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罗马圣西尔维斯特讲堂——中世纪的拜占庭绘画

 _热翡冷翠_ 2019-11-07

------圣西尔维斯特讲堂------

圣西尔维斯特讲堂(Oratorio di San Silvestro)是罗马四圣殉道圣殿( basilica dei Santi Quattro Coronati)内的一个小堂,这个中世纪的教堂位于罗马城一个非常偏僻的巷子里,外表破败不堪,毫无气势,和他的名称非常不匹配,如果不是我在网上寻找文艺复兴萌芽前的绘画作品,找到这里,并事先做了定位,是断断不会在路上偶遇的。

四圣殉道圣殿正门口

四圣殉道圣殿正门口的小道

我所言不虚吧,这座圣殿极破败,而且没有明显的教堂特征,会误以为是普通民居,而且门口小路非常偏僻,和教堂错开层次,按导航走到门口,我都以为弄错了,进入里面后,感慨万千,我是不是同样原因错过了很多个类似的结界。

从大门进入后是一个小庭院,穿过庭院后的门才是教堂的大殿,这种格局非常具有罗马式建筑风格的特点(庭院、拱门、长廊)。

从教堂大殿的左侧,进去有一个修道院,买了门票,转了一圈也没有我要看的壁画,于是掏出手机指着图片询问,一位教堂工作人员带我回到教堂外面的庭院,进入侧面的一个门洞,右边有一扇紧闭的门,推不开,于是又敲了门对面一个小窗,一会里面打开,露出一位老年修女的脸,让我交了1欧元,给我开了门,终于,我走进了这个神秘的殿堂——圣西尔维斯特讲堂,1250年左右,在乔托等初期大师启蒙之前的,深受拜占庭艺术影响的,纯粹的中世纪壁画。

如同我寻他的过程一般神秘莫测的、尘封入历史的古老壁画向我走来!

圣西尔维斯特讲堂的小门

圣西尔维斯特讲堂内部
圣西尔维斯特讲堂于1246年在诺曼迪斯红衣主教的要求下建成,后来由拜占庭式艺术大师于1248年装饰,之前讲乔托的时候说过,艺术界一般公认乔托为文艺复兴的先驱,是他开始了文艺复兴绘画的萌芽,乔托生于1266年,那么这里的壁画是纯粹的受启蒙之前的中世纪壁画。

这些作品讲述了古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的重要事迹,君士坦丁大帝在基督教的历史上是一位具有时代意义的伟大君主,是他确立了基督教的合法地位,让基督教徒在古罗马帝国不再受到统治阶级的迫害,因此君士坦丁被称为大帝。

跑个题先八卦一下君士坦丁大帝的雕像。

在罗马卡比托利欧博物馆的院子里,保存着君士坦丁大帝巨大石雕的部分,基督教反对偶像崇拜,所以在历史上曾破坏过大量的雕像,这样巨大的石雕在博物馆很少看到(极有可能和公元八世纪基督教消除偶像崇拜有关),而君士坦丁的被部分保留了下来,还有这座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奥勒留皇帝的青铜镀金骑马像,是我见过的唯一保存完好的古罗马青铜骑马像,只因为他被错当成是君士坦丁的骑马像而免于被融掉的命运,让现代的我们能亲眼看到1800多年前的青铜塑像水平,漫长的中世纪,青铜骑马像的制作工艺失传,直到文艺复兴时期的多纳泰罗才重新做出来。

君士坦丁像的部分(大理石)

马可·奥勒留皇帝青铜骑马像

这尊骑马像工艺之精湛超出想象吧!多纳泰罗(1386-1466)重新制作出骑马像,是四蹄均着地,还做不到抬起一只马蹄的工艺水准。

八卦完了,一起回来看圣西尔维斯特讲堂的作品,一共十一个故事十二幅作品,保存完好的有十一幅。

第一幕:君士坦丁大帝患麻风病

这个故事是基督教的传说,并没有历史依据,据说,君士坦丁大帝患上了麻风病,由西尔维斯特教皇给他施洗后痊愈,因而大帝把罗马帝国的首都连同许多的特权都送给了教会。

这个故事明显不靠谱,后面会讲到来由。君士坦丁是在死前的病床上接受的洗礼,因为受洗后需要遵守很多教规,所以当时很多人都选择在死前受洗,并且据考证,大帝从未患过麻风病。

