里面角色的逻辑也是差不多。从西游记,水浒传这些经典故事,可以看到中华传统管理思想是重团队成果而轻个人英雄。这可能和我们的文明源自农耕有关,以下省略一千字解说。。。

但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这种通过发挥整体性团队能力,追求集体最终效益的思维,在幼儿教育圈子产生了变化。

父母教育孩子的团队意识

我在公众场所会经常看到一些父母在不断唠唠叨叨“教育”孩子,可能他们认为只要努力的唠叨孩子能够完成做父母的教育任务(这不是说妈妈有意识这样去做,而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

这类父母没有把教育效果作为思维导向,意思是没有思考这种唠唠叨叨对孩子究竟有没有效果。只是习惯性的“努力、尽力”教育孩子。他们习惯性的思维模式是“我已经很努力教育孩子,只是他不听而已。”

这类父母也没有考虑教育的整体团队能量,没有把孩子也算进这个教育团队,让孩子参与教育自己(自觉)。他们也没有学会中国传统这句“易子而教”-尝试让一个孩子的父辈亲戚来进行教育。如果妈妈可以扭转个人表现导向思维,改为团队效益导向思维,可能会想出很多效果更好的方法。

教师教育孩子的团队意识

我也看到很多幼儿教师只关心自己有没有把课上好,认为只要上过课等于完成教学任务。这些教师并没有把关注放在每一个孩子的进步。可是教育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孩子不会因为教师单向努力上课而学得更好。

教和学是一件事。只要部分孩子没理解,老师课上得再精彩也就是一场表演,从教育的角度来说也是失败的。但要是老师转换思维,把每一个孩子的学习和进步作为和教学技巧同步的任务,可能效果完全不一样,做法也会更接地气。老师自然会设计有效方法让孩子学习。

这种思维转换,可以简单到只是不追求必须把活动按照计划全部完成,而是要保证每一个环节孩子都可以理解清楚。教师跟随孩子的学习节奏来进行活动,而不是按照闭门造车的教材计划。只要教师转换这种孩子学习效果导向的思维,把关注点按照这样调整,慢慢就锻炼出接地气的做计划能力-做出来的计划和孩子实际学习节奏接近。

园长管理幼儿园的团队意识

同样很多园长考虑问题也是单一、局部和片面的。例如很多园长习惯把大部分资源和精力放到提高幼儿教师专业,而不是把资源精力用到建设团队。两者区别是培训教师只保证了单一教师的进步;而通过管理制度可以发挥团队整体性能量,让一些新手教师快速做出比资深教师更好的效果。而且:

教师会离职,可是科学先进制度永远是幼儿园的。

例如前两晚我在网络培训教师新学期的6个标准步骤。里面的标准化步骤是收集了十几所优质幼儿园教师精华汇集而成。我把这些顶级教师的智慧梳理成为6个标准化步骤。内容涵盖家园共育,环创,区域游戏,组织孩子技巧,交流技巧,空间布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