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朝入主中原二百多年,为何却不推广满语?二个原因不能忽视

 花开无田 2019-11-07

1583年,努尔哈赤在大明王朝杀死了自己的爷爷觉昌安、父亲塔克世之后,依然接受了明朝的敕封,并且以十三副遗甲起兵,进而不断的兼并诸大部落,而在他持续的吞并海西女真、东海女真的同时,他也并没有忘记建州女真的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由于当时的女真人并没有文字,于是他派人以蒙古文为基础,仿照蒙古文字母,创制了满文。并且在建州女真中推广开来。而经过几十年的蛰伏,在李成梁病死之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终于建立了后金。

当然这也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他有过彷徨,七大恨虽响但大明王朝又是何等的庞然大物。萨尔浒之战的成功逆袭,也让他看到了希望。而就在他病笃之后,他的儿子皇太极荣登大宝,文韬武略的他,逐渐控制了辽东地区之后,不断进取,在保持对大明王朝的压力的同时,更是先后降服了漠南蒙古喀尔喀部等部族,在1628年至1635年间,先后三次征讨林丹汗,成功消灭察哈尔部,而且夺取了一件让他大喜过望的“正统信物”——传国玉玺。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意味的是他可以取而代之,于是次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年号改为崇德。

而此时的大明王朝内部,崇祯帝可谓是如坐针毡。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军如火如荼;小冰河时期的气候灾害干旱、蝗灾、水灾也是应接不暇;财政的入不敷出也让大明王朝逐渐走向灭亡。而就在皇太极溘然长逝之后,大清则在经历了短暂的王权争夺之后,迅速的确立了以顺治为帝,多尔衮为摄政王的模式,虎视环伺。

1644年,就在京师瘟疫爆发后的次年,李自成自陕西出,一路北上,最终崇祯帝只落得了一个自缢的结局,大明王朝终。而李自成的自大,也让投机者吴三桂最终选择了大清多尔衮。随着山海关一战的惨败,李自成只得撤出北京城。而攻入北京的大清,顺治帝随即在紫禁城宣布登基。大清王朝也得以成功入主中原,而后又通过洪承畴、吴三桂、豪格等人经过数十载的攻伐经营,顺利的消灭南明政权,基本上实现了全国一统。

可就在实现了这种种壮举之后,直至1912年大清皇帝溥仪宣布逊位,入住中原长达二百多年之久的满清王朝,却没有全面推广满语,这又是为何呢?而究其原因,有二点因素并不能忽视。

第一点:社会环境

在吴三桂投靠满清之后,多尔衮领导下的满清得以成功入主中原。而此时的多尔衮虽然有短暂的禁止劫掠、停止剃发,笼络人心之举,但作为一个沾满鲜血的刽子手,上位者的姿态、逐渐明朗的双方实力对比,也让他果断的采纳了汉奸孙之獬提出的剃发令。

一句"陛下平定中国,万事鼎新,而衣冠束发之制,独存汉旧,此乃陛下从中国,非中国从陛下也。",给普罗大众带来的是数以千万计的死亡。嘉定三屠、扬州十日,虽然都被其成功镇压,但给满清统治者的也是“不徇汉礼,必受其乱”的教训。而且当时招降之时,满清也敕封了吴三桂等汉人藩王;至于蒙古地区,外蒙古地区也一直面临着沙皇俄国的威胁,而西藏也几乎存在同样的问题。

而如果此时,继续推进满文,势必也会造成这些隐含着大量的潜在叛乱因素的地区离心离德,本来就只有几十万人口的满族要想实现对中原地区的稳定控制,也只会难上加难。

第二点:汉化的需求

事实上作为落后的一方,无论是努尔哈赤,还是皇太极都在探索政治体制上进行过学习,而老师就是大明王朝。从八王议政到逐渐加强中央集权,满清统治者也意识到了只有进行汉化才能更好的去实现维系统治,而面对这种向先进文化学习的趋势,其实康熙帝也做出过挣扎。他推行“国语骑射”,责令各级大臣都要是满汉双通,但是在有着几千年底蕴的汉族、汉语面前无异于蚍蜉撼树,而在雍正帝时期,一部与曾静的对话写就的《大义觉迷录》便已经体现出了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务实,而"华夷一家"的观点也让汉语这种有着广泛社会基础的语言进一步替代了只有不足百年历史的满语。

到了晚清,慈禧太后、溥仪都已经 大抵忘记了满语。于是,在维系统治与强行推行满语之间,满清的统治者很容易的做出了选择。

参考资料:《清圣祖实录》清史稿(漢川草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