第二幕:君士坦丁梦中看到圣彼得和圣保罗

君士坦丁梦中见到圣徒彼得和保罗,他们告诉皇帝,教皇西尔维斯特可以帮助他。

第三幕:皇帝派代表前往拜见圣西尔维斯特

看这几匹马,几位骑士,表情、动作无不雷同,这就是拜占庭绘画的特点之一,形象模式化处理,我曾在东正教的教堂里看到大量这样的作品,因为文艺复兴的影响力主要集中在天主教的区域内,因此,即便是很晚期的东正教教堂壁画,还是类似的风格,而欧洲的天主教区,14世纪之后就很少见了,所以,看作品风格是直观便捷的判断年代的方法。

第四幕:代表们拜见圣西尔维斯特

皇帝派遣的代表团来到索拉特山,拜见圣西尔维斯特,代表们虔诚的跪拜,波浪式的形状,代表高山,教皇在高山上的教堂里,远处的树,山上的教堂,简洁的符号化处理。

第五幕:代表们向皇帝展示圣彼得和保罗的肖像

新年过后,圣西尔维斯特来到罗马,向君士坦丁展示了彼得和保罗的肖像,呼应了前面皇帝在梦中见到两位圣徒,圣西尔维斯特也知道皇帝梦中的景象,这使他确信,他是被召唤来拯救皇帝的。

第六幕:士坦丁在新年接受教皇的洗礼

看图上,皇帝陛下应该是浸入式洗礼,整个人需要浸入到水中。我曾在罗马的一个教堂参观时,遇见过一次婴儿的洗礼,实施的点水礼,当代很少使用浸入式洗礼了。画面上的皇帝全身的点点消失了,说明圣水立刻治愈了他的麻风病。

第七幕:君士坦丁把罗马的象征交给西尔维斯特

内容是君士坦丁为了报答,把罗马城及大片土地作为献礼交给教皇,随后,皇帝东迁至君士坦丁堡,就是后来的东罗马帝国首都。

这里是用一个皇冠来代表,也暗示君士坦丁承认教权大于皇权,皇帝手里牵着缰绳,预示迁都,教皇一手接过皇冠,一手在空中画十字,祝福君士坦丁。

第八幕:骑马的教皇西尔维斯特和皇帝游行

步行的皇帝以仆人的身份牵着西尔维斯特教皇的马进城,从而承认教皇权威的优越性。
画面上十字架首先进入城市,再次强调教皇高于皇帝。

西尔维斯特头上的仪式伞打开,是教皇出现的标志。

第九幕:犹太牧师杀死公牛

圣西尔维斯特复活了一头被犹太牧师杀死的公牛。

第十幕:海伦娜找到了真正的十字架

海伦娜是是君士坦丁的母亲,一个小旅馆店主的女儿,她在君士坦丁承认基督教合法之前,就已经是虔诚的教徒,她也促使了皇帝陛下的决定。

君士坦丁母亲海伦娜的十字军东征,在这场东征中,她发现了“真正的十字架”,即上帝之子耶稣被钉死的十字架。

第十一幕圣西尔维斯特制服巨龙

这幅作品已被毁,所以没有图片上传。

一条龙躲在卢比塔皮亚附近的一个山洞里,杀死附近经过的人,教皇西尔维斯特和两位执事走到巨龙跟前,挥舞着十字架,龙看到十字架后立刻变得顺从了,这时教皇就用一根线把龙绑起来,带到水面上的人群中。


这系列作品像连环画一样描述了“君士坦丁献礼”的过程,这个故事的源头还要追溯到公元8世纪的“丕平献土”,法兰克宫相丕平得到教皇支持篡夺王位,为了酬谢教庭,丕平出兵意大利,并把得到领土献给罗马教皇。

这样从蛮族篡位者手中获得土地,毕竟是不光彩的,于是教皇绞尽脑汁的想洗白,伪造出了所谓的“君士坦丁献礼”。

内容就如画面里讲的,君士坦丁为了感谢教皇圣西尔维斯特治好他的麻风病,把大片土地赠予教皇,而丕平只是归还原本属于教皇的土地,并非献土,如此来粉饰肮脏的政治交易,700年后,此献礼被学者证明是作伪,在众多证据面前,教会也不得不承认了这一事实。马丁·路德正是看到了罗马天主教庭的虚伪,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宗教改革,创立了基督新教,后来成为英美的宗教主流。

