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今宵寒较昨宵多——二十四节气之立冬诗词赏析

 高山仙人掌 2019-11-07

今天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冬。从今天开始,雅言书院订阅号每一个节气都会为大家推送一篇相关的诗词赏析。寒来暑往,四时更替,让我们来读一读古人在季节变换的节点上有怎样的心绪,他们是如何用诗歌语言来表达的。以及通过诗歌了解一点旧时风物。

“立冬,十月节。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对“立冬”的解释可谓精当。首先立冬的时间在农历的十月(虽然二十四节气是按照太阳历来定的,立冬的时间点在每年11月7-8日之间,即太阳位于黄经225°的时候)。立就是建立、开始的意思。立冬是冬天的开始。冬是四时之终结,意味着万物收藏,意思是秋季作物已经全部收晒完毕,收藏入库,动物也已藏起来准备过冬。

中国地方广大。进入立冬节气,北方大部完成秋冬转换,日平均气温降至10℃以下,天气转寒。而长江中下游地区还处于深秋,华南一带则比较温暖,日平均气温在20℃上下,刚进入夏秋转换时节。我们在古人的诗歌中还能读到立冬前一日对秋景的描绘。

立冬前一日霜对菊有感

[宋]钱时(1175-1244)

昨夜清霜冷絮裯,纷纷红叶满阶头。

园林尽扫西风去,惟有黄花不负秋。

这首诗写得晓畅明白:立冬霜过天气变冷,满树的红叶落了一地。西风刮过园林之后,只有黄色的菊花依旧盛开。满地落红、举目金黄的秋景仿佛跃然纸上!

“惟有黄花不负秋”,写出了菊花迎霜开放的傲然。同样写菊,同样是“立冬前一日”,宋人葛绍体的诗就低沉得多:

烟雨馆立冬前一日

[宋]葛绍体

已过重阳种菊花,留连秋色带霜华。

休言明日朔风起,肠断天涯人怀家。

诗人站在一个时间节点上,一面是回想九月初九重阳时种菊,还在留恋带着霜华的秋色,另一面则是凛冬将至,所有美好的景色也像无法回去的故乡一样,渐行渐远。这首诗写得比较直白,末句直接把诗人想到表达的情境写出来了。

如果说在诗歌中,菊是秋天的代表性花卉,那么冬之代表无疑就是梅。立冬作为冬之建始,宋末元初诗人仇远就写到了梅:

立冬即事二首其一

[元]仇远(1247-1326)

细雨生寒未有霜,庭前木叶半青黄。

小春此去无多日,何处梅花一绽香。

前两句还是一片秋景,后两句则直接联想到了春天和冬春之际盛开的梅花。“小春此去无多日……”简直和英国诗人雪莱(Percy Bysshe Shelley,1792-1822)《西风颂》中的名句——“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有异曲同工之妙!

立冬夜舟中作

[宋]范成大(1126-1193)

人逐年华老,寒随雨意増。

山头望樵火,水底见渔灯。

浪影生千叠,沙痕没几稜。

峨眉欲还观,须待到晨兴。

范成大中年之后,十年之间,除了短期在朝以外,一度都被南宋朝廷派到边远外任,其足迹西至四川、东至明州(宁波)、南至桂林、北至建康(南京),几乎遍及南宋疆域的四极之地。天涯羁旅,难免不勾起年华之思,在立冬寒冷的雨夜恐怕更是如此。

这首诗首联即点明了主题。随着年华老去,寒意在雨夜慢慢浮起。这种寒意既是周遭环境给予的感受,更是一种心境。接着,诗人描写了所见到的夜景:山头有打柴的樵夫点起的篝火,水底映照出渔夫点燃的渔灯;在凄迷灯火的映照下,浪影仿佛有千重,拍打着岸边,留下一层层的沙痕。这样的雨夜,如果还想看到峨眉山,须等到天明。

整首诗写得浅显易懂,明白如话。诗人融情于景,见景生情,情哀景凉,诗句中凝结着幽婉与淡淡的忧伤。末尾一句,含义深长。樵火、渔灯、浪影、沙痕,这些物象都只是短存一时,无法长久,天明到来终会散去,便如个人一去不回头的年华一样。唯有峨眉耸立千尺,亘古不移(当然这是在古人的心目中)。其实我觉得尾联这二句,除了表达那种怅然、惘然之情,倒不乏一些亮色。

今年立冬後菊方盛开小饮

[宋]陆游(1125-1210)

