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特稿写作:把握人物复杂性的五个维度

 杨关桥 2019-11-07

复杂是迷人的。采写人物的特稿记者,就像坐上一艘探索飞船,而人性就像一个无穷巨大的宇宙,有着不同型态的星球,有着诸多探索者未曾抵达的领域。就像我们要对宇宙保持敬畏,我们亦要对人物的复杂性保持敬畏。入行以来笔者采写过很多稿件,人物稿是我最喜欢的报道类型。写出人物的复杂,在我看来,有五个维度。

一、人物的性格

      第一层的复杂性,是指人物的性格应该是立体的。想想为什么某些宣传稿的人物我们记不住,或者难以对人物产生情感,因为人物的样貌太过于扁平,让人有距离感,不像日常生活里的人,没有生命力。

      我是一个美剧忠实拥趸,我发现美剧中的人物从来没有完美的。就像《行尸走肉》这部剧中,所有的角色都能找到缺点。比如第一男主角,警长瑞克·格莱姆斯,整10季看下来,每一季的剧情中,他都会让人失望几次,做出道德上有瑕疵甚至极具争议之举。

      美剧里没有完美的好人,也没有完美的坏人。《越狱》里的T-bag够坏了吧,但在剧集热播之时,许多观众都追捧他,表达对他的喜爱,模仿他的一些小动作。为什么呢?我相信大家绝不是喜欢T-bag那极致的恶,而是因为这个人物身上,有一些能够触动人们情感的东西,用“男子气概”“讲义气”这些词来定义有些似是而非,恰恰是这种模糊的、含混的、与恶不在同一面的特质,让人们对他产生好感。

      写人物也是一样。即使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也难免会有些小毛病;一个坏蛋,可能非常孝敬父母,讲究个人卫生。“我喜欢带有冲突特征的角色。有的有争议,有的面临挑战。”科幻作家郝景芳在谈及如何选择角色时曾说过,“我认为好角色不是纯圣人或魔鬼,而是那些难以判断的人。”郝景芳写的是虚构作品,我们可以看到,在所有的创作类型里,对人物的塑造方法是共通的。

      我在写作人物特稿时,往往要至少呈现一个该人物的缺点(或者说不那么完美之处)。这听起来像是刻意去找对方的不足,像是鸡蛋里面挑骨头。在实际操作上,只要你对他本人的采访量足够大,有一定的外围采访,并且放弃粉丝对偶像的仰视视角,你就能够看到人物的光环之外的东西。

      即便有时找不到缺点,还有一个小技巧是,你可以在写作中的某些时刻,稍微带点“贬损”意味,以拉近人物与读者的距离。比如,外媒经常形容名人“长相普通”。纽约时报在描写某位政治人物时,使用的表述是,“轻言快语、颇为诙谐,他称赞了外国记者的汉语能力,还提到了流行文化,虽然稍微有点过时,比如引用了励志畅销书《谁动了我的奶酪》的说法。”

二、主角的特质

      第二层的复杂性,是指主角的同一个特质从不同角度看、在不同位置的他人眼中,是有不同意味的。比如一个极限攀岩的健将,他对这一运动的热爱,对危险的置之不顾,从亲人的角度来看,可能是自私的。

      其实,所有的特质都是一体两面的。比如一个极度努力的人,换一个角度看,他可能也是偏执的。一个对每处产品细节都用放大镜认真审视的企业家,换个角度看,可能是暴戾的控制狂。一个情商高的人,往往过于圆滑,不够锐利。追求好笑多过意义的脱口秀明星,可能流于肤浅。所谓优点缺点,其实是相辅相成的。

  所以在采写时,要注意对人物的多维度呈现。

      如果说前面两点是采写人物的基本常识,那么做到以下三点,则相对困难,也需要采写时有更强的主动意识。

三、人物性格与想法的变化

      第三层的复杂性,是指人的性格和想法是变化的。记者所要描写展现的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个静态雕塑。时光会改变每一个人,新的际遇也会改变一个人。在采写的过程中,记者要注意每件事发生的时间,尽量不要混杂到一起、过于轻率地堆积某人的过往素材来佐证他的现在。