最后来介绍门口上方的第一幅作品,和整个故事关系不大,但却在最重要的位置。

《耶稣和圣徒们》

以上就是圣西尔维斯特讲堂的拜占庭式壁画,前面讲过,这是在文艺复兴萌芽前的作品,在漫长的中世纪,这样的风格几乎垄断了欧洲教堂绘画,人物僵化,形式单一,表情动态都像有模板一样,公式一般的套用就可以了,所以,对于看惯了丰富多彩的艺术品的现代人看来,这样的作品是很难被打动的,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艺术家们虔诚而朴素的工作,力求尽善尽美的心是和其他时代一样的,他们也在力所能及的让作品更精致美好,丰富多彩,已是当时认知下的完美诠释,只是很难跳出时代的局限而已。

作为当代人,没有必要戴着审视的眼光去苛责那个封闭的时代,而是把这些作品和年代联系起来,从他们去理解那个时代,感知他们的精神世界,放在大历史的角度去看,是值得我们琢磨和探究的。

另外,拜占庭艺术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色彩丰富、金碧辉煌的装饰性镶嵌画,因此,绘画作品也难免受其影响,有很强的装饰性效果,所以形式感很强,却并不注重写实。

这种笨拙又讲究,僵化又故作姿态,粗糙又力求尽善尽美的作品,我个人还蛮喜欢的,不知为何,我总从中感觉到童稚般的天真,非常有趣味!

拜占庭艺术在罗马的流行,是有历史原因的,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欧洲进入漫长的中世纪,西方文明衰落,而东方的拜占庭帝国还继续存在,使古罗马文化得以延续,尤其是拜占庭帝国一千多年的统治下,文明的辉煌和灿烂是散落成各个小邦国的西欧不能相比的,文化艺术从来是高处向低处流行,所以,拜占庭艺术风格在罗马直至整个西欧流行起来就是必然了。

讲堂的祭坛是后来重新装饰过的,因为有明显的文艺复兴晚期风格。

圣西尔维斯特讲堂的祭坛

该祭坛是十六世纪下半叶装饰,其中的壁画非常不错,是优秀的风格主义画家拉斐尔·达·雷乔的作品。

祭坛画《耶稣受难》 拉斐尔·达·雷乔

《四圣徒的殉难》   拉斐尔·达·雷乔

拱门下的作品是君士坦丁大帝和教皇圣西尔维斯特。

这个讲堂就介绍完了,是不是一个神秘幽深,作品丰富,保存完好,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去处,在意大利,类似的地方很多,而这么古老的却不多。

就像我这样的老油条,无事会游荡在罗马的大街小巷,看到任何可疑的地方都钻进去看一看,闯进过神学院、大学课堂、别人家庭院,只因为遥遥的看了一眼,里面似乎大有乾坤,抓心挠肝的想一探究竟,经常一边道歉走错了地方,一边四处乱看饱了眼福,都是逼出来的方法,罗马太多好地方不准进入,只能厚脸皮装无辜、无知、迷路混进去,最奇葩的一次,遇到一个从不开放且地图上也没有标注的小教堂,我从门口走过时正巧修女修士在往里抬桌子,就这一会的开门时间里,我成功挤进去拍了几张照片,至今都不知道这个小教堂叫什么,因为门口和一般公寓门没有区别,地图上没有任何标记,也没有名称,里面居然有不错的文艺复兴晚期壁画,不晓得还有多少这样的地方被错过,难怪俄罗斯的一位学者要编写文艺复兴史,写完一篇不写了,因为完不成,浩瀚如海,又多藏在深处,除了动用政府的力量,谁又能做的到?


042

热翡冷翠:

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2015年至今,旅居意大利,酷爱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雕塑、建筑,走遍意大利各博物馆、大教堂,尝试用自己的视角向大家介绍意大利艺术,所以,如果你也热爱,请一起同行!


如果想看到更多更全更快的更新,请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热翡冷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