胡床移就菊花畦,饮具酸寒手自携。

野实似丹仍似漆,村醪如蜜复如齑。

传芳那解烹羊脚,破戒犹惭擘蟹脐。

一醉又驱黄犊出,冬晴正要饱耕犁。

钱锺书在《宋诗选注》陆游部分讲到陆游的作品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悲愤激昂,要为国家报仇雪耻,恢复丧失的疆土,解放沦陷的人民;一方面是闲适细腻,咀嚼出日常生活的深永的滋味,熨贴出当前景物的曲折的情状。除了在明代中叶很受冷淡以外,陆游全靠那第二方面去打动后世好几百年的读者。一直到晚清,因为论者痛心国势衰弱,愤恨外侮压迫,对陆游第一方面的作品有了极亲切的体会,于是那部分诗又得到了热烈的赞扬。这首《今年立冬後菊方盛开小饮》就鲜明地反映了陆游诗歌第二方面的特点。

“胡床移就菊花畦,饮具酸寒手自携。”胡床亦称“交床”、“交椅”、“绳床”,是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拿着小马扎坐到种植菊花的田畦边。他连桌子也没有,立冬,天气已经寒冷起来,酒具拿在手上手有些酸还有些冷。田野里的野果又红又黑;村里酿的酒又甜又辛辣。论香味哪比得上烹羊脚;手掰着螃蟹腹部,又感觉自己很惭愧,因为又破戒了。吃饱喝足,牵着小黄牛,趁着晴朗的冬天去耕地。

整首诗不是在写诗人,是在写一个寻常农夫立冬之后带着美酒美食去菊花田吃饱喝足,然后去干活。整个画面生动活泼,不只有视觉效果,亦有味觉和嗅觉,让人读了仿佛身临其境。真的是非常细腻深永。

陆游另有一首《立冬日作》,其中情境虽不似前述那首有一种怡然自乐的富足感,但同样写得非常细腻:

室小财容膝,墙低仅及肩。

方过授衣月,又遇始裘天。

寸积篝炉炭,铢称布被绵。

平生师陋巷,随处一欣然。

首联极写居住环境之逼仄:房间小得仅容膝,墙只到肩高。然后写时节。古代以九月为授衣之时。《诗经·豳风·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毛传曰:“九月霜始降,妇功成,可以授冬衣矣。” 立冬在农历九月之后,此时天气渐冷,已经快要到穿皮衣的时候了。然而诗人家中窘迫,“寸积篝炉炭,铢称布被绵。”寸相对于尺,铢相对于两都是更小的单位,有个成语叫寸积铢累,就是形容点点滴滴地积聚。冬天必备的炉炭、棉布棉被都买不起,这样的生活却没有让诗人感到忧虑或沮丧,他要效法先贤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

陆游漫长一生所写的田园诗,诗风经历了多次嬗变,与他闲居期间心态的变化息息相关。这两首立冬诗亦能看出差别。

立冬日野外行吟

[宋]释文珦(1210-?) 

吟行不惮遥,风景尽堪抄。

天水清相入,秋冬气始交。

饮虹消海曲,宿雁下塘坳。

归去须乘月,松门许夜敲。

释文珦,字叔向,自号潜山老叟,于潜(今浙江临安西南)人。早岁出家,遍游东南各地,后以事下狱,久之得免,遂遁迹不出。

这首五律写得气象宏大又絜静精微。首联“吟行不惮遥,风景尽堪抄。”妙在一个“抄”字:诗人一边赶路一边吟诗,不惧路途遥远,而风景“尽在掌握”。颔联既写风景,又写时节。颈联专注于景物:饮水的虹消失在海湾中,栖宿的雁下到池塘里。虹字乃形声字,从工(声),从虫,古人常将虹视作一种首尾生口的怪兽,爱在水边出没,故有“饮虹”之说。王褒有诗“石壁如明镜,飞桥类饮虹。” 从饮虹到宿雁,从海曲到塘坳,我们也能体味出全诗的风格从宏大向精微的转折。尾联则完全是诗僧禅语,让人联想到贾岛的名句“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寻隐者不遇》)“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题李凝幽居》)

夜月松门,似乎总与禅家有关,明人王穉登(1535—1612)有一首七绝《立冬》,也提到了类似的意象:

秋风吹尽旧庭柯,黄叶丹枫客里过。

一点禅灯半轮月,今宵寒较昨宵多。

“冬,终也”,时至立冬,庭树早已落尽,想起一路上经过的黄叶丹枫,最后唯有禅月相伴。“今宵寒较昨宵多”真有如一声长叹,道尽了秋尽冬来的无限凄凉。

立冬诗词的赏析到这里也该告一段落了。四时更替,放在个体的生命中,是单向的不可逆的运动,放眼自然,则是循环往复。诗由心生,境由心生,全在于你从哪个角度来看待。诚如庾子山的名句“残月如初月,新秋似旧秋。”即使没有“今宵寒较昨宵多”,表达的况味也可能是相似的。

(撰文:吉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