      比如罗永浩,他引入注目的一个特点是,对商业道德的坚持。而当我们仔细去观察他的言论,会发现细微的变化。比如刚做手机时,他形容自己“有商业道德洁癖”,在2017年接受罗振宇采访时,他不再使用“洁癖”这个词,但依然强调“道德”。这不禁让我想去探索,随着语词变化,这里面割让的到底是什么呢?

      我看过一篇写邹市明的特稿,对于他在职业拳击领域未能取得真正意义的成功,文章中有句很重要的评语,“邹市明喝太多的酒了”,指向是邹市明不够自律。但散布于文中的几处关于喝酒的描写,有的发生在他退役后,有的发生在赛后的庆功宴上。特稿没有一个句子是该被浪费的,摆在那里一定有意义,但我认为,这几处喝酒描写是值得商榷的。不同的人生时刻,喝酒的意义以及它对运动生涯的影响是不同的。人是处于流动的河水之中的,我们应该更谨慎地处理信息,以及它所带给读者的暗示。

      写人物的变化,还要注意一点:假设有个坐标系,人改变的过程一定不是一条笔直上扬的斜线,这中间难免有反弹,如果能写出这种波动,才更接近真实。

  这当然需要叙事技巧来支持。

  比如描写一个暴躁的人慢慢变得温和,如果模糊时间,先堆积一些反面例子,再另起一行,堆积一些正面例子,改变理所当然地完成了,这样处理最简单。但一个人改掉坏脾气的过程里,进退往复,终于到了一个阶段,他变得大致接近现在的样子,但某些时候,他又再度失控了,而这一系列变化还要穿插到另一条主线情节里——比如他的创业之旅,又该怎么写呢?素材处理上就变得复杂多了,但我们还是应该用后一种方式去呈现故事。

四、矛盾的人

      第四层的复杂,主要因为人是矛盾的。不仅人物的话可能是自相矛盾的,感受也可能是自相矛盾的。刚做记者时,我但凡发现受访者前后表述不一致,会很轻易地感到挫败,甚至会感到愤怒,觉得对方在误导我,欺骗我。但慢慢我开始理解,没有人能够做到完全的自洽。有可能,不自洽才是这个世界的常态。

      当我能够理解到这一层复杂,对于受访者逻辑不自洽的地方,我不再定性为谎言,或者强行给出解释来弥合它、让逻辑变得顺滑。

  我采取的方式是,让逻辑裂缝暴露出来。我曾采写的《俞灏明:一丝万幸》一稿中,直白地在结尾处写出了我的困惑,就像电影里有了一个开放式的结尾,将如何理解的权利交给读者。这样做,恰恰是对于人性与世界复杂性的敬畏。

五、人物群像的复杂

  第五层的复杂,呈现人物的复杂不应止于主角,而适用于所有的出场角色,其他人亦不应该是单一脸孔。相对于主人公,周边人物在特稿中的关系图谱上有着不同的位置,有的近、有的远、有的在对立阵营。我认为这些人物也是复杂的,而不是用来反衬或者佐证的某种人设。

  比如一个精致的功利主义者,一个唯利是图的商人。所以,写作中选择直接引语时,要考虑完整语境;选择素材时,也不要去做有针对性的筛选,否则对其他人物就不公平了。

      我理解,写作者“脸谱化”处理这些周边人物,并非带有恶意,初衷是为了讲好故事。因为这样做,确实条理更清晰、对比更明显、指向性更强。但换一个思路,如果能够真正写出每个人的复杂,写出每个人都有着的身不由己与言不由衷,其实故事会更好看。要做到这一点很难,我也在努力。

      (作者系《人物》周刊主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