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法,最终是人的精神气象 | 大米艺术

 大米艺术 2021-12-10

[ 本文共计1411字 · 建议阅读2分钟 ]

文 / 陈侃凯

最初看到徐渭、倪元璐、金农等大家的书法作品时,那种惨不忍睹的感觉至今记忆犹新,单就作品的“漏洞百出”不仅让我嗤之以鼻,而且还认为这样“糟蹋”书法何以了得?

庶几当为初入书法之门径,怨恨自己眼低界浅,限于阅历和认知,有此种现象也十分正常,当内心的规整尚未被后来的觉知所冲破,此一结论似的判断方为大众诟病异端,嘲讽讥笑绝世高人的标准和话柄,悲哀的是并非一时这样,而是一生如此,仅仅停留在只会欣赏漂亮字上,还是那句话,艺术是属于少部分人的,书法更是如此,曲高和寡在所难免。

明  倪元璐 倪黄合璧册(局部)

记得与一位搞哲学的朋友(此君自幼染翰深谙笔墨)谈到画家范扬,在他拍案叫绝其作品的同时,给出了“集病笔之大全”的结论,他和当年陆俨少贬低黄宾虹的画为垃圾不是一回事,我的朋友是在赞美佩服的同时一股脑将性格与作品作了一个高度的统一,这样看似在审美结果上是一个悖论的话题,却辩证地叠显出书画艺术的精神特征,从而忽略了那些与书画相关的细枝末节。

李泽厚先生有言“以美启真”,美无疑包含在真之中,个性的真实性与书法艺术的完美结合才能够产生不朽的作品。书法艺术到末了总是要和人的性格发生关系,尤其是书法艺术的裸露性,彻底地撩开了你的文化底蕴、艺术修养和性格特征的面纱,在无法掩盖的情形下毫不掩饰地呈现给自己和别人。

陈侃凯书法作品

反观书法艺术的初始状态,很多结果乃至整个过程都充满了不确定因素,当人作用于书法艺术的过程,没有充分吸收历史文化传统和显现社会生活经历,没有融入时代和自身性格特征,将书法融会贯通到精神气质上来,这样的过程应该说是与书法最终要获取的结果是不一致的,甚至于背道而驰。

那么,书法是不是也要一味地“不逾矩”?这可能就因人而异了。杨维桢、徐渭、倪元璐、傅山、金农他们之所以能在书法史上彪炳千秋,一方面与他们的个性分不开,另一方面也与他们的生世不无关系。

元 杨维桢 张氏通波阡表(局部)

书法艺术的法则一方面是用来约束人的,另一面却往往因为你对法则的掌控和超越,反而使书法艺术在另一个层面上获得了一种至高无上的形上之道义。我们不能因为方法上的必须而导出结果上的必然。

任何循规蹈矩都只是常识层面上的使用书法工具和掌握方法而已,并不是运用手段贴近自身性格,按照书法艺术的规律最大限度地呈现自身的艺术能力,于书法艺术性格的放纵而想到收敛,这就意味着哲学意义上的对立统一,是更高艺术层次上的裂变与融合,是人的精神的所顾来径,是皈依自然人本的精神回望,是对彼岸世界的精神遥接。

陈侃凯书法作品

傅山的“四宁四勿”是不让方法束缚人的创造力,所谓“法”的精神实质是运用法的合理性去体现你的精神境界,要有“拆骨还父,拆肉还母”的痛感。由“从心所欲”的任性而造就风格上的巅峰。

性格的成熟并非是实现书法艺术理想的必要途径,而性格的独立却是摘取书法艺术桂冠的必要条件,过分理性地对待书法艺术将会导致实践过程的故步自封,书法艺术的自由度控制在主体的人的大脑中,外在因素和人的内心动荡也是书法家挑战传统的动力,人的情感愈丰富,书法的风格面貌就愈精彩。

陈侃凯书法作品

那些在艺术道路上能够把握自己命运的人,最终会彰显出书法艺术的精神气象。“书以人传”的历史毕竟将艺术规律改变为一种不可抗拒的价值认同,书法的文化身份以及书家的社会地位始终成为考量经典不可缺少的标准,书法史上可以披沙拣金的大家的确也只是凤毛麟角。

“高处不胜寒”总是属于少部分人的,他们一定是书法上的集大成者,或者是生活艺术中的另类。

————
陈侃凯(1959—),别署半堂,江苏南京人,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南京市书法家协会理事,江苏省直书法家协会理事,江苏省国画院书法研究院特聘书法家。书法作品多次入展入选中国书协举办的展览和大赛。

出品人 | 施晗  

主编 | 李妙染   责编 | 赵国林  王景  

投稿、合作请加微信:zouxun01

| 名家书画订制 |

艺术 · 美学 · 品鉴

邵大箴 | 石  开 曾  翔 李  晖

 李妙染 刘彦湖 玄一 肖文飞

 邵 岩 冷柏青 顾柯红 | 李刚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